丁慎毅

1月27日,經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今年春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3.08億人次,同比增長23.1%,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8.6%;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758.43億元,同比增長30%,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73.1%。

兩位數的快速同比增長,顯示出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從目前的情況看,經濟復甦已經先在旅遊業實現開門紅,而一些人也據此認爲,只要今年旅遊人次和收入與2019年持平,那麼我們就算走出了困境。

有信心是好事,但更要敢創新、會創新。儘管今年春節假期文化和旅遊產品供給豐富、惠民措施助推文旅消費回暖、文化和旅遊活動迎春氛圍濃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成爲市場亮點,但梳理媒體對各地旅遊的報道仍會發現,還有不少地方和市場主體,仍然在走過去的老路。比如,不少旅遊景點的服務水準有所下降,應付不了突如其來的大客流,還有此前備受詬病的不合理漲價、景區安全和“不夜城”同質化等老問題,又在一些地方重現。這說明一些地方旅遊監管部門和市場主體不能及時轉換思路,還在固守舊的旅遊發展模式。

據央視報道,今年春節最火熱的商圈,不在“北上廣”,而是在湖南的長沙黃興南路步行街。在這裏,有老字號新國潮嘉年華、網紅地標打卡地、吸引年輕人的IP形象和消費場景等等,一系列新年消費活動,讓顧客沉浸在一個滿滿的長沙味、湖湘韻的新年氣氛中。

另據第一財經報道,今年春節遊客量全國第一的省份,不是人們印象中的雲南或海南,而是四川。四川的祕訣又在哪裏?比如,1月23日至27日,樂山大佛景區連續5天發佈白天遊山門票達限額消息,並創造24小時接待遊客破10萬人次的歷史性紀錄。樂山大佛景區特別推出“寵遊客”十大行動功不可沒,像免費提供景區外臨時停車場至景區的擺渡車;免費提供景區智能導覽講解服務;提供殘疾人便捷遊覽通道;旅遊投訴半小時調查處理到位;景區內購物不滿意一個月內全額退款等。這些舉措直接提高了遊客的旅遊體驗,帶動了當地旅遊市場的繁榮。

這兩個實例說明,三年疫情之後,市民的旅遊觀念和出行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既體現在對旅遊意義的認識上,也體現在旅遊體驗需求方面,同時,還體現在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上。

從今年春節看,“文化出遊”成趨勢,文商旅聯動多起來,多元玩法持續湧動,新消費新場景蓬勃發展。也就是說,站在新起點,文旅產業不能把目標簡單定在2019年,而是要結合新需求、新樣態、新賽道重塑產業,在多元化、特色化、國際化旅遊品牌上再潤文章,在打造吸引力的文化空間和相應的優質服務配套上再下功夫。

攜程1月27日發佈的《2023年春節旅遊總結報告》顯示,圍爐煮茶、滑雪、遊湖、登山、露營等適合多人共享的遊樂項目均受到遊客青睞。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旅遊消費的活躍還極大拓展了旅遊演藝的市場空間,擴大了公共文化和文化消費的受衆基礎”。比如非遺傳承實踐火熱,“非遺+文創”“非遺+旅遊”“非遺+教育”“非遺+直播”等“非遺+”模式實現了非遺的活化傳承,非遺文化進社區、進商圈、進景區,非遺資源被轉化爲生產力。

因此,今後的文旅業發展,應摒棄舊思維老辦法,將注意力放在當下,放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遊玩心態,並進一步圍繞人的生活方式的轉變做好供給側方面的改革創新,引領更廣泛的文旅新消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