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齊魯晚報

別人搬家只搬傢俱物件,教授給人“搬家”連樓都挪走

“最牛搬家公司”咋這麼牛?

海南紅塘灣一家重達7500噸的酒店被“搬”走移動了500米。資料片 別人搬家搬傢俱,他們搬家連樓都給挪走。去年底,海南紅塘灣一家7500噸重的酒店玩漂移,5小時“走”了500米。給這家酒店“搬家”的,正是山東建築大學的教授團隊,人稱“最牛搬家公司”。而在此前,他們主導完成了45項移位工程,其中不乏世界最高、最重或移動最遠的建築。

大學教授是如何把研究成果送進工程裏的?“最牛搬家公司”又是如何從無到有、從小牛到大牛的?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解開了這個謎團。

記者鞏悅悅荊新年馮沛然

成果轉爲生產力

要先有個孵化器

當人們驚訝於海南酒店竟然“坐”上256軸大拖車,並且能從東南“走”到西北方向的時候,殊不知大樓“乖乖挪動”背後的關鍵核心技術曾獲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憑藉這項技術,山東建築大學教授團隊曾給濟南民國老別墅、老洋行,以及宏濟堂“搬過家”。

衆所周知,科研成果轉化一直是個“老大難”,一些高價值的專利成果難以得到應用,有的變成論文束之高閣,專家心血付之東流。既然如此,山東建築大學的教授又是怎麼把研究成果轉化爲生產力的呢?

以土木建築專業而言,假如要蓋一棟樓,核心要有施工圖紙,沒有圖紙蓋樓叫違章建築。而在研究成果變成圖紙的過程中,缺少孵化器就成了限制創新的關鍵。但山東建築大學“最牛搬家公司”正是這個孵化器,教授、博士進行研究,技術研發人員將研究成果變成圖紙之後,施工技術人員再把它變成實體建築。

據瞭解,山東建築大學教授張鑫領銜的這支產學研團隊現有170人,其中教授、博士30多人,技術研發人員六七十人,施工技術人員50多人。團隊的特色在於擁有比較強大的技術研發人員。

張鑫指出,他們的科研成果轉化歷經“論文(專利)-圖紙-工程”,技術研發及施工出現新問題會反饋給教授研究,研究好之後再集成應用。“比如海南紅塘灣酒店的平移,最開始要頂升的2.3米對技術要求很高,因此施工時提出要研究新裝置、新設備,我馬上安排花好幾百萬研製了新的頂升裝置,效率和安全一下子就提高了,因此問題就是在工程中發現的。”

也正因爲以工程爲導向,張鑫教授領銜的產學研團隊才能夠不斷提升科技實力,最終在2022年獲批建築加固結構改造與地下空間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打造孵化器

揪住“牛鼻子”

很多人會疑惑,張鑫教授領銜的山東“最牛搬家公司”究竟是怎麼抓住了研究成果轉化爲生產力的關鍵一環?

事實上,山東“最牛搬家公司”指的是山東建築大學工程鑑定加固研究院和山東建固特種專業工程有限公司。張鑫教授擔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院院長和公司董事長的職務,由他帶領着包括教授、博士和技術、施工人員在內的170餘人完成一系列科研項目及成果轉化。

1985年從山東建築工程學院(山東建築大學前身)畢業後,張鑫考上了清華大學研究生,後在同濟大學讀博。1991年底,在同濟大學召開的第一屆全國建築物鑑定與加固學術交流會上,他發現加固改造在全國剛起步。留美回來的清華大學教授一句“未來建築業不看能蓋多高的樓、建多大的房子,可能主要看怎樣保證既有建築房子安全、提升它的性能”,更堅定了張鑫和同事成立工程鑑定加固研究院的決心。

“我們長期致力於既有建築評估與加固改造,建築物平移是加固改造領域的分支。因爲有市場需求,而又缺乏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發,團隊就抓住了這個機遇。”張鑫透露,研究院剛成立,他們就承擔了老濟南火車站候車室的加固改造項目,1994年拓展到深基坑的土釘支護工程,1997年完成了濟鋼一棟高層建築的糾傾,1998年成功平移了第一棟大樓。而2000年將臨沂國家安全局的8層辦公樓“挪動”170多米驚豔了衆人,也確定了這支團隊在建築平移領域的領先地位。

沒有行政級別

審批非常簡單

“搬走”一棟大樓,涉及多少學科?拿海南紅塘灣這家酒店來說,建築結構的截斷、託換,以及移到位後的連接是結構工程專業的活兒;地基的處理、沉降的控制、建築物的糾偏就涉及岩土工程專業;而移到位之後加固建築所用的無機黏結劑,就需要材料工程專業的人來攻關了。

“我們是在長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發展、不斷補充人員,是一個自然成長的過程。團隊人員有着共同的興趣和研究方向,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都找到了科學技術問題和攻關方向。”張鑫笑稱,當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由圖紙變成一個個創新的工程項目時,每個人都樂在其中。

“除了移樓,我們近幾年還糾傾過三個百米以上的高層建築,也頂升過不少十幾層的小高層,後來也開始做城市層次的抗震防災。”同濟大學博士畢業後加入到張鑫團隊的嶽慶霞介紹,他們承擔了六七個地市的城市抗震防災規劃工作,去年還承擔了全國層面房屋風險的普查。

吸引嶽慶霞、趙而年留下來的,是這支產學研團隊的氛圍。“我們這些人沒什麼行政職務,屬於共同在一起做事的平等關係,就算是和張鑫院長之間也經常在一塊討論問題,大家平等又團結。”嶽慶霞說。

因爲不像政府,不像企業,不像高校,不像科研單位,山東建築大學這支產學研團隊也被稱作“四不像”,但他們自稱爲新型研發機構。

張鑫指出,他們團隊雖然管理上有院長,有科室主任,但是大家人人平等,沒有行政上的條條框框,所有決策審批都非常簡單。“就像海南這個項目,雖然遠在千里,但我們的自動化辦公審批都不過夜,不能讓老師和研究人員把精力耗費在這上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