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太原晚報

身邊的老年健康達人(9)

愛好攝影爲他打開另一扇窗

——李繼淵和他的攝影世界

看到美景或美好事物,就會情不自禁地用手中的相機“咔嚓咔嚓”拍個不停,攝影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從開始用相機記錄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到現在已經是30年。他就是曾任太原市第十屆人大常委會委員、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的李繼淵,前不久被評爲太原市第二屆“老年健康達人”。

選擇攝影

說起與攝影的緣分,今年80歲的李繼淵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尋常”。1982年,他患上了雙開角青光眼,可當時工作、生活繁忙沒當回事。10年之後,視野開始缺損,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爲病情發展到後期會導致失明且不可逆,這讓他感到很悲觀。如果眼睛看不見怎麼辦?自己能給社會、家人留下點什麼?深思熟慮之後,李繼淵決定用相機記錄生活中有意義且有價值的瞬間。他從微薄的工資裏拿出200多元,買了一臺“鳳凰205”型相機,開啓了攝影人生。

“端起相機就能忘卻一切憂愁和煩惱。”這是攝影帶給李繼淵的真實感悟。無論是外出採風、因公出差,還是個人旅行,他的相機從不離手,每當遇到美景,就會情不自禁地拍個不停。回到家後,不管翻看紙質照片,還是欣賞傳導至電腦上的每一幅圖片,李繼淵都沉浸其中,每一次都忘卻了自己身患眼疾,享受着攝影帶給他的無窮快樂。

從手動相機到數碼相機,攝影設備不斷升級,李繼淵的攝影水平日臻成熟,作品先後在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以及省、市級主流媒體上刊登。《大紅燈籠掛滿樓》《睡蓮》《人體模特》《蝶》等多幅作品在全國、省、市攝影展中獲獎,他也多次被山西省攝影家協會及太原市攝影家協會評爲優秀會員。

樂在其中

獨樂樂不如衆樂樂。李繼淵在攝影過程中意識到自學的侷限性,萌生了“尋找組織”的想法,他至今都難忘加入省、市攝影家協會時的那份興奮與喜悅,尤其是2001年退休之後,他有了更多學習攝影、與影友們切磋的機會,攝影水平顯著提高。雖然眼睛不好,但他每次都認真參加協會組織的採風等活動,大家一起背起幾十斤重的攝影器材,跋山涉水,風吹雨淋,卻樂在其中。

“‘玩’攝影要學會‘三多’。”談起攝影的心得體會,李繼淵眼裏有光。他總結多年學習攝影的經驗,一要“多看”,看別人的攝影作品怎麼拍攝,怎麼立意、用光、構圖,在技法上有什麼特點;二要“多拍”,只有多拍攝,才能學以致用,將攝影知識運用到實際中;三要“多評”,需要請別人對自己的攝影作品進行評價,多挑毛病,改進之後水平方能提高。

“現在人人有手機,抬手都能拍照片,但想拍好不容易。”李繼淵說攝影沒有捷徑,唯有付出。比如,在創作《金色的夢》時,他不顧眼疾困擾,用相機多重曝光功能進行拍攝,不厭其煩。第一次拍紙板上畫好的一個花瓶,第二次用實焦拍花,第三次再用虛焦拍花……因當時用的還是膠片相機,無法當下看到結果,便將每次拍攝的參數均記錄下來,等照片洗出後進行比對,總結經驗,尋求最佳的拍攝效果。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作品榮獲了第17屆山西省攝影藝術展覽花卉類的二等獎。

彙集成冊

攝影帶給了李繼淵不一樣的退休生活,也爲他打開了另一扇窗。2013年,他的雙眼視神經嚴重萎縮,行動也因此受限,外出攝影成了一種奢望,但這並不能阻擋他嚮往美好的心,以家中客廳東邊窗戶爲“瞭望口”,用心感受外面美好事物的發生。

“一年四季,斗轉星移,從這裏我一樣可以感受到外界的瞬息萬變。”李繼淵每天會在客廳東邊飄窗上支着的三角架前笑看風景,感悟人生。“這扇窗”讓他見證了南內環街高架橋建設並通車的全過程,他用相機捕捉了許多壯觀、精彩瞬間;他也從“這扇窗”裏感受着時空變遷,從凌晨到正午,再到黃昏、夜晚,每一個美好瞬間都留在了他的相機裏。

“這扇窗”裏記錄了從2013年至2018年這5年間的幾萬張照片,李繼淵從中遴選出200餘幅彙集成一本攝影畫冊,取名爲《心靈的窗戶》。“作爲太原人,能有幸見證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倍感榮幸。”他說,身患眼疾對於攝影來說是致命的,但他不會輕言放棄,相機就是他的“另一雙眼睛”,往後餘生,依舊心向美好,笑對人生。

記者 李曉琳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