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深圳特區報

深圳遠足徑將超1000公里

形成“東西貫穿,南北互聯”的親自然徒步網絡

位於羅湖大梧桐生態區的正坑水碧道是羅湖區第一條生態郊野型碧道,貫通深圳水庫及正坑水庫,全長3.6公里。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羽潔 攝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林清容)深圳人將擁有千公里親自然遊憩網絡。近日,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發佈《深圳市遠足徑專項規劃(2022-2025 年)》(草案)(以下簡稱《專項規劃》)公開徵求意見。據悉,《專項規劃》中提出,深圳規劃構建超1000公里遠足徑體系,形成“東西貫穿,南北互聯”的親自然徒步網絡,讓都市人“零距離”與自然相擁。

深圳遠足徑分三個層級、五級難度

深圳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海資源以及全年可徒步的季候優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徒步山林海岸。隨着市民戶外休閒運動需求的增加,對更多樣化的親自然遊憩網絡的期待也越來越高。

深圳已有多條以自然“土”路構成的經典徒步路線,主要位於鳳凰山、陽臺山、馬巒山、排牙山、七娘山、東西涌等山脊與海岸。《專項規劃》提出遠足徑體系建設以人們“走出來”的自然徒步路線爲基本組成,發掘多維觀景點,觀山景、觀湖景、觀城景、觀海景,從山到海,從城市到自然,全景感知深圳,塑造代表深圳自然特色的線性空間,連貫從城市到自然的步行體驗廊道。

深圳遠足徑體系規劃分爲主線、支線和郊野徑三個層級。主線穿越深圳自然之脊,連接深圳五大山系的山峯,是一條從西到東穿越的連續線路;支線是跨區連接、山海連接的路線,構建形成多條長距離的遠足徒步支線,包含陽臺山環線、馬巒山環線等多條經典路線;郊野徑則是自然路面或採用手作工法建造的步道,連接自然區域與建成區域,兼具自然遊憩體驗與下撤功能的郊野路線。

除了線路分級,深圳還面向使用者需求,對遠足徑進行5級難度分級,構建全齡共享的遠足徑主題分類體系。難度分級以線路強度爲核心因子,輔以路面狀態、技能體能要求、遮蔽度、下撤點、配套設施等進行綜合判斷。同時綜合人羣年齡、愛好、羣體構成、步道的自然特色屬性與特色功能等,對主題進行分類,如親子休閒類、科教研習類、文化溯源類、遠足健身類、自然探險類。

遠足徑將貫通可行、功能完善、便捷可達

《專項規劃》提出深圳遠足徑是由傳統工程方式建設轉向“三零原則”建造的親自然步道,主要針對路面修繕、排水引導、高差消解等方面建立生態工法,並以手作方式營建步道,兼顧步行連續性與生態連通性的需求。

在通行方面,分三步逐步完善深圳遠足徑網絡:第一步慢行貫通、第二步體驗貫通、第三步生態貫通。

在可達性方面,將設置三級出入口,一級出入口設置巴士專線,提升遠足徑公共交通可達性。統一標識,構建標距指示類、警示引導類、解說導覽類三大類型的標識體例,保障徒步的安全性與體驗性。例如,標距指示類提供定距、定位、定向等功能,同時協助安全救援工作。

在配套設施方面,深圳遠足徑體系計劃構建基礎設施、安全設施、特色設施三大類。其中,基礎設施包括飲水點、避雨點、公共廁所等,保障遊客最基礎需求;安全設施包括AED、急救設備、通訊設備等,完善應急救援體系;特色設施如露營地、自然遊憩設施、補給站等,有條件設置,塑造自然野趣的戶外體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