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張智 北京報道

2022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多重超預期因素衝擊,我國經濟逆勢增長,GDP突破120萬億元,同比增長3%,同時,與經濟密切相關的“國家賬本”,也實現了相應的增長。

1月30日,財政部發布的年度財政收支情況顯示,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3703億元,比上年增長0.6%,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增長9.1%。其中,2022年實現稅收收入16.66萬億元,比上年下降3.5%。

稅收收入下行,與減稅降費政策息息相關。財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新增減稅降費和退稅緩稅緩費預計達4.2萬億元,其中增值稅留抵退稅約2.4萬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增長6.6%。

不過,隨着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逐步落地見效,工業服務業生產經營等經濟活動總體上有所恢復,除了增值稅外,全年相關稅種實現不同程度增長。

在收入頂着壓力增長的同時,財政支出仍保持一定速度。數據顯示,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0609億元,比上年增長6.1%,民生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2022年財政支出重點一方面在積極應對疫情衝擊上,比如實施針對性防疫措施等;另一方面,社會保障相關支出進度顯著領先其他領域。”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財政收支規模與預期有一定差距,按年初預算安排,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8.4%。從完成情況來看,收支均低於預期。

不過,廣發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吳棋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當前,減稅降費和土地出讓金的負增長,共同導致財政承壓,但支出需要保持一定強度,這進一步增大了財政壓力。

“要打破這一過程必須穩增長擴內需,重新提升經濟名義增速,改善企業盈利、穩定地產鏈。”吳棋瀅表示。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安排,2023年財政政策仍是加力提效,政策性金融繼續加大對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同時,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共同促進基建增長。

收支壓力增加

從財政收入來看,2022年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合超4萬億元,影響巨大。

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增值稅48717億元,比上年下降23.3%,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增長4.5%。

除了增值稅,車輛購置稅也下降31.9%,主要是6月1日起對部分乘用車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稅。受下行的房地產市場影響,部分房地產和土地相關稅費收入也同比下降,其中,契稅5794億元,比上年下降22%;土地增值稅6349億元,比上年下降7.9%。同時,2022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66854億元,比上年下降23.3%。

中國人民大學財稅研究所發佈的《中國各地區財政發展指數報告2022》(下稱“報告”)顯示,當前,地方對土地財政依賴度依然處於高位,不利於財政收入穩定。建議地方政府應加強對土地市場的管理,合理規劃土地出讓數額,也應當避免土地市場波動影響地方政府收入,防止地方政府通過非稅收入等其他手段去擴張財政收入。

不過,也有不少稅種增長明顯,其中,國內消費稅增長20.3%,企業所得稅增長3.9%,個人所得稅增長6.6%,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增長15.4%。

此外,出口退稅16258億元,也屬於稅收的“減收”,但出口退稅有利於外貿增長,對外貿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較於稅收,費用收入增長較爲明顯。2022年,全國非稅收入增長24.4%。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考慮到減稅降費的需要,2022年加大了對特定機構利潤的上繳,各地爲了更好平衡財政收支也加大了對資源收入的盤整力度。

數據顯示,中央非稅收入增長96.5%,主要是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利潤入庫、原油價格上漲帶動石油特別收益金專項收入增加等特殊因素拉動;地方非稅收入增長17.8%,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盤活閒置資產,以及與礦產資源有關的收入增加,拉高地方非稅收入增幅14.3個百分點。各級財政部門堅決執行各項降費緩費政策,持續整治涉企收費,防止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地方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下降4.1%。

2022年,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5689億元,比上年增長10%。

從財政支出看,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突破26萬億元,增長6.1%,民生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爲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必要財力支撐。李超表示,從中長期看,政府仍然有大量無法縮減的剛性支出,比如醫療、養老等民生支出。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醫療保障和養老金支出壓力不降反增,因此,財政支出需要爲老齡化預留政策空間。

減稅降費仍然是主線

按照全國財政工作會議要求,2023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

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要增強稅費優惠政策的精準性和針對性,着力助企紓困,同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更好發揮財政資金 “ 四兩撥千斤 ” 的作用,有效帶動擴大全社會投資,促進消費。同時,加強與貨幣、產業、科技、社會政策的協調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按照預測,爲保障企業發展,2023 年將繼續在市場主體層面推進減稅降費,以此來推動企業’降本增效’,但爲了不影響財政收入,應該適度增加財政赤字。”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表示。

在他看來,一方面適度增加財政赤字,可以爲財政政策加力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可利用專項債資金啓動重大項目,以項目來激活內需,增加就業。

按照財政部計劃,要完善稅費支持政策,着力紓解企業困難。綜合考慮財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紓困需要,在落實好前期出臺政策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減稅降費措施,突出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特困行業的支持,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和提升創新能力,爲企業增活力、添動力。

按照市場人士預測,留抵退稅等重要稅收優惠政策或將延續,並進一步強化退稅、緩稅、免稅、減稅等稅收支持政策組合的協調性,充分發揮政策效能;此外,稅收優惠政策將進一步提高政策的精準性和針對性,強化對先進製造業支持,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工商個體的扶持,幫扶困難行業紓困。 通過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製造業中小微企業延續緩繳稅費等稅收支持政策,爲企業減輕負擔。

不過,盤和林也表示,適度擴大財政赤字存在一個前提,那就是“加強政府債務管理,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1月29日,財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47566億元,其中一般債券7182億元、專項債券40384億元。與此同時,按照2022年預算報告安排,2022年中央財政赤字規模爲2.65萬億元。

按照計劃,下一步,財政部將適當擴大專項債券資金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範圍,持續形成實物工作量和投資拉動力,確保政府投資力度不減,帶動擴大社會投資,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上述報告也建議,2023年除了地方專項債規模適度增長,中央國債規模也應加大發行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