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月31日訊(記者張劍 通訊員劉姍姍)腹脹如孕婦,每天只能喫一餐,48歲的張女士肝血管瘤病復發,殘餘肝內又長出巨大複雜肝血管瘤,胃被壓扁縮成“羊腸小道”,手術可謂難上加難。面對患者的信任,日前,武漢市中心醫院南京路院區肝膽胰外科專家團隊迎難而上,歷時10個多小時在肝臟上驚險“拆彈”,讓女子重獲新生。

48歲的張女士(化姓)家住湖北黃岡,三年前,她意外發現肝血管瘤,在武漢一家大醫院行開腹肝血管瘤切除術,切除了右三肝和尾狀葉。近半年來,她進食後總是感覺腹脹不適,喫不下飯,每天只早餐喝一點稀飯。後來,張女士日漸消瘦,可是肚子卻脹得越來越大,高高隆起如同懷孕六七個月的孕婦。經過檢查發現其肝內多發異常信號竈,考慮肝血管瘤復發。去年底,張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輾轉多家醫院都不敢爲她做手術,四處打聽後慕名找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南京路院區肝膽胰外科主任蔡常春教授。

入院後,蔡常春主任及團隊仔細評估,患者之前手術後僅剩的左外葉肝臟及殘存左內葉肝臟都分佈血管瘤,其中最大的瘤子如足球大,將胃、腸及腎臟都壓扁了,醫生若不細看,CT片上幾乎找不到她的胃。由於當時患者身體狀況較差,血色素只有4.8克,屬於重度貧血,這種情況根本無法耐受手術,醫生建議先對症治療,改善營養狀況、補鐵、間斷輸血糾正貧血。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後,她的身體已初步具備手術條件,但手術風險和難度極大。

“若不做手術,患者胃腸道受壓迫情況得不到改善,無法解決患者進食、營養障礙、嚴重貧血問題。而且巨大肝血管瘤肆意生長,不斷蠶食僅剩的肝組織,後期患者可能要面臨肝移植,甚至有可能出現擠壓後破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蔡常春主任坦言,患者之前經歷過一次大手術,加之前段時間感染了新冠,這次手術可謂是難上加難,但面對患者的信任,醫生最後決定全力一搏。

患者緊握醫生的手錶示感謝。

醫院組織全院多學科會診,肝膽胰外科、重症醫學科、麻醉科、手術室、胸外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輸血科等多位專家共同會診討論,制定周密的手術方案和應急預案,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爲確保手術萬無一失,蔡常春主任團隊通過術前3D重建立體成像精確評估,反覆推敲手術路徑。半個多月前,在麻醉科和手術室的密切配合下,蔡常春主任帶領團隊爲張女士實施了肝血管瘤切除手術,首先分離粘連,由於肝血管瘤與腹壁粘連嚴重,腹腔內器官嚴重移位,在分離粘連時不斷地滲血,醫生一邊小心翼翼將肝臟周圍組織遊離,一邊壓迫止血;術中B超定位確定第一肝門、肝左靜脈等重要血管,阻斷第一、第二肝門,沿着血管瘤表面邊界標記進行切除。整個手術過程驚心動魄,患者出血量達3000毫升,在常規術中輸血的同時,採用自體血回輸。好在有驚無險,在麻醉科醫生的保駕護航下,肝膽胰外科專家團隊經過10個多小時的艱苦奮戰,成功“拆彈”。正常肝臟有五葉八段,術後患者僅存留第二肝段,轉入重症醫學科病房。在肝膽胰外科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悉心護理下,張女士術後恢復順利,即將康復出院。

該院南京路院區肝膽胰外科主任蔡常春介紹,肝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肝良性腫瘤,一般無明顯症狀,常在體檢或其他原因檢查肝臟時發現。但隨着腫瘤持續增大,則會由於腫瘤壓迫其他臟器引起腹部不適症狀。

專家提醒,雖然肝血管瘤屬於良性病竈,但部分病人可以因爲它出現嚴重問題,特殊部位的肝血管瘤一旦達到一定大小,手術會很困難。部分肝血管瘤手術後會出現復發,再次手術往往風險更大,容易引起難以控制的大出血,因此需要定期隨訪。當血管瘤小於5釐米,未引起身體不適,可暫時不需要手術治療,定期到醫院複查一次肝臟B超,如果發現瘤體快速增大,出現明顯症狀,要及時治療。

【編輯:餘麗娜】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