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李敏为顾客打酱油。

李敏为顾客打酱油的台面。

■记者 雷杰 文/图

“不打酱油不过年,打了酱油好过年。”曾经,过年时提着空瓶或油壶排队打酱油是许多人共同的年味记忆。一口大缸、一只长勺,一起一落间,捞起过去一年的酸甜苦辣,盛出未来日子的苦尽甘来……

如今,打酱油已成回忆。超市里瓶装酱油、醋让人应接不暇,但在西木头市,有一家老字号铺子还在坚守,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打酱油售卖方式 。老板李敏希望能和自己的酱油铺子一起,记住乡愁、留住年味。

1月31日上午,记者来到西木头市这家酱油铺子,年味记忆在这里被再度唤起。铺面门头上,“新兴号”几个鎏金大字能看得出历史的痕迹。李敏为顾客打酱油醋的柜台前,三口粗瓷大瓮分别装满了本地酿造厂酿造的酱油、红醋、白醋,台面上整齐摆放着空油瓶、漏斗、木勺,台面右侧放着算盘和一大盒硬币。

“老李,帮我打上一斤酱油。”

“过年好啊!我来打点白醋。”

……

一大早,李敏的酱油铺子就迎来他熟悉的老顾客。这家铺子位于小巷深处,店面不大,卖的都是些常见的调味品。一斤醋卖2块钱,一斤酱油2块4毛钱,比买瓶装酱油醋便宜。

“每天都有不少人大老远专门跑来打酱油醋呢,尤其春节前后这段时间,铺子的生意明显好了。”李敏说,今年春节比往年热闹,店铺生意也红火,他是忙碌的,也是幸福的。

说话间,李敏熟练拿起酱油瓶,插上漏斗,持柄的右手凌空翻转一倒,量筒中黑亮的酱油便准确注入漏斗中,然后从瓶子四壁滑落,咸鲜味顿时弥漫开来。

“印象中这个店开了三四十年了,这么多年了,我每次买酱油醋都习惯到老李这儿来。”家住南大街的秦女士说,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包装精美的瓶装酱油醋,过年时自己来打点酱油醋,能感受到真正的年味。

49岁的李敏其实并不老,孩子才上初中,但他还是喜欢顾客叫他“老李”。因为从1994年至今,他一直在酱油行业里工作。他所经营的这个店面是西安市酿造有限公司下设的经销点,已有几十年的光景。他和父母都曾是酿造厂的工人,工厂转型后,很多工人各奔东西,李敏却一直坚守。2009年,他正式接手经管这个铺面。李敏说,割舍不下,这个店面承载了一代人关于打酱油的记忆,也藏着他的回忆。

多年前,除了过年排队打酱油,酱菜曾经也是餐桌上的必备品。记者在李敏的酱油铺子观察发现,大多老顾客都是为了打酱油或者醋而来,鲜少有来买酱菜的顾客。

“的确,现在酱菜少了,说明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李敏说,多年前,新鲜蔬菜稀缺,酱菜填补了空白,酱菜就馍就可以成为一顿饭。那时,厂里会生产制作八宝菜、酱黄瓜、豆酱、萝卜条等多种酱菜。现在,种类少了,现有生产的几种酱菜也很少有顾客买了,酱菜成了可有可无的调味品。

“20世纪80年代时,我父母在酿造厂工作时,厂里用传统工艺酿造出来的酱油和酱菜都很受市民欢迎。”在李敏的记忆中,那时的酱油都是采用传统工艺酿造,先把优质的新鲜黄豆浸泡变软,然后在蒸屉内蒸,还要经过制曲、发酵、翻晒等步骤,缺一不可。那时,商店里的酱油都是零买零卖的,一缸酱油三四百斤重,生意好时一天能卖三四缸。

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制酱油的工艺从传统走向机械化、智能化。让李敏最为感慨的是,现在超市里的酱油都装在精美的瓶子里,货架上也很难看到西安本地的酱油品牌。让他宽慰的是,来他铺子的大部分都是老顾客,都说忘不了那份老味道,吃的是一种念想。

“以前住在北大街的老两口,现在在海南带孙子,每年过年时都要专程赶回来打几斤酱油和醋;很多街坊邻居也都说,更习惯咱本地产的醋,觉得这酸度更适合咱西安人的口味……”在老李看来,如今,仍在坚守传统酱油售卖方式的店铺越来越少,但人情味还在,家乡的味道没变。他相信,只要坚持真材实料、诚信经营,他的酱油铺子会一直红红火火开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