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西安日報

李敏爲顧客打醬油。

李敏爲顧客打醬油的檯面。

■記者 雷傑 文/圖

“不打醬油不過年,打了醬油好過年。”曾經,過年時提着空瓶或油壺排隊打醬油是許多人共同的年味記憶。一口大缸、一隻長勺,一起一落間,撈起過去一年的酸甜苦辣,盛出未來日子的苦盡甘來……

如今,打醬油已成回憶。超市裏瓶裝醬油、醋讓人應接不暇,但在西木頭市,有一家老字號鋪子還在堅守,依然保留着傳統的打醬油售賣方式 。老闆李敏希望能和自己的醬油鋪子一起,記住鄉愁、留住年味。

1月31日上午,記者來到西木頭市這家醬油鋪子,年味記憶在這裏被再度喚起。鋪面門頭上,“新興號”幾個鎏金大字能看得出歷史的痕跡。李敏爲顧客打醬油醋的櫃檯前,三口粗瓷大甕分別裝滿了本地釀造廠釀造的醬油、紅醋、白醋,檯面上整齊擺放着空油瓶、漏斗、木勺,檯面右側放着算盤和一大盒硬幣。

“老李,幫我打上一斤醬油。”

“過年好啊!我來打點白醋。”

……

一大早,李敏的醬油鋪子就迎來他熟悉的老顧客。這家鋪子位於小巷深處,店面不大,賣的都是些常見的調味品。一斤醋賣2塊錢,一斤醬油2塊4毛錢,比買瓶裝醬油醋便宜。

“每天都有不少人大老遠專門跑來打醬油醋呢,尤其春節前後這段時間,鋪子的生意明顯好了。”李敏說,今年春節比往年熱鬧,店鋪生意也紅火,他是忙碌的,也是幸福的。

說話間,李敏熟練拿起醬油瓶,插上漏斗,持柄的右手凌空翻轉一倒,量筒中黑亮的醬油便準確注入漏斗中,然後從瓶子四壁滑落,鹹鮮味頓時瀰漫開來。

“印象中這個店開了三四十年了,這麼多年了,我每次買醬油醋都習慣到老李這兒來。”家住南大街的秦女士說,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包裝精美的瓶裝醬油醋,過年時自己來打點醬油醋,能感受到真正的年味。

49歲的李敏其實並不老,孩子才上初中,但他還是喜歡顧客叫他“老李”。因爲從1994年至今,他一直在醬油行業裏工作。他所經營的這個店面是西安市釀造有限公司下設的經銷點,已有幾十年的光景。他和父母都曾是釀造廠的工人,工廠轉型後,很多工人各奔東西,李敏卻一直堅守。2009年,他正式接手經管這個鋪面。李敏說,割捨不下,這個店面承載了一代人關於打醬油的記憶,也藏着他的回憶。

多年前,除了過年排隊打醬油,醬菜曾經也是餐桌上的必備品。記者在李敏的醬油鋪子觀察發現,大多老顧客都是爲了打醬油或者醋而來,鮮少有來買醬菜的顧客。

“的確,現在醬菜少了,說明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李敏說,多年前,新鮮蔬菜稀缺,醬菜填補了空白,醬菜就饃就可以成爲一頓飯。那時,廠裏會生產製作八寶菜、醬黃瓜、豆醬、蘿蔔條等多種醬菜。現在,種類少了,現有生產的幾種醬菜也很少有顧客買了,醬菜成了可有可無的調味品。

“20世紀80年代時,我父母在釀造廠工作時,廠裏用傳統工藝釀造出來的醬油和醬菜都很受市民歡迎。”在李敏的記憶中,那時的醬油都是採用傳統工藝釀造,先把優質的新鮮黃豆浸泡變軟,然後在蒸屜內蒸,還要經過制曲、發酵、翻曬等步驟,缺一不可。那時,商店裏的醬油都是零買零賣的,一缸醬油三四百斤重,生意好時一天能賣三四缸。

隨着社會變遷和時代的發展,制醬油的工藝從傳統走向機械化、智能化。讓李敏最爲感慨的是,現在超市裏的醬油都裝在精美的瓶子裏,貨架上也很難看到西安本地的醬油品牌。讓他寬慰的是,來他鋪子的大部分都是老顧客,都說忘不了那份老味道,喫的是一種念想。

“以前住在北大街的老兩口,現在在海南帶孫子,每年過年時都要專程趕回來打幾斤醬油和醋;很多街坊鄰居也都說,更習慣咱本地產的醋,覺得這酸度更適合咱西安人的口味……”在老李看來,如今,仍在堅守傳統醬油售賣方式的店鋪越來越少,但人情味還在,家鄉的味道沒變。他相信,只要堅持真材實料、誠信經營,他的醬油鋪子會一直紅紅火火開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