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重庆日报

山东滕州马铃薯东移西植技术落地丰都武平镇坝周村,平均亩产3000公斤,亩收5000元以上,成为农民稳定增收致富的亮点产业。(资料图片)通讯员 林登周 摄/视觉重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落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协作关系呈现出了新的样本——东西部协作。相互派干部和专技人才挂职交流,成为了协作中的一种新模式。

前段时间,国家有关部委专门就“推进东西部人社协作”发文,提出东部地区要加大人才选派力度,选派教育、医疗、产业、科技、管理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到西部地区开展帮扶工作,持续为脱贫地区人才队伍注入新力量。

2017年以来,山东累计向我市选派教师、医生、农业等专业技术人员6000余人,深入基层参与帮扶工作。其中去年就选派专业人才1097人,选派科技特派员35人,重庆也向山东选派专技人才349人。

从黄河之畔到长江之滨,这些人才跨越千山万水,身体力行,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践行者、鲁渝紧密合作的见证者、两地人民友谊的亲历者,成为了“不走的工作队”中的一员。

于是我们看到,山东的马铃薯、芦花鸡、四鼻孔鲤鱼、黄河口大闸蟹在重庆脱贫地区落地生根,山东的灸疗、小儿推拿等在山区大放异彩,山东的教师团队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而促成这些项目的幕后“推手”,就是山东选派过来的干部和专技人才。

重庆的干部和基层人员亦从中受益。一位曾经到山东学习培训的村干部说,通过了解产业发展、观摩乡村旅游、聆听电商讲座,收获和感受颇多——思想更解放了、思维更活跃了,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了。

在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成为2023年“三农”工作重点的当下,这样的人才交流理应更频繁、更紧密,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掀起新的“头脑风暴”。

君在黄河尾,我在长江头。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两条母亲河,让鲁渝两地人民形成了相似的性格:山东人,豪爽仗义;重庆人,耿直豪放。性格上的契合也促成了更多的默契,让合作更加亲密无间。新的一年,期待更多的人才实现“孔雀西南飞”。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颜安、见习记者刘冲采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