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泗洪大米全國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成功實施 ——

泗洪:百萬畝水稻,扛起糧食大縣的擔當

早春時節,泗洪大地生機勃發,從洪澤湖沿線到成子湖片區,放眼望去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沃野平疇。看着眼前長勢正好的麥田,回首去年夏天水稻生長戰高溫時的抗旱保水,泗洪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楊召德既欣慰又感慨,依託高標準農田建設打下的良好基礎和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泗洪大米”保護工程的成功實施,泗洪去年稻穀總產60餘萬噸,稻米增產了,品牌更響了,今年小麥也是長勢喜人,稻麥兩季,爲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基礎保障。

泗洪地處中國五大湖之一的洪澤湖西岸、淮河中下游,四季分明,雨量集中,光溫資源豐富,既是全國農業生態環境示範縣,同時也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水稻常年種植面積90萬畝,去年達到98.4萬畝,其中60萬畝爲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稻米商品外銷率達65%以上,先後獲評“國家優質糧油工程試點縣”“好糧油示範縣”等稱號。優質稻米作爲泗洪農業主導產業,保障了糧食安全,促進了富民增收,爲江蘇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堅定扛起“泗洪責任”。

泗洪大米達到國家一級米標準

地處淮河流域的泗洪,形成了以淮河、古運河和洪澤湖包圍的獨特“小氣候”。這裏地處江蘇省中粳偏遲熟品種栽培北移的邊緣地區,水稻生長前期積溫偏低,營養生長期相對延長,生長後期9、10月份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對於稻穀幹物質積累有利,十分利於優質稻米培育,盛產的大米以香、甜、軟、糯著稱。

自古以來,泗洪是優質大米產地。考古學家根據梅花鎮順山集遺址內發掘出的碳化稻遺存,經過北京大學文博學院碳-14檢測發現,泗洪水稻田遺址距今約8300年,從中提取出的植硅體具有明顯的馴化特徵,不僅是中國最早,而且是全世界最早的人工稻作遺蹟。在清朝,泗洪境內種植的水稻品種青剛佔米質好、香味濃,素有“上塘貢米”之稱。《泗虹合志》記載:“稻以紅者爲勝,炊作飪粥,香黃盈甑,漕運之珍貴也。”

一碗好飯,香飄洪澤湖畔八千年!近年來,泗洪更是以土地集中流轉爲契機,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爲抓手,積極推進優質稻米規模化、基地連片建設,初步形成了沿洪澤湖溼地大道沿線鄉鎮優質稻米產業帶和成子湖片區優質稻米基地。圍繞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水、田間道路建設、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護、農田輸配電、科技服務、管護利用等七大建設內容,高效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縣高標準農田上圖總面積達134萬畝,其中泗洪大米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包括18個鄉鎮農場,面積達80萬畝。

在高標準打造“萬頃良田”的基礎上,泗洪制定泗洪大米科學種植技術規範、泗洪大米全程質量控制制度規範,對水稻全產業鏈精準管控。按照統一規劃佈局、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栽培技術、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物化投入、統一訂單收購“六統一”要求,開展“泗洪大米”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同時不斷健全“泗洪大米”生產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加強“泗洪大米”生產環境監測,加大種子、農藥、肥料等投入品的監管力度,實行“合格證”制度,擴大抽檢覆蓋面,從源頭控制產品生產的品質和質量,建設全程質量溯源管理體系。

獨特的氣候、水土和文化,全覆蓋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全過程標準化種植,有力提升了泗洪大米品質。檢測顯示,“泗洪大米”,膠稠度≥70mm;直鏈澱粉含量在11%—15%,蛋白含量5%—7%;水分低於14.5%,達到國家一級米標準。因而“泗洪大米”外觀整齊,色澤透明,蒸煮有清香味,米飯軟硬適中有光澤,咀嚼香甜,口感柔韌,米粥黏稠,入口爽滑。

地標保護讓稻米品質品牌“如虎添翼”

藏糧於地,高標準農田建設讓泗洪稻米產地變身萬頃良田;藏糧於技,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讓泗洪稻米“如虎添翼”。

種苗是農業的芯片。爲進一步提升大米品質,泗洪縣與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強化科技支撐,加快品種培優,建立院士創新試驗基地1050畝。基地圍繞水稻產業科技轉型升級重大需求及亟需解決的重大技術難題,推行“政產學研企”合作,篩選適宜泗洪種植的優質專屬水稻品種。

專家團隊在2021年開展的“適宜泗洪縣種植的中高端優質水稻新品種篩選試驗”已完成田間表型性狀(生育期、抗逆性、產量等)的基礎上,開展了70個水稻新品種的外觀品質和食味品質測定和品鑑,外觀品質重點測定了出糙率、整精米率、堊白率、堊白度和長寬比,其中堊白度作爲篩選的關鍵評價指標;食味品質重點測定了直鏈澱粉含量、蛋白質含量、米飯食味值和人工品鑑食味值,其中米飯食味值和人工品鑑食味值作爲篩選的關鍵評價指標。通過以上測定的指標層層篩選、綜合評價,最終確定適合泗洪地區種植的中高端優質水稻新品種2個,分別爲洪揚5號和揚大4號,對其進行提純復壯、良種繁育,爲泗洪中高端稻米產業發展提供品種選擇依據和高質量原種種子。

與此同時,地標保護工程對泗洪大米產業發展現狀和相關文獻展開調研,對不同指標檢測數據進行處理、對比、分析和提煉,確立了泗洪大米特徵品質指標爲直鏈澱粉、堊白度、鋅鐵元素和食味值,形成了泗洪大米特徵品質評價體系,爲其品牌推廣、宣傳和市場差異化定位指明瞭方向。同時打造“泗洪大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在覈心基地建設集“災情、苗情、墒情、病蟲情、耕地質量監測、水質監測”爲一體的智慧管理平臺,爲標準化種植水平提升和動態監測提供支撐。

明確了泗洪大米特徵性品質指標,構建了全產業鏈管理和全程溯源管理系統後,地標保護工程隨之進行了相關種植管理技術培訓,開展兩期泗洪大米地理標誌保護工程按標生產技術培訓,培訓學員涵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小微農企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等各類從事農業的人員,共計330人。這些工作爲“泗洪大米”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牌維護和價值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

基地、品種、技術、標準建設多管齊下,有力提升了泗洪優質稻米品質品牌。截至當前,泗洪稻米類“二品一標”有效認證84個,其中有機食品稻米類認證4個,綠色食品稻米類認證79個。泗洪大米爲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榮獲“江蘇省十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全縣還擁有“蟹園大米”“家緣大米”“上塘貢米”等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子品牌,“公共區域品牌+企業子品牌”品牌矩陣,幫助泗洪大米闊步闖蕩市場。

“接二連三”打造鄉村振興主導產業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泗洪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董正權介紹說,優質稻米已成泗洪農業主導產業,從品種選擇、技術推廣、基地建設到生產加工、市場拓展,全產業鏈推進稻米產業,形成“政府起引導、市場牽企業、企業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融合發展格局。優質稻米產業市場競爭力和品牌效益穩步提升,助力農民增收和產業振興。

延伸稻米產業鏈、提升稻米價值鏈,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是“牛鼻子”。以全縣近百萬畝水稻生產基地爲依託,泗洪大力發展產加銷一體的農業龍頭企業。目前,全縣擁有規模以上稻米加工企業34家,年稻米加工能力超100萬噸,爲“泗洪大米”稻米生產奠定了加工基礎。優質稻米生產從種植、收購、深加工到直銷的一體化產業化體系初步形成,規模效益逐漸顯現,已建泗洪大米直銷窗口32處,遍佈於華東7省市,商品外銷率65%以上。

地標保護工程助力泗洪大米地標內5家企業成功獲得農業農村部“中國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 (CAQS-GAP)”工作試點資格,並形成相應的質量控制技術規範,構建了泗洪大米智慧區塊鏈平臺和智慧農業生產管理系統,集泗洪大米全產業鏈信息於同一智慧動態信息平臺。大米實施一物一碼追溯系統,從種植、採收、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物流、質檢、稽查等全程可追溯。

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是集聚龍頭企業、推動稻米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的有效載體。泗洪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集聚省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規模化稻米加工類龍頭企業11家,電商、物流、休閒農業等主體13家,年生產大米16.85萬噸、稻米油2萬噸,形成了蟹園、家緣、賢太太等一批知名品牌農產品。地標保護工程在園區稻米館周邊建設泗洪大米加工體驗館,購置安裝胚芽米加工生產線1條,採購大米品質檢測設備6臺套。通過現場展示泗洪大米加工過程以及大米品質相關檢測數據,爲顧客提供一線“泗洪大米”定製產品,探索延伸泗洪大米產業鏈建設,同時引領泗洪稻米加工企業提升科技水平,促進產業融合。

稻米精深加工、農業“接二連三”,大大提高了農業的附加值和聯農帶農效應。2021年,泗洪現代農業產業園水稻產業總產值爲13億元,其中二產產值爲8.4億元,三產產值爲1.68億元,吸引社會投資2.7億元,帶動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125家參與稻米全產業鏈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內農民就業人數爲14206人。

劉德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