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日報

秦鵬博

有人贊其香甜鮮美,也有人對它望而生畏,從沒有哪種水果像榴蓮一樣讓人愛恨交織、褒貶不 一 。近 年來,榴蓮已佔我國進口水果總額的23%,喜愛榴蓮的中國消費者持續增長。

1.榴蓮的老家在南洋

榴蓮是一種純熱帶水果,果實有足球大小,果皮十分堅硬,上面還長有許多三角形的刺。從外表看,榴蓮似“硬漢”,遠不像草莓、櫻桃那樣的“軟萌”。但從生長環境來說,榴蓮很“嬌弱”,絕不湊合,需在日平均溫度22℃以上、年降水量達到1000毫米以上且全年無霜凍的地方纔能生長。即使在赤道地區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地,由於氣溫下降,也不能種植榴蓮或不能結果,因此東南亞是最適合榴蓮生長的區域。榴蓮主要生長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其它種植地包括柬埔寨、老撾、越南、緬甸、印度、斯里蘭卡、西印度羣島等。目前,在我國廣東、海南等地也有少量培植。

東南亞地區在早於史前時期就已食用榴蓮,但在西方世界和中國,認識榴蓮的時間只有約600年。歐洲最早關於榴蓮的記載是由意大利旅行家尼科洛於15世紀前往東南亞時記錄下來的。葡萄牙醫學家加西亞·德奧爾塔在1563年出版的《印度香藥談》中描述了榴蓮在印度有藥用價值。但西方人並沒有重視榴蓮,而是把這種看起來醜陋、聞起來味道難以名狀的果實視爲當地土著愚昧和落後的標誌,不屑於喫,更不屑於記載。在上百年的時間跨度裏,榴蓮從未被西方人認可。1854年,英國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寫下的關於榴蓮的文字,竟然着重描述了這種尖刺果實砸傷人有多麼危險、當地人用榴蓮下飯調味的氣味多麼不堪等,榴蓮算得上是東南亞水果裏最不受歐美待見的。

關於榴蓮的故鄉,有多種說法。一種是說榴蓮原產於馬來西亞,大城王朝時代傳入泰國。馬來語稱榴蓮爲“徒良”,泰語一直保留這樣的叫法,中文譯爲“榴蓮”。另一種是說榴蓮是從緬甸的他懷、瑪立和達瑙詩等地引進的。無論源起於馬來西亞還是緬甸,榴蓮公認的傳播途徑是諸國戰爭和航海貿易。

1787年,暹羅軍進攻緬甸時意圖奪取他懷,卻無法立即攻克。打不下來就圍城,但是圍城得有足夠的食物補給,因爲當時運輸十分困難,所以暹羅軍只能就地取材,找到了榴蓮這種野果。沒想到,這種看着不起眼的果實喫起來出乎意料的香甜可口,後來戰爭結束後,暹羅士兵就將其帶回曼谷種植。據說,以前在曼谷地區,這些暹羅士兵後代的庭院中有生長時間長達100年至150年的榴蓮樹。不幸的是,1871年和1942年的兩次大洪水毀掉了這些樹木。

除了戰爭,還有一種傳播途徑是貿易。同時期往返於泰緬之間的商船將榴蓮傳入泰國南部,後來又從素叻他尼府傳到曼谷等地,這樣榴蓮就在泰國紮下根來。

2.果實巨大的“世界果王”

榴蓮的果實可達幾千克,一般是用種子繁殖,五六年的光景就可以結果,成齡樹可高達20餘米。它性喜高溫、高溼、光照充足、無霜雪,而且要排水良好,山坡、田頭、房前屋後均可以種植。

榴蓮樹是熱帶地區最高的果樹。每年初春,其樹幹上開滿白顏色的花,花小而數量極多,是爲聚花果。與衆不同的是,榴蓮花和果的生長部位均是在主枝或樹幹上,並且隨着樹齡的增長不斷改變開花、坐果的位置。剛開始掛果時,果實長在主枝上;壯年時,果實長到主幹上;老年時,果實又長到離地面很近的主幹上,甚至能結在根部。此外,在生長過程中爲了防止被人畜碰壞,榴蓮果實上會逐漸長滿硬刺,這是它的自我保護功能。

榴蓮樹壽命很長,幾百年的老樹還能結果。每年每棵可產近百個果實,普通的榴蓮重約兩三千克,最大的可達20千克,所以有“世界水果之王”之稱。令人稱奇的是,這樣大而重的果實居然可以獨立掛在樹幹上掉不下來。這是因爲榴蓮樹遵循着物競天擇的生存法則,在榴蓮成熟季,高大的榴蓮樹能承受成百上千斤的重量,較低矮的樹因無法承受衆多果實下墜的超強度壓力而遭淘汰。

榴蓮的品種繁多,根據各國農業部門登記註冊的數據計算,馬來西亞有134種榴蓮,比較知名的有貓山王、紅蝦、葫蘆、蘇丹王、紅肉、橙肉等;泰國榴蓮品種多達234種,佔比最大的是金枕頭、青尼、長柄三種;越南也有二三十種。

榴蓮品種之所以如此多,與其基因有關。新加坡的科學家成功破解了榴蓮基因譜,人類纔有23000個基因組,而榴蓮一共有46000個,是人類的兩倍。從基因遺傳的角度,哪怕是正常的繁殖,榴蓮也會自己衍變出很多既相似又不同的品種。

3.鄭和下西洋曾嚐鮮

榴蓮的得名,相傳是從成語“流連忘返”諧音而來的。

1405年至1433年,明朝鄭和率六十餘艘艦船近三萬人遠洋航行,七下西洋(即現在的南洋羣島、馬來羣島),歷時28個春秋。當年鄭和的大隊人馬在南洋,日子一長,將士們自然很想念父母妻兒,思念家鄉,船隊就有了返鄉的呼聲,鄭和爲此也很焦急。有一天,士兵們發現一棵大樹上結着許多奇特的果實,鄭和令人採摘下來,將士們分而食之,發現味道香甜濃郁,好喫到可以忘掉對家鄉的思念。有船員問這種果叫什麼名字,鄭和隨口爲其取名爲“流連”,取“流連忘返”之意,於是後來人們便將其叫做“榴蓮”。

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對榴蓮的明確描述正是在鄭和的副手馬歡所寫的《瀛涯勝覽》中。《瀛涯勝覽》其實是一本航海日記,是記錄了鄭和航海經歷二十幾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字文化的綜合海外見聞。其中的一個章節記載了鄭和船隊途經馬來西亞時,第一次看見榴蓮的場景:“有一等臭果,番名‘賭爾焉’,如中國水雞頭樣,長八九寸,皮生尖刺,熟則五六瓣裂開,若臭牛肉之臭,內有粟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塊,甚甜美好喫,中有子可炒喫,其味如慄。”這一記載不僅描述了榴蓮的外觀和形狀,而且味道、口感也都有涉及。“賭爾焉”(durian)正是馬來語榴蓮的準確音譯。

鄭和雖然很早就品嚐到這一美味,但遺憾的是他並未率先將榴蓮推廣至我國。當然也有可能是在移栽過程中,榴蓮樹並不適應當時的氣候而死去。直到500年後,榴蓮纔在我國出現。

大文豪郁達夫是榴蓮的擁躉者,他在《南洋遊記》中寫道,“榴蓮有如臭乳酪與洋蔥混合的臭氣,又有類似松節油的香味,真是又臭又香又好喫”。郁達夫生活的年代,恰是榴蓮開始在我國逐漸傳播的時候。民國初年,榴蓮最早成規模來到我國,下南洋的中國商人帶回榴蓮樹苗,在海南和雲南部分地區嘗試種植。此後的日子裏,隨着遠洋貿易的興起和冷鏈運輸技術的發展,大批的榴蓮漂洋過海來到了我國,並且一步步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爲深受大衆喜愛的一種水果。

在我國,榴蓮是名副其實的進口水果之王。2022年,中國新鮮水果進口量從高到低依次爲榴蓮、櫻桃、香蕉、山竹和葡萄。2010年至2019年,榴蓮在我國的消費量年平均增長率超過了16%。從年齡維度來看,榴蓮的消費主力主要是年輕人。爲了滿足不斷增長的榴蓮需求,2022年4月,我國還迎來了首條“榴蓮快線”——從泰國林查班港起運至廣州南沙港,短短4天就有3000餘噸榴蓮通過這條“快線”運抵我國,當年有近4000多個集裝箱的榴蓮由此進入我國市場。

現在在很多甜品店的菜單上,都能看到用榴蓮做成的甜品,如榴蓮千層蛋糕、榴蓮班戟、榴蓮酥等,一經推出就受到衆人追捧。不過,這些美味的榴蓮甜品在歐美等地卻是鮮見,很多國家甚至到現在還沒有銷售榴蓮,像英國2014年才允許榴蓮進口,所以多數歐美人拒絕這種“特立獨行”的水果。榴蓮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堪比香菜、折耳根等,因此國外還有“討厭榴蓮”社羣。在湖北衛視製作播出的一期節目中曾經出現過榴蓮,當時在場的英國人就表示自己沒有喫過、也沒有見過榴蓮。主持人讓他聞聞味兒,再嘗一口,他的表情立刻變得痛苦不堪。

清新的榴蓮花

4.是香是臭因人而異

從味道上說,榴蓮是一種頗具爭議的水果,有人贊其果肉鮮美,令人垂涎三尺;也有人對它望而生畏,退避三舍。這都是源於榴蓮本身那種臭香臭香的味道。

榴蓮俗稱麝香貓果,麝香類水果的共同點就是果實有一股過於濃郁的異味,其實那是一種果香。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特殊的“榴蓮味”是由120多種化合物相互作用後產生的,這可以分爲香和臭兩類化合物味道。臭味主要由含硫化合物引起,榴蓮果肉揮發物中的含硫化合物會散發出一種類似臭雞蛋的味道,味道濃烈,使其乍一聞起來臭臭的。而濃烈的香氣源於榴蓮果皮中豐富的酯類化合物,如2-甲基丁酸乙酯具有蘋果香氣,丙酸乙酯具有菠蘿蜜香氣,己酸乙酯具有菠蘿香氣,此外還有13-十八烯酸甲酯、棕櫚酸乙酯、油酸乙酯等均具有天然水果的香氣。科學家稱,榴蓮散發這種獨特氣味有利於其在自然界的生存,因爲氣味能吸引更多野生動物來喫榴蓮的果實,進而將種子傳播得更遠。

新加坡科學家還發現,榴蓮含有一種氣味基因,就是這種基因導致榴蓮發出“臭名昭著”的特殊氣味。這項發現意味着以後可能生產出“沒有刺鼻氣味或口味更溫和的”榴蓮,但這遭到了榴蓮愛好者的反對,因爲有些人就是愛榴蓮這股獨特的氣味。

每個人的嗅覺感受不完全相同,對氣味的接收能力不同,這也是聞榴蓮時有人覺得臭也有人覺得香的主要原因。喫榴蓮的時候,榴蓮中的各種揮發性分子會從口腔進入鼻腔,接着才被嗅覺受體感受到——這種現象被稱爲“後置嗅覺”,經舌頭和鼻後嗅覺共同感知,由此傳到大腦,如果那些“香”的感覺佔了主導,我們感受到的就不再是“臭”,而是“香”了。所以對於榴蓮的好惡,在於每個人對氣味接收能力的不同。就因爲這種褒貶不一的味道,新加坡等國明令禁止將榴蓮帶上公交車、地鐵、火車和飛機,也不允許在公衆場合食用。

但從營養價值上來說,榴蓮確實是名副其實的水果之王。根據科學測定,榴蓮的果肉含有糖類、蛋白質、有機酸、多種維生素、碳水化合物、果膠和多種微量元素等許多營養物質。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榴蓮還可供藥用,其味甘溫、無毒,主治暴痢和心腹冷氣。止咳解煩,醒酒益氣,令人不飢,輕健。”榴蓮渾身都是寶,樹的汁液可入藥,能消腫解毒;葉子和樹皮曬乾磨成粉加熱後可敷創傷,是一種很有效的急救止血藥。榴蓮樹木質堅硬,紋理細密,不受蟲蛀,不回潮,是製作高級傢俱和雕刻的好木料,就連剩下的榴蓮木屑也可以熬製染料。現代醫學研究人員還從榴蓮汁液和果皮中提取到一種蛋白酶,臨牀用作抗水腫藥和消炎藥。

雖然人們對榴蓮好喫與否認識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價格不菲。超市普通裝的一小塊就要數十元,整個裝的達到上百元。爲什麼榴蓮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可能是因爲其高昂的成本。首先,對於果農來說,培育種植一棵能結果的榴蓮樹一般要耗費六七年的時間,中途要是遭遇一次颱風天,這些果樹可能會直接死亡。其次,榴蓮的採摘難度和採摘成本也是“重頭戲”。較其它水果來說,它無法採用“搖果”的方式進行採摘。一棵成熟的榴蓮樹高達20多米,採摘時往往需要幾個果農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而且極易損傷果肉,因此會耗費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最後,在運輸途中,榴蓮也可能會因爲磕碰或者天氣原因而發生變質,出現壞果現象。

釋疑解惑

“一個榴蓮頂三隻雞”靠譜嗎

廣東人愛煲湯,經常會用榴蓮殼來煲雞湯,口感香濃。因此,在廣東有“一個榴蓮頂三隻雞”的說法,從字面的意思來說就是一個榴蓮能頂3只雞的營養。這樣的說法是真的嗎?

專家說,榴蓮和雞肉的營養根本沒有可比性。畢竟榴蓮是水果,其本身的成分裏少有動物所含的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而且榴蓮中的糖分很高,是一種熱量非常高的水果,而雞肉中的糖分很少,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要比榴蓮高得多。所以說,這種民間說法很牽強地把榴蓮和雞肉硬扯在一起,只是爲了突出榴蓮的營養價值,實則“一個榴蓮頂三隻雞”並不靠譜。

榴蓮的營養價值比較高,但並不適合所有人。有些人即便再愛喫,也要儘量少喫,比如肥胖人羣和糖尿病人。肥胖人羣主要就是因爲能量代謝異常所致,如果體內熱量太高無法消耗,就會轉化成脂肪。因此對於肥胖者來說,喫榴蓮無異於雪上加霜。尤其是在減肥期間,最好能不食或少食。同樣,對於糖尿病人來說,更要遠離高糖高熱量的食物,以免血糖失控,病情惡化。另外,榴蓮也是一種高鉀水果,對於腎病患者來說也要少喫。如果攝入超量的含鉀食物,就會加重腎臟負擔,造成身體內的電解質紊亂,嚴重的會導致心衰猝死。

此外,榴蓮之所以有臭味,是因爲其含有硫的化合物,這種物質會抑制酒精中乙醇的代謝。因此喫了榴蓮再喝酒的人很容易醉倒,嚴重者會引起酒精中毒。

本版供圖: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