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熊劍輝

華商韜略出品ID:hstl8888

復甦的中國經濟,將成爲世界經濟的火車頭。

2023年1月28日,兔年第一個工作日,全國多個省市召開“新春第一會”,打響農曆新年拼經濟的“發令槍”。

重慶把“成渝雙城經濟圈”作爲總抓手,一口氣提了“六大能級躍升”。

數字經濟強省浙江,開年三箭齊發,數字經濟創新、營商環境優化、“地瓜經濟”提升全部列入“一號工程”。

“中國經濟第一城”上海,開完“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大會”意猶未盡,又馬不停蹄印發了一個包含32條“政策大禮包”的“行動方案”,從紓企困、提信心、擴需求,到強投資、穩增長、促創新。

廣東的“新春第一會”,更是一口氣搖來2.5萬人,開年就擺出“大決戰”架勢。

會場的佈置樸實無華,大屏上的口號震撼人心: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會議不但規模大,而且格局高。在數萬人面前,廣東21個地市“一把手”全亮相,比着誰的決心大、幹勁高,甚至挨個立下“軍令狀”,把2023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統統定在6%以上。

在中山市的大會上,市委書記通過現場直播,直接把他的工作號碼發佈了出去。

深圳的表態,更讓人血脈賁張:片刻不等待、片刻不遲疑、片刻不懈怠,“馬上付諸行動,現在就進入戰鬥狀態。”

明明是經濟第一大省,爲什麼還要這麼猛、這麼拼、這麼只爭朝夕?

因爲領跑不易,想要持續領跑更不易。

2022年,中國GDP突破120萬億,同比增長3%;而廣東GDP12.9萬億,同比增長1.9%。

外界看到的是,GDP廣東第一。

廣東看到的是,增速竟然比全國跑輸了1.1個百分點!

這是廣東GDP增速連續第二年沒跑贏全國平均數。

而且,“威脅”就在眼前。“蘇大強”江蘇2022年的GDP高達12.2萬億元。只要稍微努努力,沒準就能一口氣把廣東從“中國第一”的寶座上掀翻。

所以一馬當先的廣東,趕緊要拼了!

“蘇大強”不想做第一嗎?當然想,其強中之強蘇州就是個典型。

去年12月18日,蘇州30個經貿團就頂着“疫情風險”奔赴歐美日,瘋搶大訂單。

這邊手速快,那邊謀事早。

等全國人民剛“楊康”緩過勁來,1月2日蘇州就把“新年第一會”開了,馬不停蹄簽下142個新能源汽車項目,總投資916億元。

春節全國在放假,蘇州人卻接待了708萬遊客,先收了66.2億元小錢錢墊底,並同時有36個工地不停工,兩條地鐵線在奮戰,加上之前搶來的歐美日訂單要趕進度,忙得不亦樂乎。

1月28日,蘇州再開“新春第一會”,把“敢拼、敢闖、敢搶”的精神演繹到了極致……

中國處處“人勤春來早”,外面的世界卻有點“壓城城欲摧”。

世界銀行最新公佈的《全球經濟展望》,將2023年全球經濟的增長預期下調到1.7%,比去年預估的3%大降近一半。

這是什麼概念?

這意味着2023年的全球經濟增速,僅略高於發生全球衰退的2009年、2020年,在近30年來排名倒數第三,危險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

在全球通脹高企、烏克蘭危機升級,以及利率高漲、投資銳減的大環境下,全球經濟增長出現放緩甚至衰退,將不可避免。

而根據聯合國《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預測,2023年,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將舉步艱難:日本增速約爲1.5%,美國約0.4%,歐盟甚至只有0.2%。

對中國經濟,大家則是寄予厚望。

據聯合國預測,隨着中國優化防疫政策、採取強力措施,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將達到4.8%。

復甦的中國經濟,將更加成爲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而火爆的春節經濟,開了個大大的好頭。

今年春節,國內3.08億人次出遊,恢復到2019年的近九成;江蘇、浙江、河南、雲南、新疆、天津等地接待遊客數,甚至突破了2019年的峯值;國內旅遊總收入達3758.43億,同比大漲30%。

旅遊有多熱鬧,商圈就有多火爆。

在北京,60個重點商圈春節客流量突破1400萬人次;在上海,南京路處處摩肩接踵,飯館天天爆滿;在海南,12家離島免稅店一天賣出3.6億的貨,春節銷量突破25億……

“網紅餐廳排到4538桌”、“海底撈賣得只剩火鍋面”,火得急速上熱搜。

而重慶解放碑、南京夫子廟、杭州武林商圈等知名商圈,全面迎來“人人人人我人人人人”模式。

其中,長沙黃興南路步行街,甚至超越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以215.25萬人次的超級流量晉升中國春節的“頂流”商圈。

而電影迷們,一邊爲《滿江紅》、《流浪地球2》吵得不可開交,一邊又爲春節檔貢獻了67.58億元票房,一舉刷出了春節影史票房亞軍的好成績。

一切的一切,一掃2022年的陰霾。

此前還持保留態度的各類國際機構,也紛紛因此重新上調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

保守的摩根大通,從4%上調到4.3%;謹慎的高盛,從4.8%提升爲5.2%;樂觀的摩根士丹利,早早預估是5.7%;而美國最大的資產管理集團貝萊德,乾脆給出了6%的“最高分”。

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創造它。

各地的“新春第一會”上,有經濟復甦的新預期,也有更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新春第一會”的速度與激情只是表象,戰略與趨勢纔是內涵。很多人,已從各省市、各區域的戰略佈局和執行中,窺見了中國區域經濟版圖重構的蛛絲馬跡。

從披露消息看,上海、浙江、廣東,開年都各自先猛砸1萬億。按傳統眼光看,這是投資拉動給經濟增長打底,但放長眼光看,這是爲高質量發展再夯根基。

從浙江的杭州地鐵四期、象山金七門核電一期,到廣東的漳汕高鐵、肇慶寧德時代動力及儲能電池(二期),這些重金打造的重大項目,不是新基建、就是新能源。

上海第一個月簽下160多個重點項目,左手剛簽約、右手就開工。瞄準的都是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搶佔的是高科技產業鏈這個必爭之地。

藉着“拼經濟”的這輪投資東風,廣東甚至謀劃了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羣,把芯片設計和製造的“強芯工程”、汽車零部件產業“強鏈工程”、核心軟件攻關工程等一網打盡。

伴隨這些的,是中國正全力促成新舊增長動能大轉換,新基建、新能源、新數智等新興科技產業,正成長爲萬億級、十萬億級的新賽道,撐起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重點的重點依然是消費。

上海,從發放文旅、體育、餐飲、零售等專項消費券,到買純電動汽車、綠色智能家電給補貼,全力促成投資向消費轉化。

河南,早早出臺了15條促消費政策。不論是培育新消費,還是優化大環境,核心就一個:補貼、補貼、再補貼,拉動消費、消費、再消費。

顯然在短期內,各地正着力恢復和擴大消費,讓經濟增長儘快恢復到常態水平;而在中長期,擴大內需戰略將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爲主題。

如今,中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做出這一戰略決策的重要依據,正是大國經濟的內部可循環性,能以巨大國內市場和供給能力,支撐並帶動外部大循環。

因此,一方面只有主動出手,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才能在更高水平上拉動內需,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另一方面,必須立足自身、擴大內需,完善產業體系,真正形成以消費拉動爲主的增長模式,纔能有足夠的底氣應對各種外部挑戰,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當下,中國這艘經濟巨輪正經歷最不平凡的一段航程。而“新春第一會”卻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只有下定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夯實擴大內需戰略的基礎,沿着“高質量發展”主航道破浪前行,才能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