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到2025年底全市營收超百億元製造業企業不少於25家,產值超千億元製造產業集羣不少於7個。

今天(2月1日),廣東東莞市政府網站發佈2023年市政府“一號文”《關於堅持以製造業當家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關於堅持以製造業當家推動實體經濟

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爲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市委十五屆五次全會精神,突出以製造業當家,聚焦“科技創新+先進製造”,力爭到2025年底全市營收超百億元製造業企業不少於25家,產值超千億元製造產業集羣不少於7個,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不低於50%,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不低於42%,高技術製造業吸收外資比重達到36.5%,製造業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不低於50%,社會研發費用投入佔GDP比重穩定在4%左右,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邁上新臺階,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創制造強市提供強有力支撐。結合我市實際,現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堅持以大產業重塑體系結構,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1.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能級提升。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羣發展,加快打造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材料等產業新立柱,2025年底前新能源、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集羣率先突破千億元規模。編制戰略性新興產業招商圖譜3.0版本,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一產業集羣、一專項基金、一產業技術中心、一科技創新團隊”的發展支撐體系,到2025年底全市新增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不少於2000億元。聚焦產業新風口,累計引進2—3個戰略科學家團隊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根據任務目標分期給予最高1.5億元資助。

2. 構建“大招商”工作格局。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招商工作市領導牽頭走訪對接不少於1個投資額50—100億元以上項目,其餘市委、市政府相關領導,鎮街(園區)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對口協調部門主要領導牽頭走訪對接不少於1個投資額30億元以上項目。大力實施“投資東莞”全球推廣行動,2023年重點招引一批投資額30億元以上項目。圍繞產業鏈精準招商,分不同行業企業差別化制定招商引資效益審查標準。支持市屬國企成立產業招商實體,鼓勵市工商聯(總商會)、東莞世界莞商聯合會等發揮“以商引商”“以會引商”作用。對在項目引進中起到實質性促成作用的個人、團隊或法人單位給予最高300萬元獎勵。

3. 支持製造業科技創新。加快構建“源頭創新+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建設“市重大科技項目庫”,支持市重大科技項目加快成果轉化,產業化績效突出的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建立“產業界出題、科技界答題”機制,協助“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鏈接市內外創新資源。支持企業增強技術創新能力,2023年認定30家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200家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4.支持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支持重點企業對標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轉型升級,2023年認定不少於20個智能工廠(車間),給予最高1000萬元補助,牽引帶動不少於1000家規上工業企業實施轉型。引導數字化賦能中心向公共服務平臺轉型。2023年在智能手機、傢俱、模具等行業打造1—2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標誌性典型應用場景。加快具有自主核心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和工業軟件推廣應用,對基於核心操作系統開展產線信息化改造給予一定比例財政補助,對企業試點應用符合條件的國產工業軟件,給予最高200萬元補貼。

5. 支持製造業質量標準品牌建設。加快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範城市建設,通過線下展會、電商平臺、獨立站和海外倉等加強“莞企莞貨”推廣,實現東莞製造貨通全球。支持企業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擇優推薦參選國家、省、市政府質量獎,首次獲得中國質量獎的給予300萬元獎勵。推動質量基礎設施服務平臺建設,整合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品牌培育等服務,爲企業提供“一站式”整體解決方案。積極推動專利標準化工作,2023年引導30家以上企業技術創新、專利申請和標準研製同步推進。對獲得國內外設計大獎企業、“文化+製造”等產業融合優質項目分別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

二、堅持以大平臺提升承載效能,提升產業空間綜合效益

6. 攻堅拓展連片產業空間。堅持將70%以上用地指標用於產業項目,推動用地規模向全市四大戰略平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集聚。強化土地整備市場預期引導,制定全市統一的分片區、分類型土地整備補償指導和結算標準。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範圍內實行“土地整備—成片開發方案—徵地報批”階段“一次表決”,2023年完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標準化產業片區土地整備5000畝,其中300畝以上連片土地不少於3片。

7. 推進鎮村工業園整治改造。實施鎮村工業園提質增效三年行動計劃,建立鎮村工業園分類定級制度,2023年啓動不少於10個園區升級改造,對產出效益增長25%以上的園區在空間資源、能耗指標、排放指標等方面給予獎勵。出臺鎮村工業園安全管理規範化建設標準指引,2023年試點打造不少於5個“六有”園區。各鎮街(園區)謀劃至少1個500畝以上“工改工”片區,由政府主導實施前期工作,2023年內完成首期拆除整備,到2025年底全部完成。探索創新跨村(社區)工業園、物流園整合改造機制,對改造單元範圍75畝及以上的“工改工”項目,新建工業廠房符合相關建設標準的,對其廠房部分最高按200元/平方米標準給予改造主體補助。

8. 擴大低成本空間統籌供給。完善國企代建運營、“工改工”、閒置盤活、統租統管等低成本產業空間多元籌集方式,2023年打造不少於1000萬平方米高品質的低成本產業空間。引導低成本產業空間主題化發展,適當提高產業配套空間、公共交往空間比例,吸引創新、創業、創投資源加快導入,推動低成本產業空間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向綜合的生產服務型園區轉型。支持松山湖科研載體拓展研發設計、科技服務、中試配套等複合利用功能,允許符合條件的產業用房分割轉讓。鼓勵鎮街(園區)利用“三舊”用地、閒置用地、新增用地等統籌集中建設一批工業安置房。

9. 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建立健全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體系,2023年試點實施企業評價,逐步擴大覆蓋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探索實施“畝均效益”領跑者行動計劃,運用差別化財政專項資金資助政策,在空間資源、能耗指標、排放指標、人才住房、教育學位等資源要素,以及政府性評獎評優、試點示範項目申報等方面對優質企業給予傾斜。

三、堅持以大項目集聚增長動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10. 創新產業項目全鏈條服務機制。構建產業項目“洽談—簽約—落地—建設—投產—達產”全鏈條全生態服務體系。對投資額30億元以上的在談產業項目,由市領導牽頭聯繫協調落地需求。實施“摘牌即動工”,支持產業項目“帶方案出讓”,2023年全市四大戰略平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新增產業用地“標準地”供應比例達到30%。實施“完工即投產”,綜合運用提前裝飾裝修、提前安裝設備等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產業項目驗收提速。實施“投產早達效”,試點產業項目竣工後設置2—3年的“服務續航期”,保障產業項目順利達產達效。

11. 創新產業項目增資擴產機制。完善增資擴產項目效益審查機制,新增用地50畝以下的項目由鎮街(園區)開展經濟效益審查後報市備案,上市企業募投項目免審直接落地。鼓勵企業零地增資、原地提容,確需新增用地且無法在原鎮街(園區)解決的,在市內統籌解決。綜合運用貸款貼息、事後補助等方式支持企業增資擴產,單個項目給予最高1000萬元補助。

12.創新產業項目投資撬動機制。引導製造業企業擴大技改投資,單個項目按不超過新設備購置額的10%,給予最高1000萬元補助。鼓勵外資企業通過利潤再投資等加大投資力度,給予每家企業最高1億元獎勵。創新產業項目財政支持方式,打破原有財政預算資金部門切塊管理模式,聚焦投資促進、科技創新、先進製造、融資撬動等關鍵環節,強化財政資金放大效應。

四、堅持以大企業賦能產業生態,優化製造業企業發展梯隊

13. 支持“鏈主”企業領航發展。實施重點產業鏈鏈長制,每條產業鏈遴選2—3家“鏈主”企業給予重點支持。圍繞“鏈主”企業建鏈補鏈強鏈,精準招引“填空型”企業、“補充型”項目。構建“鏈主企業+合作銀行+中小微企業集羣”融資對接機制,推廣“整鏈授信”模式,推動“鏈主”企業爲上下游企業增信。支持“鏈主”企業參與新型產業用地(M0)、“工改M1”等項目開發建設,允許將產業空間分割轉讓給上下游企業。支持“鏈主”企業牽頭組建技術創新聯合體,政企聯動共同加快突破一批產業共性關鍵技術。

14.支持製造業骨幹企業發展壯大。支持企業加快利用資本市場,聯動證券交易所、企業上市中介服務機構等優化企業上市服務機制,2023年新增境內外上市和過會企業10家以上,實現上市企業總市值超過5000億元。完善“專精特新”企業“國家—省—市”梯度培育體系,支持“專精特新”企業聯合申請產業用地,到2023年底全市國家級“小巨人”企業不少於13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不少於2000家,累計培育認定各級製造業單項冠軍50家以上。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和入庫培育企業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培育高價值專利,到2023年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不少於9500家,瞪羚企業培育庫規模達到400家。

15. 支持製造業企業“個轉企、分轉子、小升規”各鎮街(園區)成立工作專班,爲符合條件的優質市場主體提供登記變更業務“一站式”辦理,2023年全市完成不少於1500家“個轉企”“分轉子”。建立“小升規”企業動態培育庫,2023年推動1500家以上工業企業升規入庫,對“新升規”工業企業給予最高10萬元獎勵。健全規上工業企業退庫預警機制,加強對存在退庫風險的企業紓困幫扶。

16.支持製造業企業搶訂單拓市場。2023年組織企業參加“粵貿全國”“粵貿全球”等境內外展會及出口產品轉內銷貿促活動不少於150場次。對規上工業企業舉辦新品發佈會、宣傳推介會、訂貨會、經銷商大會等給予最高50萬元補助。優化製造業企業貨物進出口通關模式,全面推廣“廠港聯動”“場港一體”改革,提升貨物通關整體時效。強化匯率避險服務,設立公共保證金池減少企業資金或授信佔用,對首筆外匯期權交易給予每家企業最高5萬元補助。

17. 幫助製造業企業穩生產降成本。加強制造業企業用工保障,爲缺工企業及時落實專人服務對接。制定全市用電優先保障用戶目錄,精準保障重點企業用電安全。對承租我市國有物業的市場主體,給予3個月租金減免,引導集體物業、社會物業允許承租市場主體緩繳3個月租金並免收滯納金。整合設立中小微企業融資風險補償專項基金,引導銀行機構爲中小微企業提供訂單倉單、應收賬款等供應鏈融資支持,力爭2023年全市制造業貸款規模突破3300億元。

五、堅持以大環境厚植比較優勢,營造灣區一流發展環境

18. 實施製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由市黨政主要領導擔任製造強市工作領導小組“雙組長”,統籌推進全市堅持製造業當家重點工作任務,每年對投向製造業的資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設立硬指標。全域爭創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鼓勵鎮街(園區)在上級政策基礎上制定出臺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新的扶持政策。

19. 打造與廣深一體的營商環境。制定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實施優化營商環境大行動,在審批事項、辦事流程、服務效率等方面全面對標廣深先進做法。打造企業市長直通車、“企莞家”、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等三大品牌,構建市鎮聯動的“莞家”代辦服務體系,爲企業提供精準高效服務。推動惠企政策“一網通辦”“一窗通辦”,逐步擴大“免申即享”覆蓋面。優化涉企財政資金不予資助規定,簡化資金審覈流程,提高撥付效率。建立健全全市公共資源交易“一張網”,打造公開透明高效的交易環境。

20擴大產業人才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實施新一輪“十百千萬百萬”人才工程,用3—4年增加100萬名本科以上學歷人才,到2025年底全市技能人才總量超過150萬。2023年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30000套,供給共有產權住房3000套,統籌各類學位10000個以上,專項保障產業人才安居和子女入學需求。加快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建設,2023年新建技能大師工作室50家以上。實施科普教育“點亮”行動,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廣中高職校企聯動協同培養人才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