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丨謝之迎  編輯丨陳曉平

春節剛過,兩大新國貨品牌,爆發一場“掐架”。

護膚品牌至本,率先發聲。

聲明稱,小紅書平臺近期有多篇內容相似的筆記及評論,以虛假的用戶體驗,“詆譭舒顏修護卸妝膏在內的多個產品”。

且初隨後回應,2021年10月以來,旗下“土豆泥卸妝膏”等產品,也被惡意攻擊,“後續對28萬條相關品牌的數據分析”,發現至本存在“惡意參與的事實”。

一來二去,各執一詞。

單品相爭

至本與且初,都是風頭正勁的國貨品牌。

至本定位爲敏弱及健康肌功效護膚,且初則主打功效個護,產品涵蓋頭髮、面部和身體護理三大類目。

兩者在產品線上的交集之一,就是卸妝膏單品。

至本的舒顏修護卸妝膏,於2018年升級上架,在天貓旗艦店內月銷達10萬+;且初的土豆泥卸妝膏也位居店鋪銷量前列,月銷3萬+。

在小紅書中搜索,許多消費者會將兩款卸妝膏比較測評。

紛爭也主要來自於小紅書。

至本提供的截圖顯示,“黑筆記”由疑似且初關聯的第三方要求當事人發佈,內容涉及吐槽“味道難聞”“使用感差”等。

圖文直髮的報價爲25元。

“目前披露的小紅書用戶博文、聊天截圖等內容,一定程度上說明,存在關於至本產品的負面評論,但尚不足以證明背後有對手組織有償虛假評論。”上海申倫律師事務所律師夏海龍告訴《21CBR》記者。

1月29日,至本再次發聲,否認且初提及的“素人營銷招募”的指控,表示不會出現“水軍控評,素人推廣/抹黑,刷單,虛假評價”等違法行爲。

《21CBR》記者分別聯繫至本、且初,瞭解事件進展。且初稱,“我們已在官方平臺發佈聲明,以此爲準。”

“店鋪內的銷量和評價,都是客戶的真實反饋,購買和商品使用中遇到問題,可以及時聯繫官方。”就用戶評論的真實性,至本客服稱。

本是同命人

至本與且初的起家,頗爲相似,同樣主打極簡設計,強調功效成分,成勢於社交平臺。

至本成立於2012年,是上海澄穆生物科技旗下品牌,2019年以一款潔面乳火出圈。

至本主打“成分研究+科技創新”,趕上“成分黨”的興起,成爲國產護膚品牌裏的一匹黑馬。

2020年起,至本以每半年超15%的複合增長率持續高增;2022年1-6月,其在天貓平臺銷售額逼近5億元,全年預計破10億大關。

至本的價格帶格外低,多數產品不超百元。最貴的一款多元優效面霜,價格爲178元,憑藉高性價比,攢了一批忠實的“自來水”用戶。

母公司上海澄穆趁熱打鐵,2022年12月,順勢推出彩妝品牌“衍意”。

《21CBR》記者查詢發現,衍意天貓旗艦店架上共四款產品,最受歡迎的一款氣墊粉底液,月銷量達到2000+。

相較於至本,且初誕生較晚。

天眼查顯示,其母公司上海縉嘉科技,成立於2016年,於2019年推出且初,打造土豆泥卸妝膏、美白護手霜、護髮精油等爆款產品。

縉嘉旗下有一家獨立的MCN機構,簽約80多位KOL,包括美妝達人程十安等,“自有品牌+KOL”的模式,形成了從品牌引入、渠道建設到市場推廣的閉環。

成立一年時間,且初銷售額就破億元,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業績增長近8倍。

且初同樣強調研發,2022年3月,縉嘉在上海建成4000平米研發中心。

“堅守產品自主研發,不爲追求短期的‘市場流量’而妥協。”首席研發官袁旻嘉當時稱。

兩家本是同命人,不幸都丟了體面。

沒有贏家

“現在同行惡意競爭很多,還有惡意索賠的,我很多客戶遇到這類事情。”有小紅書美妝品牌代理商直言。

口碑營銷崛起,小紅書的測評,左右許多消費者的決策。至本和且初,在小紅書的粉絲量,分別爲6.1萬、1.4萬。

據千瓜數據,2022上半年,有1.5萬個品牌在小紅書投放商業筆記,預估總金額超25億元。

其中,護膚彩妝品牌投放,合計近11個億。

暗地裏,個別放的是冷箭。

“流量競爭,是營銷品牌的一個陷阱,競品間的內容營銷、話題糾紛,多數是關於用戶情緒、熱點話題等,無關品牌自身定位和價值觀。”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告學系主任鄔盛根告訴《21CBR》記者。

“品牌方在遭遇負面評價時,爲自己的正當權益發聲無可厚非,但也應尊重事實,以牙還牙式的‘掐架’容易引起用戶反感,言辭過度的指責,也可能構成侵犯對方名譽權,引發新的糾紛。”

夏海龍告訴記者,經營者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或誤導性信息,損害競爭對手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的行爲,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有關規定,屬於侵權行爲,甚至可能觸犯損害商譽罪,要承擔刑事責任。

至本和且初在聲明中,都表示會用法律手段維權。

“商業爭鬥和互掐的目的,與營銷有關,與品牌形象無關。掐架的品牌雙方,沒有贏家。”鄔盛根說。

(作者:謝之迎 編輯:陳曉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