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熹瓏

2022年香港全年樓價累跌15.59%,創下1998年以來最大年度跌幅。與此同時,負資產宗數急速增加。

據香港金融管理局1月31日公佈的2022年第四季末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情況,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由第三季末的533宗增加至第四季末的12164宗,按季大增21.83倍,更創下自2005年首季後18年的新高。

負資產宗數佔整體住宅按揭貸款比重由第三季的0.09%攀升至2.1%;涉及金額亦由30.06億元(港幣,下同)升至662.52億,按季增加21倍,創自2003年第四季後19年新高。

針對負資產數宗大增,香港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指出,主要是因爲住宅樓價去年首三季下跌8.5%後,第四季再跌7.7%所致。兩個數據累計已超過10%的負資產界線。

負資產宗數超過金融海嘯時期

負資產是指物業的當前市值低於未償還的按揭餘額。一個簡單的例子是,買家購入500萬元的物業,假設仍有450萬元的貸款未償還,當樓價下跌兩成至400萬元時,這個單位便變成了“負資產”。

一般而言,在樓價高位入市、借取高成數按揭更容易跌入負資產界線。由於一般情況下私人住宅按揭成數上限爲九成,因此當樓價跌幅超過一成至二成,容易出現負資產大增。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公佈的私人住宅售價指數,2022年12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32.5點,連跌7個月。2022年全年私人住宅售價指數累跌高達15.6%,跌幅是自1998年後最大的一次。

中原按揭董事總經理王美鳳表示,這一跌幅無可避免令高成數按揭、尤其是九成按揭的用家列入負資產行列;而由於放寬按保幫助用家上車,亦令高成數按保佔按揭宗數比例升至約三成,因此在賬面計算,負資產個案便明顯增加。

樓價降溫的同時按揭申請也在減少。根據金管局公佈的2022年12月份住宅按揭統計調查結果,12月份新申請貸款個案較11月份按月減少3.6%至7510宗,當中一手市場交易貸款減少14.3%至70億元;12月份新批出的按揭貸款額較11月份減少9.4%,至256億元。

2022年四季度,香港負資產突破1.2萬宗,比起2008年金融海嘯高峯約1.1萬宗還要多。負資產佔未償還貸款總額的百分比也從2021年同期的低於0.05%上升至3.66%。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中,無抵押部分的金額由2021年同期的400萬元增加至25.17億元。

據金管局數據,12月底未償還按揭貸款總額按月增加0.4%,至18099億元;按揭貸款拖欠比率輕微上升至0.06%。

不過金管局方面表示風險整體可控,“這些個案涉及銀行職員的住屋按揭貸款或按揭保險計劃的貸款,而這類貸款的按揭成數一般較高,當中以按揭保險計劃下的貸款所佔比例較大。”

按揭保險計劃的原意是按風險爲本原則幫助市民置業,計劃對申請人的還款能力有嚴謹要求。阮國恒指出,按揭保險計劃下的貸款最新拖欠比率只有0.01%,比銀行業整體按揭貸款的拖欠比率(2022年12月底爲0.06%)更低,銀行按揭業務風險可控。

預計二季度回落

踏入2023年,香港樓市“小陽春”提早於春節前出現。美聯分行數據顯示,2023年1月16日至1月22日一週,香港35個大型屋苑共有81宗買賣成交,追平2011年紀錄並創近十二年同期新高。

業界認爲隨着第二季樓價回穩,負資產宗數也將回落。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曹德明表示,預計樓價跌勢已見頂,第二季樓價將會回穩,負資產宗數於今年第二季將見回落。

王美鳳指出,即使在賬面上計算,負資產數字顯著上升,但從具體數據來看,負資產宗數上升帶來的實質信貸風險及市場風險仍很低。

一方面,金管局數據顯示,銀行自從2011年第1季起,無錄得任何拖欠三個月以上的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紀錄。

另一方面,最新失業率下降至3.5%,供款負擔比率估算平均45%以下水平,平均按揭成數約57%,均屬於較低水平。

“負資產一般只是一個賬面因素,即使跌入負資產行列不等於構成問題,供樓人士應對負資產首重穩定按時供款。”王美鳳指出。

目前香港和內地已實現首階段通關,也帶來樓市氣氛好轉的信號。美聯集團主席黃建業預期今年樓價上升5%至10%。

交投量雖有所回升,但樓價未有實時明顯升勢。現時兩地通關主要作用於消費上,經濟需要時間修復,難以迅速恢復至過往水平。黃建業也提到,看好北區及元朗,因爲往返大灣區會途經這兩個地區。

值得留意的是,樓價回落,但港府並沒有“撤辣”或“減辣”的打算。香港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表示,目前的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包括幾項印花稅行之有效;加上現時樓價只是有秩序調整,看不到樓價出現大幅下滑,有關“撤辣”的問題要小心處理,否則可能會刺激短期買賣。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到,雖然近期樓市氣氛有回暖跡象,但由於美國加息週期未完,樓市短期仍可能有壓力,但未見到有大跌的風險。

而跟2003年SARS時期多達10.5萬宗負資產相比,目前只是當時水平的11%左右,也未給港府構成過大的壓力。陳茂波認爲,“只要短期調整不影響社會穩定及金融安全就無大問題,應讓市場自行調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