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2月2日電 題:老北京涮羊肉:一鍋清湯涮百年

中新社記者 陳杭 杜燕

一鍋熱氣騰騰的老北京涮羊肉,堪稱京城冬日最暖的陪伴。

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一般認爲始於元代,興於清代。清末學者徐凌霄在《舊都百話》中將這種“羊肉鍋子”的喫法歸於北方遊牧遺風進化而來。

與湯底紅亮、麻辣鮮香的川渝火鍋不同,作爲北派火鍋的代表,老北京涮羊肉主打清湯火鍋。“清湯火鍋不是一鍋白開水,裏邊有海米、蔥花、薑片、口蘑湯等底料。”國家級非遺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陳立新告訴記者,清湯火鍋有兩個特點,一是能喫到羊肉的本來滋味,二是不遮醜,羊肉有問題一口就能喫出來。

圖爲東來順銅鍋涮肉。陳杭攝

越是簡單的湯底,越考驗羊肉的選材。據陳立新介紹,正宗老北京涮羊肉多選用內蒙古羊,“只選用羊上腦、大三叉、小三叉、黃瓜條與磨襠5個部位,佔整羊淨肉的四成左右”。

“黃瓜條”指羊後腿的大腿內側部分,因形如兩條相連的黃瓜而得名。北京民俗專家翟鴻起在《老饕說喫》中曾提到,他與老友去飯店喫涮肉時點了一盤“黃瓜條”,沒想到卻端上來一盤真黃瓜,翟老無奈感嘆如今許多餐廳都是機器切卷,“誰還剔那肉去?更甭說黃瓜條了”。

開業於1854年的正陽樓飯莊可謂北京早年間最著名的“羊肉名家”,據清代《舊京瑣記》記載,“肉市之正陽樓,以善切羊肉名。片薄如紙,無一不完整”。“後來居上”的東來順始建於1903年,據說曾重金從正陽樓飯莊“挖”來一位刀功精湛的名廚,幫工傳藝。

陳立新1971年進入東來順做學徒,手切羊肉的功夫已有50餘年。“左手控制肉片薄厚,右手握刀,橫斷絲,切出來的肉片纖維短,厚0.9毫米,入鍋後一涮即熟,入口即化。”陳立新說,“手切羊肉還要求上下垂直,前後走直線,保證肉片薄厚均勻、排列整齊,每片長15釐米、寬3.3釐米,放在青花瓷盤上隱約可見盤底花紋。”

圖爲東來順銅鍋涮肉菜品。陳杭攝

涮羊肉“一菜成席”,調料必不可少。以麻醬、醬油爲主,韭菜花、醬豆腐爲輔,蝦油、料酒少許,辣椒油可自行添加,配醃好的糖蒜解膩。

羊肉喫到六分飽,輔料登場。作爲涮羊肉的好搭檔,凍豆腐吸滿湯汁和羊肉的鮮香,大白菜燙後清香爽口、解膩增食,配上剛出爐的混着芝麻香的燒餅,舀上一小碗汩汩翻滾的羊湯,一口吞下整個冬季的溫暖。

提到八歲時第一次喫涮羊肉的場景,北京市民賈先生印象深刻,“那時冬季物資不豐富,喫涮羊肉還是很奢侈的”,與親人圍坐銅鍋旁,看着服務員添加了高高的煙囪,碳燒得通紅,一個人就喫了三盤涮羊肉,味道鮮美至極。工作後,賈先生總是在國慶或春節期間約朋友喫一頓涮羊肉,熱乎喜慶的氣氛就像除夕一樣。

一鍋清湯涮百年。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環境,承載情感與味覺記憶的老字號既要留住“老味道”,亦不斷向年輕人靠攏。“東來順打造全新IP形象,發佈了由‘來來羊’‘銅鍋爺爺’和‘糖蒜狗’組成的‘饞嘴家族’。”東來順集團副總經理董鍇介紹說,在傳統火鍋堂食基礎上,東來順開發了肉片、肉串、熟食、麪點等預包裝產品,進入商超、市場、電商平臺等,讓老字號產品真正走向尋常百姓家。(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