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文匯報

“糖尿病控制是一件需要每個小時、每一天、每個星期、每一年持續不斷努力做的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教授最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將通過把更好的創新藥物引進中國或者自主研發新藥,來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臨牀預後,讓患者活得更長,活得更好。

糖尿病治療,不僅僅是血糖達標

我國有約1.41億糖尿病患者,位居世界第一,採取有效措施提高血糖達標率、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風險,可減少個人、家庭、社會的疾病和經濟負擔,提高百姓生活質量,對於實現“健康中國 2030”目標意義重大。

血糖達標已成爲臨牀糖尿病治療的關鍵指標,與此同時,因藥物使用而產生的低血糖風險和體重增加等副作用,也逐漸受到臨牀醫生和患者的關注。

針對這一問題,2004年紀立農教授首次提出了“安全達標”概念——即以安全爲前提,在不增加低血糖風險的情況下控制好血糖。談及這個概念,他表示:“如果一味地追求血糖達標,可能會增加低血糖發生風險。因此,胰島素治療不僅僅是血糖控制達標,還要保持血糖達標和低血糖發生風險之間的平衡。”

中國是預混胰島素大國,目前仍有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選擇預混胰島素爲胰島素起始治療甚至是強化治療的手段,這一選擇可兼顧空腹與餐後血糖,但傳統的預混胰島素中含中效胰島素,低血糖發生風險較高。

理論上如果方案合適且調整劑量及時,基礎胰島素嚴格控制空腹血糖的策略可以使糖化血紅蛋白水平(HbA1c)得到顯著改善,且低血糖發生的風險比預混胰島素治療低,但實際上的治療結果並不盡如人意。紀立農教授表示,“在2型糖尿病的治療管理中,HbA1c水平較高是空腹和餐後血糖過高共同造成,因此治療策略上需要同時控制空腹和餐後血糖。”

研究證實,基礎胰島素和GLP-1受體激動劑(GLP-1 RA)複方製劑中基礎胰島素控制空腹血糖,GLP-1 RA控制餐後血糖,控糖效果更好;同時相較預混胰島素,複方製劑更安全,低血糖風險更小,並且減少單獨使用胰島素所帶來的體重增加。這種兼顧血糖全面改善、低血糖風險和不增加體重的複合終點達標即爲‘優質達標’。”

優質達標,中國患者迎“專屬”方案

“雖然胰島素應用有百餘年,但目前仍存在非常多亟需解決的問題,需要研發更多創新制劑。”紀立農教授表示,“比如基礎胰島素和GLP-1 RA複方製劑,機制互補,有望實現理想血糖控制,同時低血糖發生和體重增加的風險小,爲‘優質達標’提供了更適宜的治療方案。” 多項臨牀試驗結果支持了該治療方案將優質達標目標實現的可能。

不同於歐美國家推出的2:1和3:1注射筆(甘精胰島素:利司那肽的比例),爲中國患者量身定製的甘精胰島素與利司那肽的優勢配比(1IU:1ug與2IU:1ug),可以充分發揮雙組分效用,增效減負,幫助患者實現良好的起始治療體驗與全病程管理。

紀立農教授表示,“當起始劑量爲10 IU(甘精胰島素)時,1:1注射筆可以提供利司那肽有效劑量10 μg(微克);當劑量達到20IU時,可以提供利司那肽最大維持劑量20 μg,這個比例更適合大部分中國人羣進行起始治療。而2:1注射筆則是針對胰島β細胞功能更差,對胰島素需求量更大的患者羣體。”

“聯繫近期研究,以常見的基礎胰島素治療爲例,若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目標爲4.4~7.0mmol/L,基礎胰島素劑量調整至約20IU即可使絕大多數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達標,如想進一步通過降低空腹血糖來提高HbA1c達標的機會,則需要進一步增加基礎胰島素的劑量,低血糖風險相應增加。”紀教授進一步說到:“而甘精胰島素與利司那肽的配比,能夠有效兼顧改善空腹和餐後血糖,控糖效果更好,同時減少單獨使用胰島素所帶來的低血糖發生風險和體重增加,提高血糖優質達標的機會。”

“賽益寧已於今年1月在中國獲批上市,爲廣泛的患者人羣提供更安全有效的簡便方案,包括口服藥控制不佳需起始注射治療患者,GLP-1 RA治療不滿意的患者,以及基礎胰島素治療未滿足的患者等。”展望未來,紀教授表示,“隨着技術的進步,未來我們將有更多更好的手段助力實現同時控制基礎血糖和餐後血糖,全天掌控更平穩、安全性更好,實現全面的糖尿病管理,助力‘優質達標’新高度。”

作者:唐瑋婕

編輯:朱偉

責任編輯:戎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