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除了參加學術交流會議、正常的教學、病例討論和查房外,巴特朗菲教授還爲近30例疑難腦瘤患者主刀手術。INC供圖

中新網上海2月2日電 (記者 陳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跨國高難度醫療救治並沒有間斷。

記者2日走訪國際神經外科醫生集團(INC)瞭解到,作爲世界知名顱底、腦幹腫瘤和腦血管病領域專家巴特朗菲教授,2022年多次來華開展學術交流。期間,兩國醫學專家同臺手術,在救治疑難病症患者的同時,積極推進中外神經外科之間的互動。

據悉,江蘇省衛生支撐計劃中德國際合作交流項目合作專家,2022年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和巴特朗菲教授開啓了第二聘期(5年)的合作。同期,蘇州獨墅湖醫院聘請巴特朗菲教授成爲該院神經外科首席顧問,以提升國際醫療服務能力,加強中外專家交流合作。據瞭解,未來,巴特朗菲教授將每年定期來到蘇州,圍繞神經外科臨牀複雜難題與該院醫療團隊深入合作,在高精尖醫療設備的支撐下,讓國內疑難腦瘤患者不出國門,就能接受頂級專家手術治療。

據介紹,2022年11月份至12月份線下學術交流活動歷時21天,除了參加線下及線上學術交流會議、正常的教學、病例討論和查房外,巴特朗菲教授還主刀,爲近30例疑難腦瘤患者進行手術。在示範手術中,巴特朗菲教授進行了“世界高難度”腦幹-延髓手術示範教學直播。這是一例成功的腦幹延髓海綿狀血管瘤的全切根治性手術,挽救了一位19歲少年的生命。近7000名國內神經外科醫生全程觀摩、交流互動。

據介紹,多名接受手術的患者,其腫瘤分別位於腦幹、顱底、脊髓及視神經內等位置。在國內神經外科專家的協作配合下,巴特朗菲教授最大程度切除腫瘤,且盡力完好保留患者的正常神經功能。目前,這些患者術後均恢復良好,已基本順利出院。

12歲少年小宇(化名),罹患腦幹海綿狀血管瘤。四處求醫後,小宇媽媽均被告知手術風險巨大,手術可能導致癱瘓,包括一些其他神經的損傷;可能視神經、吞嚥功能、語言...都會受損。最終他們求助巴特朗菲教授。這位專家給了他們積極接受治療的信心。

2022年11月20日,在中德專家合作診療、密切配合之下,小宇在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順利接受。出手術室,小宇即清醒;術後第二天,孩子正常喫飯;第三天可下地行走;術後10天,小宇媽媽開心地說:“我兒子說,想要自行車。他健康了,讓我給他買輛自行車!”

在另一臺教學手術中,巴特朗菲教授主刀,從早上9點到晚上9點30分,歷經12個半小時的高難度手術,這位專家從33歲鄭女士(化名)的腦中,成功切除一個巨大的腦幹-脊髓髓內腫瘤。據介紹,這臺手術其實相當於兩臺手術——腦幹延髓、脊柱。術後,巴特朗菲教授表示,鄭女士的腫瘤起源於腦幹下部,累及延髓和顱頸交界區,且向下方延伸到整個頸部脊髓以及一直到第一胸椎水平,病變累及範圍近15cm,這個位置的手術稍有不慎,患者可能面臨癱瘓、呼吸心跳暫停、昏迷植物人等不可挽回的結果。

據瞭解,爲了更好地保護該名患者的正常神經功能並切除腫瘤,僅僅延髓、脊髓部位的腫瘤剝離,巴特朗菲教授就用了4個小時。高難度手術的成功實施,也體現了中德醫療團隊的精誠協作。

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優化移民管理政策措施開始實施,中外人員流動和學術交流合作正逐步恢復正常。

據悉,當下國內外神外科醫生期待更多面對面溝通交流、切磋手術技巧的機會,以能拉進彼此的距離,增加相互瞭解。據透露,今年3月下旬,巴特朗菲教授還將再次來華學術交流並示範手術。

INC方面表示: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國神經外科醫生不僅要更多“走出去”,積極出國參加學術交流,也應邀請更多國際神經外科大咖來華訪問交流。

INC方面表示,今後將展開多場由多位世界知名專家領銜授課、國內知名醫院的專家來滬參加的學術沙龍,並組織國內神經外科領域醫生等赴海外進修;希望分享前沿技術成果,在深化國際間手術技術合作進程中,讓中國醫務工作者瞭解國際最新的學術動態,共同推動世界神經外科學科發展、造福更多神經外科疑難病患。(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