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日報

對於一些青少年來說,電子產品之弊在於:無益的娛樂功能戰勝有益的教育功能

前所未有的“大腦切除術實驗”

費佳倫

《製造白癡:電子產品如何威脅下一代》 米歇爾·德米爾熱著 廣東旅遊出版社

電子產品的使用一直是個頗具爭議的問題。在《製造白癡:電子產品如何威脅下一代》一書中,作者米歇爾·德米爾熱站在神經科學家的角度,詳細剖析了這個問題,當然,也帶着鮮明的個人立場。

人類大腦有其自身古老而難以改變的發育規律

德米爾熱是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研究主任,同時也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領導過一個關於大腦可塑性的研究小組。本書中的論述綜合了美國、法國、英國、挪威、澳大利亞等多國的大量相關研究,涉及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科學等多個相關領域。在長達60多頁的參考文獻基礎上,作者着重揭示的是大腦的真實生理狀況。經常出現在媒體上的“新新人類”“數字原住民”等稱號,似乎暗示了現在的孩子是某種生理上的突變體。但事實上,人類大腦有其自身古老而難以改變的發育規律,並不存在某種“更發達的大腦”。生物學層面的進化至少需要好幾萬年時間。

例如,在個體發育中,幼兒和青少年時期的大腦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正如作者的形象說明:“概括來說,成年人主要通過重新安排可用的神經迴路來學習,而兒童則是通過建立新的神經迴路。類比可以簡單說明這種根本性的差異。假設我們要從波士頓前往達拉斯。爲了達成目的,兒童會使用剷土拖拉機,在其神經元的土地中剷出一條最佳路線。而成年人不再擁有剷土拖拉機,只剩下一把小鏟子,他們最多隻能用小鏟子開闢出一條通往附近火車站的小路……需要走已經建成的道路。”所以,結論非常明顯: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帶來的是生理層面的差別。

語言能力用來量化地討論電子產品對智力造成的影響

在本書中,語言能力作爲認知能力的一個代表,被用來量化地討論電子產品對智力造成的影響。可以看到,電子產品延遲了幼兒語言能力的發育,也影響了幼兒的詞彙量;而根據耶魯大學的認知心理學教授羅伯特·斯滕伯格的解釋,“詞彙量(很好地反映了語言發展的一般狀況)可能是衡量一個人整體智力水平的最佳單一指標”。當孩子在大腦可塑性時期沒有足夠好地鍛鍊、發展大腦的功能,而只是把時間浪費在缺乏營養的事情,比如看視頻、玩電子遊戲、泡社交網絡上,其成年時的智力肯定會受到影響。用作者的話說,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腦切除術實驗”,而結論也是明確的:小心電子產品,這是慢性毒藥!

在教學中引入數字技術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美好

另一個使人印象深刻的事實,來自作者對數字化學校相關研究的總結。在教學中引入數字技術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美好,因爲通過人類獲得教育的效果總是好於沒有任何人際因素的電子產品教學。其結果,最好的是與人類條件相當,最壞的則是消極影響。相關研究數據已經清楚顯示,“無論年齡大小,人腦對視頻表現的敏感度遠低於對實際人類在場的敏感度”。並且,關於這個問題的數據如此具有說服力,以至於研究者給這種現象取了個名字——“視頻缺陷”。

事情的真相實際上更接近於,各方都在爲自己獲取利益,而孩子們卻爲其所苦。書中這樣闡述道:“‘數字技術’並不僅僅是提供給合格教師的教育資源,這些教育資源在他們認爲恰當的時候可以用在有針對性的教育項目中(沒人對此有絲毫指摘,唯一可能存在的分歧在於更加有效地使用國家發放的津貼的可能性)。不。實際上,數字技術首先是通過用機器,部分或全部取代人類,從而減少教育支出的手段。這種轉移使有資質的教師位列一長串的瀕危物種名單之上。事實上,教師很難培訓。而且由於其他更具優勢的經濟部門帶來的競爭壓力,僱用教師也非常困難。數字技術爲該問題提供了一個極其簡單的解決方案。”

沒有人會否認數字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飛速發展和極大便利,關鍵在於使用電子產品的主體、時間長度和性質。正如作者所說:“當您把電腦交給兒童(或青少年)時,無益的娛樂功能很快就會戰勝有益的教育功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