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財產保險業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引起市場關注。

風險減量服務是財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對於提高社會抗風險能力、降低社會風險成本具有積極作用。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羣衆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公衆、特別是安全生產領域高危行業對保險機構風險保障、風險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長。近年來,財產保險公司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積極對接實體經濟保險需求,積極開展防災減損等風險減量服務。據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爲彰顯保險的風險管理特徵,滿足社會公衆風險減量服務需求,協助投保企業開展風險減量工作,推動財險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銀保監會研究印發《意見》。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財險業開展風險減量服務,應把服務人民羣衆、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社會穩定作爲財險業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減少風險隱患、降低重大風險損害爲目的,積極協助投保企業開展風險減量工作。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目前保險行業內已有多家公司通過運用科技手段提升風險管控水平和理賠效率,從而實現風險減量。以農業保險領域爲例,防災減損是農業保險服務功能中的重中之重。通過衛星定位結合地圖,能夠確定損失標的的位置,與承保驗標標的綜合比對,爲精準承保、精準理賠提供空間位置屬性標定。通過探索AI智能檢測養殖業損失標的體長、體重等模式,提高損失覈定的效率和便捷性。通過綜合運用科技手段,能夠實現種植業承保地塊數據採集、作物識別和麪積校驗、承保過程作物長勢檢測、災情檢測以及災害損失評估。

來自慕尼黑再保險的研報數據顯示,2022年受世界各地自然災害頻發影響,全球總體損失約2700億美元,接近過去5年平均水平。其中保險損失約1200億美元,明顯高於2017年至2021年970億美元的平均水平。這意味着,保險事後賠償雖然能夠彌補被保險人的損失,但是損失依然客觀存在。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在承保端推進風險減量服務,能夠提升被保險人的風險管理能力,預防風險事故的發生。一方面能夠降低社會財富損失,另一方面也節約了保險企業的賠付成本,進而提升理賠服務質量與效率。

近年來,財險業積極開展防災減損等風險減量服務。當前風險減量服務形式豐富,包括風險評估、查勘、預警、救援、培訓等;手段多樣,除常規的人員實地服務外,還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衛星、紅外探測等高科技手段;覆蓋險種多,涉及車險、農險、責任險、企財險、家財險、工程險等險種。以中華保險爲例,基於數字化轉型的整體佈局與規劃、結合農業保險的特點與實際有針對性開展風險管控與風險減量。通過基礎設施和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在強化農業保險基礎信息技術保障的基礎上,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實現農業保險的“精準承保”“精準理賠”。

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行業總資產超過25萬億元。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在2022中國保險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曾表示,保險的本質是互助共濟,風險保障始終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功能,是保險區別於其他金融行業的最根本特徵。保險公司必須圍繞保障主業,從風險等量管理向風險減量服務轉型,爲客戶提供一攬子保障方案。越來越豐富的“保險+科技”應用,推動着財險業從“雪中送炭”轉向“雨前送傘”。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納入銀保監會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審議的181家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212%,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39.7%。插上“保險+科技”翅膀的保險業償付能力充足、運行穩健、風險可控,服務和保障能力在不斷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