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日報

人類未來走進深空需要面對哪些問題?

“空空經濟”:人類走進深空的一條“捷徑”

陳善廣

《走進深空》 吳季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近日讀到吳季先生的新書《走進深空》,大開眼界,其精美的文字表達配上精緻的版式風格特別引人入勝。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人類對太陽系深空探索的最新成果,技術內容視角新穎,對面臨的挑戰和困難的本質分析透徹,提出的解決路徑有獨到見解,最後從戰略高度討論了進入深空與人類未來的關係,引起我強烈的共鳴。

關於人類未來的命題有不少思考,但大多是基於未來科技發展的視角特別是信息與生物技術的發展,比如元宇宙、人工智能、基因編輯和腦機結合等。誠然這些問題是人類未來必須面對的機遇和挑戰,但是有一個更大的、宏觀方面的關切,人類命運的發展走向與走出地球向太空進發的意義,也直接關乎着人類航天發展的未來,特別是載人航天發展的未來。

顯然,如果我們只討論人類在近地軌道空間站內的活動,並不能說人類走出了地球,因爲近地軌道距離地面只有數百千米。如果我們離開地球遠一點兒,從更遠的視角來看,空間站是緊貼着直徑有12700多千米的地球的表面在飛行。那麼我們如果離開了近地軌道,來到了月球,不僅僅是科學探索式來一下就走,而是較爲長期的停留,會發生什麼呢?還是科考嗎?如果走得更遠呢,比如來到了火星?所有這些,都是《走進深空》這本書中討論的內容,從科學到技術,再到政治、商業和法律問題。

那麼人類爲什麼一定要將自己的未來放到宏觀的深空中去思考呢?其實這個問題一直是自從有了航天科技以來人類反覆討論的問題。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的那句話: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裏。很多人非常認同,也有些人不以爲然。想要“走進深空”的吳季先生當然也沒有放棄地球的意思,他只是把人類的主人翁地位從地球提升到了太陽系,其中的行星地球仍然是人類最美好的家園。離開地球的目的也僅僅是爲了更好地認識和保護好我們的家園。可見,走進深空不是放棄地球,而是將未來人類活動的範圍從地球表面,向更遠的深空進行了延伸。

要想成爲太陽系的主人,對其進行科學探索、瞭解當然是首當其衝的。在《走進深空》中,作者儘可能地向大家提供了最新的、通俗易懂的主要知識要點,特別是對那些有可能成爲人類未來目的地的天體做了重點介紹。

在技術篇部分,作者重點分析了脫離地球引力的困難,以及持續加速的好處和在深空中就地生產、加註燃料的重要性。此外,除了遠距離的通信帶來的問題外,特別有獨到之處的是他還分析了在月球和火星上的地理時間給人類未來開發帶來的困惑。因爲在火星上一年的時間是地球年的1.88倍,因此,如果兩個人同時在地球和在火星上出生,當這個地球人94地球歲時,那個火星人則只有50火星歲。

我覺得書中的未來篇是這本書的精華部分。這裏作者深入討論了人類未來走進深空需要面對的各種問題。特別是如果只靠各國政府在深空探測上的投入,人類走進深空的步伐將會很慢,甚至停滯不前,就像美國阿波羅登月50年後纔有了第二個載人登月計劃。因此發展商業性質的“空空經濟”(在空間爲空間用戶提供服務的經濟),纔是人類走進深空無法迴避的道路。

儘管作者沒有直接討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問題,但是他實際上一直把走進深空作爲全人類的一個行爲來討論。無論未來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最先到達火星或其他天體,都應該是代表人類的行爲。因爲只有人類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整體,一個命運的共同體,走出地球搖籃才具有真正的意義。如果人類將地球上的爭端,甚至戰爭搬到月球上去打,乃至延伸到火星上去打,那麼或許我們的文明發展將會倒退到蠻荒時代。

總之,《走進深空》不但科學性強、技術上直面困難和挑戰,更是一本討論人類未來的、具有很強人文和思想性的著作。

(作者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