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虛假繁榮的陷阱,捕捉彎道超出機會。。

鯨商(ID:bizwhale)原創

作者 | 李清樂

農曆春節過完,2022年真正過去了,官方的各項經濟數據也在最近一段時間裏陸續公佈,這給我們展望2023年經濟形勢提供背景依據。

不過,經濟的話題太大,鯨商聚焦在消費與電商行業,結合過去一年來與衆多行業創業者的交流心得,總結提煉出2023年的萬字洞察。回顧去年同時期的預測文,雖然沒有100%的準確,但十大方向的發展脈絡也沒有太大偏差,今年希望繼續提供參考價值的同時,也能拋磚引玉。 

一 、消費復甦漫長,做好“持久戰”

用經濟“內循環”的視角來看,剛過去的春節,得益於去年底疫情政策調整,開放活躍的市場重新煥發生機,期間各項消費數據回升,爲全球經濟帶來一絲暖意,然而我們不能就此得出“報復式消費”已形成,在鯨商看來,消費重回快增長時代的動能依舊不足。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公佈2023年春節7天假期的數據顯示,國內旅遊出遊3.08億人次,同比增長23.1%,恢復至2019年春節同期的88.6%,國內旅遊收入恢復至四年前同期的73.1%,實現3758.43億元,同比增加30.0%。這背後不僅體現國內春節期間旅遊消費規模與疫情前存在較大差距,人均消費客單也出現了萎縮。 

據燈塔影視數據顯示,2023年春節檔總票房(含預售)突破67.34億元,位列中國影史春節檔總票房第二,僅次於2021年春節同期總電影票房71.72億元。2023年春節檔的觀影總人次約1.29億,比2021年春節同期減少約3100萬,但其平均票價達到了52.2元,比兩年前春節同期的44.8元平均票價,提高了7.4元。拋開影視題材因素,在影視娛樂方面也還未看到消費強勢增長的苗頭。

結合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來看,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9733億元,比上年下降0.2%,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只比2019年疫情前的同期數值僅增長了0.87%。分佈到商品類目中,僅有食品飲料、菸酒等快消品還保持着良好增長勢頭,這也是過去新消費品品牌較爲集中的領域,醫藥、石油及製品類考慮到疫情和原材料漲價等因素,就不展開了。此外,去年餐飲消費同樣慘遭“滑鐵盧”,2022年全國餐飲收入43941億元,同比下降6.3%。

今年隨着各項政策調整,只要後續疫情不大面積復發,各類消費會有所回升,但在短時間內很難恢復到往年的強勁勢頭,這方面做消費品創業的小夥伴要做好“持久戰”準備。因爲,中國不缺產能,缺的是市場需求持續增長,而這由消費者主導,人均可支配收入、對經濟的發展預期、消費習慣等爲主要因素。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2.9%;在人均消費支出及構成方面,喫、住、行分別以30.5%、24%、13%的佔比排名前三。

拋開個人有沒有被“平均”,居民收入的提高,的確是消費增長的底氣。然而,過去幾年各行各業破產倒閉、企業裁員降本增效等情況屢見不鮮。2022年應屆大學畢業生達到1076萬,創“歷史新高”,官方數據顯示畢業生的去向落實率也創新低,約爲23%。當年輕人就業得不到保障,“消費主力軍”的作用如何發揮?

大家對經濟發展缺乏信心,導致居民儲蓄意願較強,消費意願較低。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2022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比2021年的9.9萬億元翻了近兩倍。過去,房地產市場是一個龐大的貨幣“蓄水池”,但近幾年地產行業遇冷,金融投資屬性持續弱化之外,對建材、家居、家裝、家電等全產業鏈市場需求帶來沉重打擊。

更難的是,從去年開始,我國人口負增長的大幕開始拉開,這簡直是“釜底抽薪”,消費結構發生改變,未來消費的“後勁不足”,只有適應新常態的創業者做出改變,或能闖出新天地。而各地政府後續也會加大刺激消費的政策力度,畢竟提升消費刺激經濟,比加大投資搞大基建的效果會更直接。

二 、“銀髮經濟”品牌創新元年

1月17日,國家統計公佈的最新人口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國人口爲14.12億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這是61年來,中國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儘管國家過去幾年,先後放開生育政策,在一些地區已推出生育補貼政策,甚至取消生育受到婚姻條件的限制,但也難以扭轉人口老齡化、晚婚晚育、不婚不育、少子化的趨勢。參考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工業化達到一定水平,都有這一規律。

2022年60歲及以上人口約28004萬人,佔全國人口19.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0978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4.9%。國家衛健委測算,預計“十四五”時期(2021年—202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人,佔比將超過20%,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人,佔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肉眼可見,“銀髮經濟”養老產業將迎來崛起的新契機,在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雙重利好下,預計2025年養老產業規模將突破12萬億元。該產業鏈從產品屬性看,主要包含養老服務、養老用品、養老醫療、養老娛樂、養老金融等領域。

無論是實物產品還是虛擬服務,藉助數字化技術和管理工具,展開“智慧養老”會是主流趨勢。比如,老年用品方面會更傾向智能化、個性化;老年食品方面更側重健康化、科學化;老年服務則追求人性化、舒適化等特徵。圍繞老年人羣需求的多樣化發展,2023年或是“銀髮經濟”垂直細分領域,打造消費品牌的元年。

腦白金、足力健就是兩個典型抓住了老年人羣需求,卻讓年輕人爲長輩買單的產品。60後、70後步入老齡化後,也會呈現出明顯不同的消費特徵。前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於後者,也經歷過上世紀60年代的“大饑荒”,因此生活會更節約,且大部分60後老年羣體正在給他們的80後孩子做“保姆”,時間沒有步老年羣體的70後充裕。

後者在心態和身體狀態上,更追尋“悅己”,從該階段之後的人,不願意承認自己“老”,更不想變老。因此,從70後人羣開始,未來“抗衰老”醫美、生物醫藥、食品保健,會有一個幾何倍的增長空間。康養是基礎,未來的“新老年”人羣,在社交、娛樂等精神消費需求,也會呈現高速增長,這一類的產品,將不侷限於廣場舞、夕陽紅旅行團等傳統形態。因此,2023年開始,資本或將加速湧入“銀髮經濟”賽道。

三、新消費新國貨加速“傳統”路徑的步伐

一年前,鯨商對新消費新國貨的發展趨勢給出論斷是——後流量時代需“慢火熬”。理由是“資本+流量”的紅利已成“過去式”。早前投資人多抱以TMT行業的業績增速預期,對待新消費項目形成落差,讓新消費陷入了尷尬境地。事實也的確如此,據滙豐晉信慧盈基金的統計,2021年2月至今,消費板塊股價已調整接近2年,板塊整體回撤幅度大約40%,大部分子行業的市盈率處於過去10年後50%分位之下。

鮮活的例子,完美日記、泡泡瑪特奈雪的茶等曾經作爲新國貨品牌翹楚,過去兩年市值已從上市時的峯值,縮水70%—90%。在一級市場,新消費品牌的融資通道,越來越窄。億邦智庫不完全統計,2022年新消費企業的融資規模在700億人民幣以內,比上一年下降了23%。因此,新消費品牌不能再指望靠資本燒錢做大的發展模式,“自我造血”的盈利能力尤爲關鍵。

新消費行業已步入新的發展週期,過去幾年的短視頻、直播電商、社交種草給它們注入了強心劑,但面臨流量成本水漲船高、ROI效率變低,新消費品牌生長在移動互聯網的土壤中,數字化手段打造品牌已成標配,好產品、好供應鏈、好服務這些永恆不變的商業本質外,未來我們會看到所謂的“新消費品牌”越來越向“傳統品牌”看齊。

時間上,真正的品牌形成需要沉澱,我們看到泡泡瑪特、鍾薛高這樣的網紅品牌,都已是在2010年就成了,喜茶成立也超過10年了,元気森林、花西子、認養一頭牛等都在2016年就成立了,所以它們都經歷了上一輪新人羣、新渠道、新品類的發展週期,從默默無聞變成網紅品牌,再到一個公衆品牌的進階,數字化、資本化成爲“標配”,但大家同樣有個共性,就是線上賠本賺吆和,正在賺錢的還是來線下,都在積極搭建自己的經銷商體系。

回看過去新消費新國貨創業的賽道,80%集中在食品飲料、美妝、日化這一大快消領域,這也符合上文國家統計發佈的社會零售總額品類增長分佈情況。在大快消領域,鯨商不得不提醒各消費品創業者——品牌DTC模式發展是最大的謊言!你看,以直營起家的喜茶不也開放加盟了嗎?星巴克、麥當勞、寶潔、蒙牛、農夫山泉等等,哪個千億級級品牌不是通過經銷商網絡做大做強?

什麼國潮、元宇宙,都是品牌營銷的“術”,新細分品牌要做大也繞不開傳統的“4P理論”,而品牌經營無論是出海還是繼續內卷,向傳統品牌學習經銷商體系的搭建,會是大部分新消品牌創業者要投入精力和資源的“必修課”,接下來也會明顯提速。當然線上依舊是做品牌效率最高的渠道,要賺錢離不開經銷商的幫襯。如今,再從0起步的機會,少之又少,除非是高度細分垂直品類創新機會。

四、直播電商與貨架電商加速融合

過去三年,是直播電商迅猛發展的階段,淘寶、京東、拼多多這些貨架電商平臺,已經把直播/短視頻板塊變成商城運營的標配工具,而大家討論直播帶貨更多是在抖音、快手這兩大平臺,坊間預測2022年抖音全年GMV超過1.4萬億,快手的目標則是9000億。毫不誇張地說,抖快電商用三年的時間達到了淘系電商十年的內卷激烈程度。

記得2019年直播電商方興未艾時,鯨商就在各場合提出,有供應鏈優勢的品牌自播、產地直播,商家細水長流地做直播帶貨纔是未來。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堅持這一觀點,而面對2023年趨勢走向,我們認爲隨着抖音電商商城發力(快手今年或跟進),整個流量分配機制將發生改變,興趣電商向貨架電商靠攏,商家需要具備“短視頻+直播+搜索+活動+達人分銷+私域社羣”的綜合打法能力,而直播帶貨流量不太可能有大的爆發,商家開始常態化直播,直播間人數低位在線會比較普遍。直播電商的未來,可能會成爲商家打造爆款,做促銷的工具。理由來自三方面: 

一、平臺與商家的利益點衝突,需要持續做好平衡。平臺想回到內容本位,想給用戶輸出好內容、提升用戶體驗、拉長停了時間,但又要商業化,所以無論是字節的巨量引擎,還是快手的磁力引擎,都會不斷豐富各種投流工具,搜索是接下來電商貨幣化率提高的一大方向,此前在短視頻、直播的貨幣化率上已達到一定高度,現在自然流量0粉起號幾乎不可能,畢竟東方甄選、劉畊宏是少數。但廣告太多,帶來用戶體驗會很差,商家想要的是賣貨,達人有內容能力不能變現,就不能持續輸出優質內容,這就導致平臺要下定決心把興趣電商的衝動型消費,遷移到貨架電商商城板塊,據說2023年抖音希望後者GMV佔比達到50%。

二、流量開口決定了生意上限,商城是中心場域會改變流量分配機制。2016—2019年平臺培養用戶短視頻習慣,基於短視頻習慣才延伸了直播帶貨;2019—2022年平臺培養用戶的直播間購物習慣,現在平臺想把這個習慣轉移到商城,並讓用戶持續在商城消費,期間有個轉型週期的,需要解決一個矛盾點——中心場域永遠會被直播場域、短視頻場域搶量。而興趣內容的推薦機制,粉絲直接觸達率很低,所以無論內容做得多好,粉絲都是平臺的。除了達人之外,自播商家的粉絲黏性幾乎爲0,因爲粉絲的交叉重疊度太高,黏性低就做不了復購和長效經營。過去商家在直播間“脈衝式流量”大起大落,成交的穩定性低,退貨率高,平臺已經看透這一點,而下決心推出一系列鐵粉系統、私域運營工具來幫助商家在公私域做經營保障確定性。

三、優質用戶和優質商家在不斷地流失,高質量用戶被玩套路的直播間搞得體驗非常差,所以導致直播間高質量用戶減少,一部分商家始終堅持做好內容但玩不過套路深的直播間,即使產品好也要面臨高退貨率。平臺要做的是提升用戶優質體驗感,從店鋪評分、賬號口碑抓起,賬號評分低於4.5去付費投流,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商家需要安全感,將從搜索流量和商場流量做起,加大兩者權重,讓商家不再單一的流量端口獲流,直播間流量也會越來越平穩,不會出現大起大落,商家把後端產品搞好,做好用戶留存,也是平臺所希望的。

未來,那羣純技術流套路,比如會憋單、騙自然流、玩AB鏈的商家,會在新一輪週期中加速被平臺淘汰。此外,2023年微信視頻號或許會有一波潛在機會,值得商家關注。

五、電商新格局:重拾增長信心

大疫過後,新的監管政策鬆綁,鼓勵科技公司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互聯網大廠已經過了“最難的時刻”。此前,阿里、京東、拼多多等傳統貨架電商受到抖音、快手這類直播短視頻平臺嚴重分流,因此,外界出現“直播電商要顛覆傳統電商”等各種聲音,甚至覺得“貓狗拼”之間也要殺得你死我活,對此鯨商在去年預測文曾提出,電商巨頭間的競爭,並非零和遊戲,而是差異共榮,當時環境下“穩”字當頭。

經歷了去年的裁員優化、降本增效,重新找到高質量增長的路徑,應該是今年所有電商平臺的共同目標。國家統計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37853億元,比上年增長4%。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19642億元,增長6.2%,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爲27.2%,刷新了歷史新高,比上年提高了2.7%。毋庸置疑,電商在社會零售消費總額中的滲透率還將持續提升,預計2023年會接近30%。不妨落到“貓狗拼”三家主流電商平臺上來一窺一二。

阿里幾乎可以從其每年的人事組織調整,看出公司的發展軌跡。2022年初,阿里十八羅漢之一戴珊接替蔣凡,分管國內“中國數字商業”板塊,把淘寶、天貓、阿里媽媽、B2C零售事業羣、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業務協同打通,圍繞 “用戶體驗” 不斷做減法。而蔣凡調任阿里海外數字商業板塊負責人,操盤速賣通、Lazada 和 Miravia等跨境電商業務。“定”是阿里集團CEO張勇給集團2022年發展的關鍵詞,2023年是“進”,他本人在今年初的人事調整中,兼任了阿里雲總裁,可見該業務板塊對集團未來增長的重要性,而電商板塊今年關注點我們可放在用戶增長、商家扶持、產品創新的層面,雙11能否重回往年盛況,會是一個重要的信心重拾信號。

去年4月,京東也迎來一場重大人事調整,劉強東卸任京東集團CEO,由徐雷接任,前者務虛後者務實,事實上劉強東是“隱”而不“退”,鯨商在《京東步入“X”時代》中有分析,事實也的確如此。去年底,劉強東在一場年度高管會議中言辭犀利,痛批“自己被騙”、“只有1.5個人敢說真話”,怒斥“成本、效率、體驗(產品、價格、服務)”這些京東零售起家的核心要素正被大家遺忘,特別是京東過去的低價競爭力。今年初,京東推出了“春曉計劃”,向個人商戶、企業商戶等不同類型的商家提供扶持,0成本地開設“京東小店”。然而,京東國際業務發展並不順利,近日宣佈將關閉泰國和印尼站,這也是繼2016年關閉俄羅斯與澳洲站後,出海再次失利。2023年,劉強東迴歸如何把京東自營的履約效率和體驗,結合品牌供應鏈的價格優勢相充分發揮,可以重要關注點。

拼多多的表現一如既往的穩,創始人黃崢隱退後,公司的業務發展也一直悶聲推進,特別是去年下半年首次涉足跨境電商平臺Temu在北美市場驚喜不斷,“砍一刀”低價的競爭力在整個經濟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全球消費者會覺得更“香”,特別是在平臺加強假貨治理後,體驗口碑更有保障,營銷裂變上需多些真誠少些套路。2023年,拼多多應該會一如既往地發力農業板塊、圖書板塊,百億補貼在高客單類目板塊強化品牌供應鏈,物流倉儲方面能否有更進一步的大動作,值得期待。

六 、跨境出海,走“專·精·特·新”之路 

據海關總署初步測算,2022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11萬億元,增長9.8%。其中,出口1.55萬億元,增長11.7%,進口0.56萬億元,增長4.9%。我們用“經濟外循環”的視角看出口,不僅是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三駕馬車”,更是國貨品牌從內卷中出海突破增長天花板的必經之路,而途徑上鯨商認爲,是不侷限於跨境電商和數字貿易的“專· 精· 特·新”路線,即專業的跨境經營能力+精選的品類產品策略+特別的海外區域市場深耕+新式的數字貿易路徑。

疫情在全球盛行的頭兩年,由於國內防疫政策的可控,讓我國在全球供應鏈優勢穩定可靠,即便在海運費用水漲船高的情況下,我國的跨境貿易業務也迎來一波高速增長。但隨着海外疫情得到控制,國外製造業恢復生產,加之中美貿易摩擦及俄烏戰爭的爆發,國內一些供應鏈向外轉移,特別是全球經濟進入下行週期,導致需求萎縮,自2022年中旬以後,出口貿易的增長明顯放緩,2023年跨境電商依舊面臨嚴峻挑戰,很難馬上好轉。

過去兩年,亞馬遜以打擊刷單、違規經營店鋪的名義,關閉了大批中國賣家的店。TikTok在去年複製國內直播帶貨玩法,釋放了一波跨境訂單紅利,而字節在2021年底打造的跨境電商項目Fanno卻堅持不到半年,字節另一個對標SHEIN的跨境女裝獨立站Dmonstudio上線僅3個月就關停。曾獲得過紅杉、君聯等知名基金投資的專注中東電商平臺Jollychic (執御)也在去年初倒下,京東出海鎩羽而歸,沒想到拼多多在去年9月份北美上線的Tume初見成效,剩下阿里系的速賣通、Lazada還能與之一道,同海外跨境店平臺競技。

如今,跨境電商的門檻在不斷拉高,並非小白創業者的首選,其團隊專業素養、資金投入,都比國內電商玩家高很多。未來,在跨境電商上能賺到錢的主要三類人:第一類是具備產地供應鏈優勢,比如有工廠、有貨源的商家;第二類是當地城市有很多出口商品沒人做,其他城市的人也做不了;第三類已經完成品牌建設,藉助跨境電商平臺出海打造知名度,而又能通過搭建當地經銷商體系,完成出海渠道下沉,這一類纔是王者。

跨境電商的大部分中小商家雖然開網店,但大部分都是依賴義烏小商品市場這樣的供應鏈渠道拿貨,過去“薄利多銷”的路線,隨着跨境商家的“互相殘殺”各項經營成本都會提升。因此,我們的國貨出海要擺脫低價值輸出,往品牌高溢價轉型,將是一條長期建設路線。海外的互聯網設施、物流設施電商滲透率大部分都不如國內,比B2C起量更大的B2B模式是國貨品牌走向全球的必選項之一,而1039市場採購貿易走向數字化方向值得持續探索。

七 、即時零售大爆發,外賣買“萬物”

除了盒馬這類“後起之秀”,就連蘇寧易購、聯華超市、京客隆、天虹等知名商超百貨連鎖企業,到2022年第三季度仍處於虧損或負增長的狀態。何況那些街邊小店,在疫情反覆的打擊下,無不陷入“深水區”。

新舊零售陷入“深水區”的特徵體現在:線下到店人流匱乏、自建線上平臺沒流量、自建履約配送團隊成本高、跨界開店太重失敗率高。儘管如此,但線下零售進行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尊重社會分工、尊重市場規律、術業有專攻,零售商、品牌商分別把自己最擅長的點發揮到極致,或可藉助數字化平臺結合“即時零售”行業趨勢,走出深水區。

即時零售爲何是大勢所趨?

現象——即便上述國內商超百貨連鎖品牌們的整體業績萎靡,但它們來自“生活半徑”5公里內的線上業務持續逆勢增長。比如,永輝超市今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線上銷售額達116億元,同比增長16.35%,佔比爲16.4%;其中,第三方平臺到家業務日均單量21萬單。天虹股份的超市業態中,僅第三季度到家客單量提升49%,銷售額提升35%,線上銷售額佔比超23%。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Top100企業銷售規模9076億元,比2020年下降2.6%。其中,線上銷售規模近1000億元,比上年增長了40%。

本質——消費行爲的變遷,年輕人宅、懶的生活方式盛行,加之疫情居家上門到家消費習慣進一步養成,值得注意的是該市場行爲的形成,與過去網約車大戰的平臺燒錢補貼形成不同,消費者“即時滿足”的需求催生到家服務,沒有補貼“慣性”也有持續生命力。

站在消費者的視角,即時零售就是外賣可買“萬物”。從最初的外賣叫餐,到買生鮮、鮮花、日用百貨。購買場景也豐富多元,可能是出差時匆忙忘帶充電器到酒店才發現,也可能參一場社交飯局需要臨時準備份伴手禮,又或許是天氣突然降溫急需一條秋褲......

有即時性需求的消費者怎會捨近求遠,等上3~5天來從一個包裹跨域大半個中國送到手中?在價格、質量相差無幾的商品選擇上,半小時至1小時送達的服務更受青睞。特別是大快消品類,高頻剛需、低客單、高復購,在即時零售領域趨同於餐飲外賣的滲透率發展。

如今,即時零售雖算不上什麼“新大陸”,但其未開墾的空間很大,且當前同城物流、前置倉、外賣平臺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本地零售供給豐富,爲消費者提供了全時段、多方位的即時性需求選擇。生活中實時的“即買即用”,在傳統電商大促“囤貨”需求基礎上做了互補。

疫情居家,加速了大家用外賣買“萬物”這一消費習慣的形成,“即時零售”正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美團應該還會繼續領跑這一賽道,而即時零售賽道的紅利最先會被大快消品類喫到,並有從該類目拓展向全品類爆發的趨勢,而在此過程中,各品類的頭部品牌會最先嚐到增長甜頭。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預測,到2025年,即時零售相關市場規模將實現破萬億的門檻,達到1.2萬億元。

八 、實體零售加快數字化步伐,走出困局

過去三年,因爲“口罩”原因,線下實體零售迎來一波又一波關店潮,一批社區拼團和各種買菜想乘虛而入,結果幾乎也都全軍覆沒,在去年的預測文中鯨商明確指出:完全依靠生鮮前置倉模式也會面臨類似問題,2022年這個現象會愈加顯現。沒想到真應驗了,在美上市的每日優鮮沒扛過去年冬天。原因很直接,互聯網燒錢模式在零售留存、轉化、損耗、交付成本方面難以持續,特別是大環境不好。

同樣,已上市的零售連鎖企業在二級資本市場表現也很難看,比如高鑫零售(大潤發)去年市值較高峯時縮水了80%。永輝、中百這過去強強聯合的地域連鎖超市也“相互傷害”起來,去年永輝兩次減持中百,以補充現金流。長沙的步步高超市,在受到騰訊、京東減持後,先退出四川市場,再戰略收縮廣西、江西等市場,並在半個月前“賣身”湘潭本地國資。

資本市場遇冷,主要是實體店線下客流下滑延展。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有67.2%的便利店到店客數比2021年還低;好在線上流量有明顯提升,70.3%的便利店比上一年有所提升。這一趨勢跟上文即時零售拉動商超業務線上逆勢增長是一致的。由此可見,傳統零售擁抱數字化的速度會進一步加快,數字化經營平臺和方式也將愈加豐富。

傳統零售企業與互聯網平臺“亦敵亦友”,今年春節開工後的第一天,抖音超市騰空問世就是一個重要信號,加之京東超市、天貓超市他們在自營+第三方招商方式,試圖瓜分傳統商超與便利店的大快消“蛋糕”;另一方,互聯網大廠們又高呼要擁抱“實體經濟”,以美團、餓了麼爲代表的“外賣”方式來彌補商超的線上流量缺口。在這種“又愛又恨”的關係下,實體零售企業的在貨品經營、人羣經營的能力提升,愈發重要了。

曾經,各大商超學習盒馬鮮生的“新零售”風潮還歷歷在目,結果發現前面是“深水區”,盒馬自己都還沒走出來,比較大部分傳統零售企業沒有阿里那麼財大氣粗。因此,鯨商認爲,大疫過後即便線下客流會明顯恢復,但傳統零售擁抱數字化步伐仍會加快,並且通過科學數據提升精細化運營能力,比如關掉坪效不高的門店或大店改小店,精品化經營,藉助數字化能力選品和進行線上動線陳列,深耕“超級用戶”創新會員體系。

九、從私域到全域經營,不只是“營銷”

無論是品牌方,還是平臺渠道商,誰都想積累下自己的“超級用戶”,畢竟那是他們的用戶資產,是商品或服務的最終買單方。過去兩年,一直流行“私域經營”的理念,這也是在以搜索爲主的中心化場域的增量思維,遇到用戶增長瓶頸後,變成以社交陣地爲主的去中心化場域的存量思維導向,而私域經營的最佳主陣地是微信生態圈——公衆號、視頻號、服務號、企業號,號稱微信私域產品的“黃金四角”。

此前,鯨商已通過研究大量案例分析過:能做好私域的企業,要麼有大量線下門店終端,與用戶直接有豐富的觸點;要麼是品牌IP,本身有用戶吸引力,粉絲基礎夠大。對於新品牌而言,公衆知名度不高,私域衆籌、測款培育發燒友有一定價值,但大部分是很難做好私域的。

而私域經營的核心是“長效經營”,但不等於總是喫老本,抓住一批用戶使勁薅,仍然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來實現生意的可持續,社交場域的“裂變”就是主要方式了,但還不夠已經需要破圈,有流量漏斗。

所以,騰訊下半年開始把私域經營升級爲全域經營理念。不僅如此,抖音也在去年8月份,把此前的興趣電商升級爲“全域興趣電商”,差不多同一時間快手、京東、百度等平臺都在極力推送自家的“全域經營”工具,但更多的是營銷型產品。

鯨商認爲,全域經營不只是營銷思維,更是一種品牌經營理念,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能實現跨平臺跨“場”域的,以“貨”爲載體,全鏈路、多方位與“人”產生多觸點,而整個路徑能實現數字化、可視化,最終能助推新品研發、新款打爆、拉新復購,實現效率提升、效果優化。

之所以有這方面的體會,主要來自去年8月份鯨商與阿里媽媽合作的“對話十億操盤手”活動,來自一線品牌商家們的實操經驗。2023年,如何還把全域經營當營銷,那或許總會落後同行幾個身位。

十、物流逆勢進擊,“兩端”加速下沉

商業交易,商品流通,離不開物流發揮的作用。反之,整個物流行業發展的繁榮程度,也是經濟週期的“晴雨表”。據2023年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議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完成1391億件,同比增長2.7%。相比2021年20.6%的增速,已經明顯放緩。如果我們剔除電商中的刷單件、空包件,實際去年物流快遞量並沒有增長,甚至可能負增長!主要是去年疫情反覆,多地物流受限,以及整個經濟環境不好消費疲軟所致。全球經濟進入下行週期,出口海運費用也極速下降,甚至一些路線減少船次。

如今,沒有了疫情管治的束縛,2023年消費會逐步恢復,但物流行業的增長壓力依舊存在,畢竟物流行業很難逆經濟週期。因此,在貨運專線物流上會有加速整合的趨勢,相同的專線公司進行合併,減少惡性競爭,使貨量實現1+1≥2,從而提高發車頻率和配載量。利用專業合併還能進行組織改革,引入更爲專業的物流管理運營人才。畢竟現在是供過於求的時代,客戶對成本管控和服務品質非常重視,能更好的做到這兩點才能吸引客戶。同線整合後通過貨與人的勢能互補,從而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服務質量去適應新市場競爭。

預測討論“三通一達”與順豐、極兔等快遞公司的訂單量、業績走向,不是此文的初衷。更多還是從產業視角,來試着探討整個大消費大流通的發展方向,基於此鯨商認爲,大物流行業會在逆勢艱難增長的同時,在“兩端”加速下沉。

其中,一端是指在貨品端“最初一公里”,以菜鳥、京東物流這些身後有電商交易流通渠道的平臺,會加大科技力度在構建數字一體化供應鏈能力,旨在幫助品牌、商家在貨品的週轉效率上進行提高,流通成本上實現降低。而這方面能力,在國內圍繞產業帶、行業類目,會對應不同的數字化供應鏈創新。出海層面,加速海外倉構建,數字化通關及組織運力,來爲更多國貨出海保駕護航。

另一端是人能更好更便捷地享受“最後一公里”服務,這塊在外賣帶動起來的即時零售所促進同城配送行業的發展,大家應該深有體會,年輕人的宅催生“懶人經濟”同樣會繼續加大這一板塊的發展,國家也樂見其成,畢竟背後是數以千萬計的就業崗位提供。同時,今年國家在物流領域有兩大鼓勵方向:

一個是對“快遞末端下沉鄉村”進行大力支持,政府希望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推展村級寄遞服務、物流綜合服務站建設,其目的還是希望在“鄉村振興”中幫助當地農產品進城,畢竟過去這事更多的是郵政和供銷社做了。另一個是出海,國家將推動設立連雲港、蘭州、蘇州等國際郵件交換局,又稱之爲“交換站”,並持續推動中歐班列,常態化運輸郵件和跨境電商商品。

最後,展望下2023年:前路艱險,樂觀向前,穿越週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