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羊城晚報

“象棋博士”譚達民 幕後操持22載

在他印象中,許銀川從小就來下棋、柳大華最有大師風範、胡榮華喜歡塗風油精……

“象棋博士”譚達民 梁瀟靜 攝

往屆“五羊杯”現場 廣州文化公園供圖

羊城晚報記者 柴智 實習生 梁瀟靜

整理棋譜、油印資料、調試燈光、唱棋試音……從第8屆“五羊杯”開始,譚達民就全程參與負責“五羊杯”的組織、籌備和後勤保障工作,廣州文化公園中心臺的大棋盤如何擺放?花花草草如何佈置?如何讓熱鬧的現場井然有序?柳大華、呂欽和許銀川等大師的個性喜好,譚達民如數家珍。

一場精彩的“五羊杯”,大師們在棋枰上縱橫捭闔,棋迷在臺下一邊觀摩高超棋藝,一邊盡情享受與大師們零距離的互動。這場國粹盛宴“棋”樂融融的背後,是譚達民及其文化公園同事等“幕後英雄”夜以繼日的付出。“象棋早已成爲我畢生的事業,與‘五羊杯’的緣分差不多也有20年了,很多事情閉着眼睛都知道怎麼處理,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看到中心臺的大棋盤豎起就興奮不已!”譚達民對“五羊杯”的感情不言而喻。

幕後:

事無鉅細,想方設法拉近棋迷與大師的距離

古有茶博士精於茶事,今有“象棋博士”譚達民知曉“五羊杯”大情小事。此前二十九屆“五羊杯”,二十二屆能看到譚達民操持忙碌的身影,臺前幕後的點點滴滴沒人比他更清楚。作爲“五羊杯”的協辦方,廣州文化公園主要負責賽事的場地佈置等籌備和後勤保障工作,從文體科的業務員到棋藝館館長,身份的轉變並未讓譚達民離開過象棋,離開“五羊杯”。

從賽前、賽中到賽後,“五羊杯”整套的幕後工作堪稱複雜的系統工程,但經歷二十二屆“五羊杯”的譚達民早已是信手拈來。譚達民向羊城晚報記者詳細回憶了當年的工作流程,“油印賽事相關資料,組織裁判員和唱掛棋人員,以及後勤工作的協調,全部都是我負責的。爲了讓當晚7時30分的比賽順利進行,我在比賽當天上午8時就要返回文化公園,首先安排人手整理前一晚的完賽棋局並將棋譜油印出來,同時要準備滿足當天現場觀衆和媒體需要的比賽資料,還要預留一部分資料在賽事全部結束後裝訂成合訂本,忙到下午3時開始打掃衛生重新布場,根據當日賽程編排將對局紙、戰板、筆、棋子備好,燈光調試、唱棋的麥克風聲音等細節都要一一落實,另外前晚沒有下完的棋也要重新掛回。對於戰況激烈的持久戰,我會派專人跟到比賽的最後一刻,即使到天亮也要跟完。”

爲了讓棋迷全情融入到這場棋壇盛宴中,譚達民及其同事費盡了心思。“如何點燃棋迷的熱情,調動大家的觀賽積極性,我認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拉近棋手與棋迷之間的距離。”爲此,譚達民一方面讓棋手從幕後走到臺前,另一方面從觀賽者的視角出發,將最原始的木架做的棋盤改造成鐵架棋盤,確保大棋盤的高度更高,讓位置偏遠的棋迷看得更清楚。此外,在完善唱棋、記錄、掛棋三個環節順暢無誤的同時,譚達民會安排專人負責棋譜的跟進,“很多棋迷看完比賽後無法記住對弈的全過程,他們更需要棋譜,我們會有專人記錄,並由有一定棋藝水準的人重新審覈後,第一時間發給棋迷。”譚達民總是想方設法地讓棋迷不斷貼近“五羊杯”,在一棋一子中,盡情徜徉於“楚河漢界”。

難忘:

一壺燒酒,見證“五羊杯”的燃情歲月

在譚達民的記憶中,最初的“五羊杯”,舞臺是方形臺,掛四個棋盤,後來舞臺變成了弧形臺,會擺放五六個棋盤,觀衆的鐵凳也變成了木凳。然而,不管如何變,臺下的棋迷總是絡繹不絕,從來不用擔心沒人來看棋,萬人空巷成爲“五羊杯”的標籤。

“我經歷了二十幾屆‘五羊杯’,真正體會到棋迷們風雨不改的精神。每次舉辦‘五羊杯’都是廣州一年中天寒地凍的時候,卻絲毫擋不住棋迷觀賽的熱情。”據譚達民回憶,很多穿着單薄的棋迷一邊喝着燒酒禦寒,一邊盯着棋盤,“棋迷對於棋賽的癡迷程度你很難想象,一盤棋不看完,總是有點意猶未盡。恰逢下雨天,大家紛紛在雨中撐傘觀戰,一場棋擠來一萬多人,整個中心臺廣場都是人。每場棋我都要派人專門維護公園裏的花花草草,旁邊的玉蘭樹,一不留神就被棋迷爬了上去。”

每逢“五羊杯”,中心臺總是被圍得水泄不通,賽後更有很多棋迷守在門口等着大師們簽名,“每次散場我都會很緊張,全力做好安保工作,好在那麼多屆‘五羊杯’都井然有序,未出現任何差錯。”

讓譚達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名棋迷的妻子臨近分娩,他當晚卻趕來文化公園看“五羊杯”,“真是癡迷到難以想象的地步,老婆即將分娩,他卻心大到去看棋賽,最後不得不廣播找人,才急匆匆把他拉到醫院去,險些因棋局錯過女兒的出生。”

現場棋迷“聞棋起舞”,而無法趕到文化公園觀戰的棋迷同樣熱情似火。譚達民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五羊杯”期間,美國、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地區的海外棋迷的電話總是不停地打來,賽事棋譜、大師們的資料都遭到瘋搶,譚達民能做的就是不停歇地油印。

二十二屆“五羊杯”的幕後工作,讓譚達民與一衆象棋特級大師成爲無話不談的好友,在譚達民眼中,大師們沒有任何架子,平易近人,非常具有親和力。“阿川(許銀川)在青少年時期就在文化公園下棋,很多老職工是看着他長大的,有時候週末也會來文化公園的棋藝館進行象棋表演賽,他爲人隨和,從來沒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覺。柳大華爲人豪爽,從來不會刻意壓低嗓門,自己走了招臭棋,直接在後臺喊一句‘真臭’,他最有大師風範。而年紀略高的胡榮華下棋時則最喜歡塗風油精提神。”當年大師們的風采,譚達民歷歷在目。

收穫:

一種傳承,“小五羊杯”推動棋藝交流

在“五羊杯”如火如荼進行之際,廣州文化公園於2004年與廣州棋院、東湖棋院聯合舉辦了“小五羊杯”,逢暑假開賽,該項賽事一直持續至今。受文化公園場地所限,“小五羊杯”的參賽人數一般控制在800人以內,按年齡段報名,先報先得。據譚達民介紹,很多省外的小棋手一般都是提前報名,不然名額很快就會報滿。

譚達民與象棋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他自認最成功最滿意的是“大小五羊杯”。“在‘五羊杯’之後,我們搞了‘小五羊杯’,在我看來這是‘五羊杯’棋藝精神和棋文化的傳承。讓青少年棋手有了交流平臺,全國各地的棋手通過棋藝比拼和交流,水平實現了飛躍,不僅挖掘了更多有潛力的新人,也讓棋文化的傳統真正融入社會中。”

伴隨着“五羊杯”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象棋。爲此,譚達民在文化公園的棋藝館常年開設象棋表演賽和象棋講座,逢週三、週六晚邀請廣州棋院的大師們前來授課。在他看來,象棋文化的薪火相傳,從娃娃抓起的“小五羊杯”正是最好的方式。

對於“五羊杯”的重啓,譚達民激動萬分,“前些年‘五羊杯’暫停,心裏一直空空落落,平常做事總感覺缺點什麼。如今一想到中心臺又要豎起大棋盤我就興奮不已,大棋盤擺在中心臺,唱掛棋交相輝映,這奪目的舞臺令人無比期待。”

退休在家的譚達民早已約好老友一同去文化公園觀看“五羊杯”,回到昔日戰鬥過的地方,共赴一場與“五羊杯”闊別14年的重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