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健康報首席記者 姚常房 本報記者 孫偉 閆龑 張丹 特約記者 姚秀軍 通訊員 劉麗蔓

1月31日,本報新春走基層報道團隊來到北京市昌平區北部山區,先後走訪區屬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並跟隨村醫一同入戶。春節假期過後,衛生健康的守門人已經重整行裝,開啓新一年的工作。

兩位基層醫生的新年願望

正月初十當天14時,陳迎雪駕駛着小四輪車,“嗖”一下爬上了王阿姨家大門前的斜坡,引得門口的小狗汪汪叫起來。這個春節,北京市昌平區流村鎮上店村衛生室醫生陳迎雪心情輕鬆了不少:“幾乎沒有新增新冠病毒感染者,工作重心更多回歸到慢病管理上,得心應手了很多。”

“高壓還是150多呢。過年了,大魚大肉喫得多,您得悠着點。”陳迎雪囑咐王阿姨。去年臘月二十七,王阿姨因爲頭暈摔倒在家門口臺階上,手腕骨折,這讓陳迎雪一直放心不下。年後,陳迎雪已3次登門隨訪,有一次還在王阿姨家蹭了一頓午飯。“阿姨家的醬牛肉可好喫了。”冬日暖陽裏,陳迎雪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線。

節後,來村衛生室的患者,大部分是因爲血壓、血糖不穩定。春節期間,原來擔心的新冠患者就診小高峯沒有來。“但是,血氧儀、製氧機、布洛芬都備着呢。”陳迎雪一邊指着一間擺滿藥品的房間一邊說。

如今,流村鎮28個行政村實現了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村村有退熱藥、止咳藥、抗生素、抗病毒“四類藥品”和便攜式指脈血氧儀、製氧機,醫生保證24小時電話暢通。

1月31日這天,到上店村衛生室看病的村民不多,在它的上級機構——流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情況也類似。記者在該中心採訪的半個多小時裏,只有一名患者就診,是來續開高血壓相關藥品的。“以前每天150人左右。”醫生尹志明說,最近幾天大部分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來開藥的居多,“上午,3個診室一共接診了40多名患者”。

“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的每日監測數據顯示,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量出現了個位數,日門診量超過100人次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佔比不到1/3。”昌平區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郭春梅表示,春節期間就診量比較平穩。

“還想再充實一下自己,考個副高職稱,更好地爲村民服務。”這是陳迎雪的新年願望。作爲北京市第一批村醫定向生,尹志明對目前的收入和工作感到滿意:“很知足。去年,發表了兩篇慢病用藥相關文章。”他的新年願望跟陳迎雪一樣,更好地服務左鄰右舍。

應急培訓固化爲常態化機制

按照昌平區規劃,流村鎮的新冠重症患者依託北部山區區域醫聯體機制,經由重症患者綠色通道直接轉診至昌平區醫院。

去年12月底至今年1月初,昌平區醫院就診患者激增。現在,該院患者就診量大幅下降。當天,該院急診重症監護室設置的6張牀位,有兩張空着。“壓力大大減輕了。”負責人馬艦說。

昌平區醫院院長袁成介紹,作爲昌平區屬的最大公立綜合醫院,該院承擔的任務重,尤其是在歲末年初的救治階段。當時,90%以上的醫護人員感染了,但大家仍堅持工作,“每天夜裏開調度會到凌晨,後半夜接着處理相關問題”。

該院的急診重症監護室是在1天時間內完成籌備並開設的。“房間本來就有,去年12月24日籌備物資、抽調人員、安排班次,12月25日開始收治患者。”馬艦介紹,第一天就住進來4名患者,最多的時候加了1張牀,收了7名患者。昌平區醫院副院長李向欣補充說,除了急診重症監護室,當時還開設了急診搶救室7個延伸病區,增加了244張牀。

爲提高重症救治能力,昌平區醫院下了大功夫。應急狀態下,該院醫務科科長閆秋芬牽頭在培訓模式上做了創新,將各科室的骨幹醫務人員集中到重症、呼吸等收治重症患者的主力科室進行培訓,並將這些主力科室的骨幹置換到待培科室,在工作的同時,培訓待培科室的其餘人員。

如今,這一應急培訓模式已經固化爲醫院的常態化機制。節後一上班,閆秋芬就忙着擬訂2023年培訓計劃。“爭取重症醫療救治能力在目前基礎上提升70%~80%。”閆秋芬說。

馬艦介紹,今年急診重症監護室將安排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加強科內業務學習,與上級醫院重症監護室建立合作關係。同時,加強梯隊建設,讓高年資醫生髮揮“傳幫帶”作用,通過提升急診科業務水平,更好地服務轄區患者。

一場“掏心窩子”交流會

1月31日上午,昌平區衛生健康委二樓會議室,一場“掏心窩子”的交流會正在舉行。昌平區衛生行政部門負責人,醫院管理者,公共衛生服務部門責任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負責人悉數到場,總結交流過去3年的啓示、短板,以及對未來的建議。

“要做大做強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昌平區衛生健康委主任蔣瑋說,大家普遍反映,現在的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弱化。下一步,要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試點醫療牀位建設。另外,人員編制問題是昌平區的一大痛點。過去20年,區里人口從幾十萬增長到220多萬,一些自然村變成了新市民居住區。然而,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的人員數量增長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現在北京市市級層面已經開始推動了,我們將與財政、編辦、人社等部門共同解決這個問題。”蔣瑋說。

3年抗疫給衛生健康行業帶來了巨大挑戰,也加速了整個醫療事業的發展,資源向醫療領域的匯聚更加順暢。“各方都更重視衛生健康。”郭春梅舉例,去年12月底,昌平區主要領導掛帥,協調財政、經信、醫保等部門,10天內補齊村衛生室、補足藥品,建立24小時聯絡和轉運機制。現今,全區298個行政村,除15個正在拆遷的村以外,其餘村均實現了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全部開通醫保結算服務。

蔣瑋認爲,進入新階段,一些好經驗應該固化下來,一些做法或舉措要再完善、再修訂。比如,修訂傳染病防治法,明確衛生投入、衛生保障、應急處置等制度措施。蔣瑋說,國家層面對防汛物資每年要檢查,“那麼,應急的藥品、物資、隊伍等是不是也應該有保障機制,年年檢查”。

春節前,昌平區婦幼保健院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簽訂緊密型醫聯體合作協議。蔣瑋表示,這幾年昌平區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醫院的進駐。北京積水潭醫院、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等已經落戶,後續還會有多家醫院在昌平安家。

編後

報道團隊採訪時,正值昌平區衛生健康委組織各機構梳理過去3年抗疫帶來的啓示及建議。據瞭解,不僅昌平區,整個北京市,乃至全國衛生健康系統都在做這項工作。梳理並建立解決問題的長效機制,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新的一年已經鋪展開來,全國整體疫情目前處於低流行水平,但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仍然存在,不能等下次風險來臨時再“堵槍眼”。當務之急是乘勢深化改革,在社會各方深度關注健康領域、有普遍共識之時,將疫情期間一些“特事特辦”的好做法延續下來,着力推動解決需要衛生健康領域以外部門共同支持解決的卡點、堵點問題。尤其重要的是,將一些解題路徑以制度甚至法律形式明確下來,比如如何讓人員編制、財政投入等相關政策落地落實等。

掃一掃觀看記者現場採訪視頻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