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2023癸卯新春观察,记录“放开”后的首个新年——

重新出发,带上“家”的能量

林琨 摄

薛金龙 摄

□ 本报记者 冯圆芳 王慧

95后女孩知言除夕夜和大学室友“视频过年”,这是Z世代的“云团圆”;到泗阳乡村挂职的青岛小伙解皓然主动留村值守,印证“家”的破圈;南京的徐大爷兴致勃勃地四天里打卡了三个贺岁展;去年生意不好的饭店老板林晓波说“想一个人静静”,母亲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2023癸卯新春,连接大疫三年与新的生活起点。“原年人”返乡了,团圆的故事“更新”了,传承数千载的年文化悄悄地起承转合,同时见证着,寒冬之后这个“沉甸甸”的春天,被寄托的翘盼、信心与希望。

家的涵义、团圆的形式改变

今年过了个“创新的年”

大年夜,吃过饺子,95后女孩知言回到房间,点进大学室友群,打开摄像头——“姐妹们,新年快乐!”

一张张年轻的笑脸儿在云端团聚。

知言宿舍“云过年”的传统始于2020年春节。她们刚结束大四上学期,武汉就暴发了疫情,从那时起,室友们就没有再见过面。那年除夕,大家在群里聊天,想起泡了汤的毕业旅行,心情都有些复杂。

忽然有人提议:我们打开摄像头,一起过年吧!

“从2020年春节开始,这几年除夕,我们都是从晚上九十点钟开始视频通话,聊上两三个小时,谁有事就先下线,然后剩下的人接着聊。”

难得的“团圆”,知言和室友们喜欢“考古”从前的趣事:比如大二时她们“穷游”,差点没在沙漠里迷路,忆起当年的“蠢”,大伙儿隔着屏幕笑出声来;也分享毕业后的新生活:某某现在在干嘛,谁谁变漂亮了,以及房租、水电、薪水、工作压力、和领导同事的关系……

“毕业后大家联系的频率变少了,但这不能说明我们的友谊在变淡。”

知言宿舍有两名台湾同学,她观察到,台湾同学过年喜欢在外面旅游,或者跑到广场上,跟一群陌生人一起守候新年。Z世代的年也和50后、60后不一样。知言的伯伯辈会在朋友圈宣布:微信拜年到此结束,剩下的时间,要留给家人了。但对她来说,朋友也是家人,互联网也是过年的场域。

家的内涵与外延的拓展,悄然赋予“中国年”新的意味。

观看今年央视总台春晚时,江苏观众王海波注意到,今年晚会的主题变成了《你好,陌生人》。这背后也许有疫情三年带来的观念改变,春晚有关“家”的叙事层层嵌套:在“小家”之上,我们还有“大家”和“种花家”(中华家)。

今年春节,宿迁市泗阳县穿城镇颜圩村第一书记解皓然决定:留村过年。

解皓然是一名85后小伙,老家山东青岛,毕业后在江苏工作。前年10月,他由江苏省委和省税务局选派至颜圩村,今年12月将结束驻村。一想到离开,他心里就泛起不舍。投身乡村振兴工作期间,二胎儿子降生了,解皓然给他起名“苏恩”——谐音“苏N”,是宿迁的车牌号码。

“今年村里不‘禁放’,除夕夜我就到处转转,大过年的,可别出什么安全问题。”

美满的团圆背后,是颜圩村“两委”为守护“一老一小”做足的准备。村里提前和泗阳当地的制药厂牵上了线,万一形势严峻,退烧药确保及时供应。考虑到春节期间外地毒株输入的风险,还早早囤了6万只口罩,发到每家每户,是100只。

“还好!迄今为止,村里没有出现一例重症,这个团圆年,大家过得幸福平安。”

大时代的乡村春节,见证“家”的“同心圆”不断向外生长。

正月初四,颜圩村召开返乡党员座谈会,向大伙儿汇报:去年,村里新修6条路,新建20座多肉大棚、15座百合花和蝴蝶兰大棚,靠出租花卉种植设施,增加了30多万元集体收入。初五,解皓然为村电商的花卉直播转发助力。初九,穿城镇新春巡回招聘会,求职的人流熙熙攘攘,村民返乡就业的信心更足了!正月十一,解皓然更新了朋友圈——“他乡话变家乡话,才能扎住根、留住心。”

团圆的方式在变。“逆向过年”成为新常态,父母到子女所在的城市过年,也是团圆。

大年二十九傍晚,孙筱颖的父母乘坐高铁从太原来到南京。接站时,孙筱颖有点懵:大包小包这么多行李,装的是啥?打开一看,香肠、腊肉、土鸡……亲爱的爸妈把“家”搬来啦!

孙筱颖在南京建邺区一家社区医院工作,往年春节,她都要随着节前的春运大潮回乡,又随着节后春运大潮返宁,掐头去尾,在家里待不上几天。随着她这一代青年成为职场主力,奔波劳顿的春节,开始让她有点吃不消。今年春节前,她向父母提议:来南京过年吧!

这一次春节,孙筱颖陪父母去了中山陵、夫子庙和老门东。能去到女儿常提起的地方、看看外面的世界,老两口的开心都写在脸上。“逆向过年既可以孝敬老人,又不必为人情问题烦恼,还逃过了一众亲戚的催婚大潮。”孙筱颖笑道,“减负”后的团圆,轻松、惬意得多了。

创造新年俗、表达新思考

也趁过年看看家乡新变化

过年做什么?

“今天(大年初四)馆里的人已经不少了,可昨天的人流量是今天的两倍。现在越到过年,美术馆越比平时热闹,而且一年比一年更热闹。”省美术馆的工作人员笑吟吟地说。

“盛世春光”展厅里,举着单反拍拍拍的徐大爷格外扎眼。喻继高著名的《荷香鸭肥》让他好一阵怀旧:小时候,南京人过年喜欢到新华书店买年画,几毛钱一张,其中就有《荷香鸭肥》的印刷品。

徐大爷的年过得太有文化了:大年初二,他跑到苏州吴中博物馆看“古代意大利的贵族”特展,因为快撤展了。大年初三,他又去南京六朝博物馆看贺岁展,一眼望见“新春市集”处人头攒动,先扫码付了19元,体验一把DIY拓印再说。

观影、逛展和旅游,成了春节的新年俗。“阳康”后的这个年,董佳一家四口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除夕夜陪老人吃完年夜饭,大年初一一早,董佳和丈夫带着俩娃,坐上了驶向北京的高铁。董佳去北京出差过多次,在北京过年还是头一遭,特别是小儿子没去过北京,大女儿上一次去是十年前。一家人痛痛快快地在北京玩了五天!逛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老北京的胡同,品尝了首都的特色美食,但董佳最难忘的,是大街小巷迷人的烟火气,是从五湖四海“团聚”到北京的一张张陌生人的脸。

“今年春节的北京真的是‘冻哭’模式,零下17摄氏度,创下了近20年来北京气温的历史新低。但游客多得超出想象,哪哪都排队。我家俩娃脸都冻红了,还嚷嚷着要玩。”

返宁后董佳看到了一组文旅部的数据: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已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看来,这个被“冻哭”的年,已经在悄悄孕育春天。

社交媒体上,新的观念和讨论围绕“今天如何过年”兴起。

女孩邵西子在朋友圈转发了心理学家吴熙琄“在春节,用人类学家庭访谈开启新的一年”的建议。吴熙琄认为,做好“过年的准备”很有必要,不妨问问自己或家人——想从过年中获得什么?

“其实过年时候,除了准备大包小包的礼物,还有一件很重要却被我们忽略的事,就是和家人好好聊会儿天,听听他们讲讲一年的故事。”

和其他年轻人一样,邵西子经常不知道怎么和家人开启“好好聊天”模式,除夕夜举杯时,有种不知该说什么的尴尬。人类学家庭访谈的视角提醒她,借助一些有技巧的问话,可以帮助情感流动起来。

今年春节期间,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一直在梳理自己的思考:过年可以为孩子成长带来什么?

每逢过年,都是网友抱怨“亲戚家熊孩子”的高峰期,在殷飞看来,这是家庭教育介入的绝佳时机。“春节大家庭聚会期间,父母可以充分观察孩子在待人接物、表达愿望、礼貌礼仪方面的优缺点。”

让孩子忙年也很重要!殷飞强烈建议,必须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忙年,贴对联、打扫卫生、忙年夜饭,才能体会年味、体会家庭责任。不投入生活,就不会对生活有真切的感受。

大家族成员聚在一起的闲聊,往往能给孩子带来隐性的成长。

春节里,殷飞的儿子收获很多。读研究生的表姐给他讲述产学研一体化,经营工厂的大伯聊着新的生产线,技术骨干姑父回顾去年在“急难险困”之际调试设备,读高二的表哥吐槽起早贪黑的高中学习生活。殷飞儿子今年的寒假作业里,还多了一项特别的任务,学校要求结合家乡实际情况,就过年风俗与燃放烟花爆竹给区政府写一封模拟建议信。

趁春节,看一看家乡的变化。今春,省委宣传部公务员王洁,回到了“好久不见”的家乡河南林州。返宁的高铁上,他思绪纷飞,写了一段“返乡笔记”:

“春节期间,仅有的几次出门,带给我猛烈的记忆撞击。这几年,家乡变化真的很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个个施工中的项目,道路修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人工河湖多了起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林州人在大年初一吃上了湖北丹江口水库的水。”

“马上1月20号,首开‘红旗渠’号K8018次旅客列车将从郑州站发车,铁路红旗渠站也正式开办客运业务,结束了林州不通铁路旅客列车的历史。”

“我的家乡这样一个曾经穷得让人看不到希望的地方,也在新时代赢得了自己的知晓度和品牌度……家乡,我心灵的寄托与归宿,希望越来越好!”

写完这些,王洁乘坐的高铁已经驶出河南,进入安徽。大时代里的春节,构成联结个体生命与时代、社会的记忆点。随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家”,一帧帧地,退回到身后,留在了心中。

“年味”:赋时间以意义

也积聚奋斗前行的勇气

直到今年春节,30多岁的关瑶终于觉得自己“有点爱上了过年”。

小年那天,关瑶拎着给亲戚家孩子买的礼物坐进了网约车。年关将近,网约车司机的话都变多了,问她是不是采购了年货,春节在哪儿过,然后开心地说自己跑完这单就准备收工回家过年了。忽然,车载广播里响起了旅行团乐队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喜气洋溢的律动感,让关瑶和司机默契地安静下来。下车时,关瑶对司机说了一声:新年快乐!

“只要一说到过年,中国人的DNA都动了。”

她也能理解为什么年轻人喜欢在网上说“不愿回家过年”。“拿我家来说,每次高高兴兴迎年,但逢年必吵架、我必被催婚,过年过得比平时还堵。”今年关瑶的想法突然有了变化——是不是必须先拥有完美的家人、完美的生活,然后才能享受幸福?

“春节设在一年的极寒之日,里面其实蕴含着时间的哲学、人生的哲学、和解的哲学、希望的哲学。我们如何理解年,就是如何赋予时间及经验以意义,这也是‘年味’的一种。”

四川人林晓波在南京开饭店开了20多年,但从来没有像近几年这么艰难。今年春节,他像春晚歌曲里唱的那样,“和往事干了好几杯”。

“去年因为疫情,生意不好,断断续续地开门关门,差不多只做了半年生意,因为没钱,所以不想回家。春节前一天,母亲打视频电话给我,开心地聊了几句后,听我说不回去过年,她的神态一下变了,很失望很失落。我只好说,好吧好吧,我回来。”

因为没赚到钱,林晓波回老家没敢发朋友圈。他花了两天时间给祖辈上坟,因为上一辈的坟很分散;又借着上坟在亲戚家吃饭,其实也是他掌的勺。初一那天上坟很热闹。表姐表弟表妹和一些长辈小孩,总共四五十人,放了很多鞭炮……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国人朴素的话语里,细品有它的道理。

“过年不要有经济和心理上的负担,团圆不是任务,不需要当作日程来排。微信便利了交流,但如果有条件,还是要点对点、面对面。”没在家里过的这个年,解皓然对“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过年,旧中要有新,心中要有根”。

大年初五,溧水年俗“骆山大龙”在南京人的朋友圈刷屏,和逶迤雄壮的游龙相映生辉的,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农村图景。传统习俗里,大年初五又称“破五”,“破”的是穷困运势,还有松懈的心态,过了大年初五,一切都要逐渐恢复到节前的状态,打起精神,昂头再出发!

初七,各地“新春第一会”奏响,“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口号嘹亮,车间机器轰鸣,人人都在抢订单、抢时间,想补回失去的时间,奔跑着迈进春天……

癸卯兔年,主题词是信心、希望和奋斗。好在,认真过完年的我们,随身多携带了一件精神“行李”——那就是“年”的启示、“家”的能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