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379.4万亿元,同比增长10.0%;202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21.3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增速为11.1%,银行保险新增债券投资超过11万亿元;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699亿元;不良贷款率1.71%,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记者从银保监会获悉的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经营和风险指标均处于合理区间,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

针对2023年服务实体经济如何发力,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做好对投资的融资保障,支持社会领域加快补短板。不断优化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力支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明天系”保险公司风险处置有序推进

2022年末,我国银行业保险业资产负债及业务稳步增长。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379.4万亿元,同比增长10.0%。保险公司总资产27.1万亿元,同比增长9.1%。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5.1万亿元,同比增长9.1%。202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21.3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增速为11.1%,银行保险新增债券投资超过11万亿元。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7万亿元,同比增长4.6%,新增保单件数554亿件,同比增长13.3%,赔款与给付支出1.5万亿元。

主要风险指标处于合理区间。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699亿元。不良贷款率1.71%,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例为78%,保持较低水平。202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1万亿元,其中不良贷款处置2.7万亿元。

另外,数据显示,银行业保险业风险抵御能力整体充足。2022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3万亿元,同比增长5.4%。2022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5.17%,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05.85%,持续保持合理水平。银行保险机构流动性总体保持平稳,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47%。目前,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2%,保持在合理区间。

值得关注的是,据前述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明天系”保险公司风险处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银保监会已批准采取市场化重组和新设机构承接相关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等方式,稳妥进行风险化解,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

2022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

在信贷规模总量增加的同时,信贷结构也不断优化。2022年,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于民营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力度。

针对支持扩大有效投资,银保监会积极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截至2022年末,已投放约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项目2700多个。指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用好8000亿元新增信贷额度,引导商业银行等同步跟进重大项目配套融资。2022年,支持发放设备更新改造项目贷款1214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33.8%。

民营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关乎稳就业、稳经济大局。前述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2022年,新发放企业贷款超过一半投向民营企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23.6%;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租赁商务服务业、住宿餐饮业贷款全年合计新增7万亿元。

另外,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2022年制造业各项贷款新增4.7万亿元,增量为2021年的1.7倍;科技保险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风险保障金额同比增长22%。截至2022年末,高技术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5%,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6.6%。

在支持重大区域发展方面,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协同发展地区贷款余额25.3万亿元,长江经济带地区贷款余额98.8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贷款余额24.5万亿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地区贷款余额57.1万亿元,自贸区贷款余额11.4万亿元。

在支持绿色转型和海洋强国方面,截至2022年末,绿色信贷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35.7%;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处理、海洋环境服务等领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8.3%。2022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风险保障金额同比增长17%,海水养殖领域风险保障金额同比增长45.3%。

在支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截至2022年末,创业担保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教育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1%,已脱贫地区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3%。2022年,卫生和社会工作贷款全年增量为2021年同期2倍。商业养老年金原保险保费收入617亿元,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保单件数33.9万件。

企业融资成本也在持续压降。2022年,新发放企业类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0.4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普惠型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分别较上年下降0.40个、0.45个、0.62个百分点。

持续整顿地方中小银行互联网存款和异地存款业务

自2021年1月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来,银保监会持续督导地方中小银行落实通知要求,加快整改进度。经前期监管排查,目前地方中小银行存款业务以本地为主,异地存款占各项存款比例很低,负债稳定性增强,机构本地化经营趋势更加明显

“地方中小银行应坚守服务当地、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的定位,坚持资金源于当地、用于当地的原则,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规范互联网存款业务,严禁吸收异地大额个人存款。”前述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银保监会将继续深入整顿地方中小银行互联网存款和异地存款业务,严肃查处高息揽存、违法违规吸收异地存款等行为(包括互联网渠道)。各级监管部门要高度关注辖内中小银行存款业务变化,加大监管检查力度,采取强有力监管措施,坚决纠正地方中小银行存款业务中的违规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此外,银保监会也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办理存款业务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关注业务渠道是否合法、利率水平是否合理等因素,不要随意委托他人办理存款业务,也不要被高息所诱惑,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覆盖新市民的金融产品超3万个

2022年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时隔一年,新市民金融服务出现了哪些积极变化?

“银保监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出台政策措施,推动银行业保险业着力优化新市民金融服务。目前,覆盖新市民的金融产品超3万个。”前述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

一方面,银保监会派出机构积极推动政策落地。银保监局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地方政府政策,研究出台落地措施。同时,加大推动督导力度。银保监局选取重点城市和重点群体,分类推动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见成效。

长期以来,信息不对称是制约新市民获得金融服务的一道梗阻。对此,银保监局会同政府部门完善信息平台,探索解决数据支撑不足问题,进一步夯实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基础。积极协同地方相关部门,推动完善地方征信信息服务平台,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多维度数据,优化新市民信用评价体系,精准定位新市民客户群体,加强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银行保险机构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不断创新产品服务,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比如,部分保险机构积极与地方合作,推出商业医疗保险项目,推动当地医疗保障有效覆盖至新市民群体。部分银行等推出新市民专属银行卡,提供免收工本费、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短信服务费等优惠。

“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要看到金融服务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该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加强工作部署,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深入新市民群体,更加精准把握新市民金融需求,持续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

来源:金融时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