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3日讯(记者宋磊 通讯员谢铭辉)2月2日上午,几位身着工作服的作业人员来到路边,用专业仪器在地面探测,并在随身佩戴的耳机中仔细聆听漏水音。他们是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汉口供水部治漏降耗专班成员。“为供水管道检漏,既要‘听诊’,还要做‘肠胃镜’”,该专班负责人冯凯说。

冯凯介绍,武汉市供水历史悠久,很多供水管道使用寿命较长,管道泄漏时有发生,造成水资源浪费和供水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快速检测到漏水点,并及时修复。传统检漏方式主要是“听漏”,即借助听漏仪、听音棒、金属探管仪等设备,在地面通过捕捉地下漏水声,判断隐患点位,如同为供水管道“听诊”。

治漏降耗专班成员正在进行供水管检漏。记者刘斌 摄

“但是由于管道埋深大,位于车行道下较多,受土层厚度、密实度、供水压力、管道破损口大小等因素影响,检漏人员很难获取全部漏点。”冯凯说,为解决这一问题,治漏降耗专班积极创新,潜心思考,决定尝试在“听诊”初步探测的基础上,为供水管做“肠胃镜”。2021年10月开始,治漏降耗专班引入管道内窥检测技术设备,实现了视频、音频等多维数据采集,大大提高漏水检测的效率,减轻人工劳动强度,缩短工作周期。

“慢一点,这个位置再检查一下!”在另一处作业现场,记者看到,几位作业人员带着一套系缆式管道内窥系统来到维修井边,将由缆线牵引的设备放入地下供水管道,缓慢推进,通过摄像头和高精度传感器观察管中情况,遇到重点部位,反复勘测查看,并认真做好记录。

治漏降耗专班成员正在进行供水管检漏。记者刘斌 摄

冯凯介绍,这套系统由带缆机器人、收发筒、地面站、定位器等组成。带缆机器人携带音频、视频探测器,随水流前进,同步进行听觉和视觉检测,地面站可以实时接收带缆机器人传来的检测数据,再通过定位器等设备精准确定、标记漏水点。

“智慧化管理是我们未来的方向。今年,我们还要继续完善供水智慧化监控系统,增设远传水表数量,在现在的9.4万只的基础上再增设34万只,力争实现汉口地区智能计费水表全覆盖,将供水监测网络织得更密,让水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居民用水幸福感更高!”冯凯说。

据悉,为进一步降低供水管网漏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022年底,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和住建部办公厅联合发文,将武汉市列入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城市名单。到2025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漏损率将下降到8%以内。

【编辑:商佩】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