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2月3日,工信部等八部門印發《關於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

《通知》明確,在全國範圍內啓動公務用車、城市公交、出租(包括巡遊出租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環衛、郵政快遞、城市物流配送、機場等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試點期爲2023—2025年。

通過試點,車輛電動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環衛、郵政快遞、城市物流配送領域新增及更新車輛中新能源汽車佔比力爭達到80%

同時,建成適度超前、佈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換電基礎設施體系,力爭與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標準車)等比例新增公共充電樁(標準樁),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設施車位佔比預期不低於小型停車位的10%。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快推進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

《通知》指出,鼓勵在短途運輸、城建物流以及礦場等特定場景開展新能源重型貨車推廣應用,加快老舊車輛報廢更新爲新能源汽車,加快推進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並支持換電、融資租賃、“車電分離”等商業模式創新。

綜合考慮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新能源汽車產業基礎等因素,將推廣目標劃分爲三類:

第一類:北京、天津、上海、河南、重慶、江蘇、浙江、四川、湖南、廣東、深圳,區域內試點城市車輛推廣數量力爭達到10萬輛。

第二類:山東、山西、陝西、安徽、河北、湖北、福建、廈門、青島、寧波、大連,區域內試點城市累計車輛推廣數量力爭達到6萬輛。

第三類:海南、雲南、貴州、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西、內蒙古、廣西、西藏、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區域內試點城市累計車輛推廣數量力爭達到2萬輛。

《通知》要求,加快智能有序充電、大功率充電、自動充電、快速換電等新型充換電技術應用,加快“光儲充放”一體化試點應用。探索新能源汽車參與電力現貨市場的實施路徑,完善儲放綠色電力交易機制,加快新能源汽車與能源、交通等領域融合發展。

在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方面,《通知》提出,加強公路沿線、郊區鄉鎮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城際快充網絡和停車場站等專用充換電站建設。鼓勵利用現有場地和設施,建設一批集充換電、加油等多位一體的綜合能源服務站。建立形成網絡完善、規範有序、循環高效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和處理體系。

此外,還要完善政策支撐體系,鼓勵試點城市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因地制宜研究出臺運營補貼、通行路權、用電優惠、低/零碳排放區等支持政策。探索制定綜合能源服務站、二手車流通等相關標準和技術規範。

新能源汽車產業支持政策頻發

近些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一直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了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了96.9%和93.4%,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新車的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25.6%。

工信部部長金壯龍此前強調,要用市場化辦法促進優勢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做強做大和配套產業發展。

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工信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田玉龍也表示,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全面市場拓展期,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下一步,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建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協調機制,加強央地協調聯動,特別是推動落實車購稅、車船稅、牌照等有關支持政策。

“統籌利用國內外資源開發和佈局,保障好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加快制定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健全回收利用體系。並繼續大力推進充電樁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提高使用便利性,更好地爲新能源汽車發展提供一個優良的設施和環境。”田玉龍指出。

事實上,近期工信部等多部門已發佈多項文件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工信部等六部門印發《關於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快功率半導體器件等面向新能源汽車推廣;並探索光伏和新能源汽車融合應用路徑;同時,採用分佈式儲能、“光伏+儲能”等模式推動能源供應多樣化,提升能源電子產品在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水平。

由國家鐵路局、工信部等三部門印發的《關於支持新能源商品汽車鐵路運輸 服務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意見》也明確,支持新能源商品汽車鐵路運輸,有效服務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此外,多地也發文對新能源汽車發展予以支持。上海市印發《上海市提信心擴需求穩增長促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延續實施新能源車置換補貼至2023年6月30日,符合相關標準給予每輛車10000元財政補貼。

深圳市交通管理局發文明確,延續放寬混合動力小汽車增量指標個人申請條件至2023年12月31。

國泰君安研報認爲,隨着後補貼時代平穩過渡,疊加經濟復甦和頭部新能源車企降價策略一併發力,將會帶動汽車終端銷量增長,並於2月有所體現。同時,部分城市延續此前汽車消費政策和推出促銷活動,有望推動銷量增長超預期。

興業證券研報也表示,短期看好乘用車銷售疫後景氣復甦,中長期看好汽車電動智能升級和自主崛起的機會。預計一季度末乘用車行業開始景氣復甦,月度銷售同比預計將明顯改善。中長期汽車電動智能趨勢方興未艾,自主整車、自主零部件崛起趨勢不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