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孟 珂

2月2日,中國證監會召開2023年系統工作會議,研究部署2023年重點工作時提出,“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

在業界看來,全面實行註冊制後,股票發行條件將更加多元化,市場融資效率將進一步提高。與之相匹配的是,投資端改革也應加速推進,儘快形成中長期資金“願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環境,同時引導更多“資金活水”流向符合國家戰略發展所需要的優質企業,這對於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良性市場生態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讓長期資金“願意來、留得住”

“中長期資金在資本市場起主導作用的時候,才能夠充分發揮出註冊制的優勢。”渤海證券新三板做市業務負責人張可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全面註冊制改革意味着將選擇權交給市場,希望市場能夠選出符合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長遠發展潛力的企業上市融資。中長期資金追求的是中長期收益,更加關注企業的成長性和創新性,可以在市場中起到“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

開源證券副總裁兼研究所所長孫金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全面註冊制下,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投融資需求增加,引入中長期資金有利於發揮其專業定價能力,助力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同時,未來將會有更多優秀企業上市,爲中長期資金提供更優質投資標的。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將有效促進資本市場、長期資金和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機構化進程加速,專業機構投資者持股佔比顯著提升。數據顯示,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險機構等機構投資者持有流通市值比重由2019年初的15.7%提高至2022年末的19.9%。

社保基金、養老金等“國家隊”參與資本市場程度不斷提高。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社保基金權益總額爲2.7萬億元;截至2022年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託投資實際運營規模達1.62萬億元。

外資淨持續流入併成爲A股市場重要力量。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2日,年內北上資金累計淨買入超過1500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淨流入量。中信證券預計,2023年外資淨流入規模在2000億元至3000億元,有望成爲2023年A股市場重要增量資金。

“在政策持續鼓勵和引導下,養老金、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具備長期投資理念的機構資金持續增配A股市場。同時,我國資本市場不斷擴大開放、深化改革,有效推動了境外長期資金的持續流入。”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師、董事總經理李求索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在此背景下,構建長期資金“願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環境尤爲重要。對此,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建言,首先,要有治理完善、經營穩健、分紅穩定的高質量上市公司,這是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前提條件;其次,針對中長期資金的投資屬性,可以進一步細化不同持股期安排的差異化稅費制度,對於持股期限較長的主體,提供優惠的所得稅、印花稅、交易費等稅費激勵。

李求索表示,中國資本市場有望繼續完善包括QFII/RQFII、滬深港通、存託憑證互聯互通等在內的機制建設,進一步加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力度,鼓勵國內外市場的雙向聯動。

引導資金精準灌溉優質企業

從去年三季報中社保基金、養老金、QFII持股情況來看,三大機構共現身1187家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合計持股市值超4000億元。

“我國經濟面臨着高科技產業升級與整個產業鏈強鏈補鏈的訴求,反映到資本市場上,一方面需要資金投資到高科技、硬科技企業,另一方面也需要投資於‘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張可亮認爲,長期資金一般體量和規模較大,面對量大面廣的投資標的,自我篩選、識別的成本很高,因此可以讓交易所設計相關類型的企業、行業指數,中長期資金以投資指數基金的方式,實現批量化投資,進一步精準灌溉優質企業。

對於如何引導中長期資金向優質企業集中,形成優質優價趨勢,李求索認爲,一方面,長期資金應堅持專業、持續、深入研究,助力資本市場價值發現,不斷優化實體經濟的投融資環境;另一方面,鼓勵中長期資金通過行使投票權、質詢權、建議權等多種方式參與上市公司治理,推動A股上市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此外,引導中長期資金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理念,積極主動選擇國家重點支持和發展領域的企業。

孫金鉅建議,相關機構需積極開發出適合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的優質企業的投資產品,逐漸爲優質企業提供全鏈條的金融服務體系。

展望未來,李求索認爲,伴隨着我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以及國內政策的持續支持與引導,養老金、保險資金、企業年金等國內具備長期投資理念的機構資金有望長期增配權益類資產,境外長期資金也有望延續淨流入的趨勢。

談及長期資金未來入市規模,李求索測算,中國資本市場潛力大、發展空間足,且可以通過制度完善不斷吸引如個人養老金等增量資金入市,未來5年到10年,長期資金的年化入市規模或達4000億元至6000億元。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