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生活報

資料片

作者公衆號

生活報首席評論員 靜偉

“我大受震撼,但很多地方我看不懂”,這是我看《流浪地球2》最大的感受。這並不全是貶義,因爲影片的宏大場面和特效頗具衝擊感和想象力,確實讓我們大開眼界。

太空電梯、無人機與戰鬥機的空戰、用核彈炸掉月球的“逐月計劃”、從天而降的火球,席捲城市的海嘯……真的讓我爲國產科幻電影能夠做到如此恢弘大氣、精緻精彩而感到驚喜,但卻還是隱隱有着彷彿看了一場盛大的太空焰火後的失落感,總覺得好像缺了些什麼,有一些疑問也讓我無法想通。

《流浪地球2》的時長比《流浪地球》足足長了近50分鐘,然而故事卻似乎更加分散,人物間的情感也並未講透。雖然能夠感覺到,無論是編導還是演員,都憋足了勁兒打算感動我們,但卻總是覺得差了那麼一點兒意思。

吳京飾演的宇航員劉培強和妻子的相戀過程,以及妻子因輻射罹患重病,一是並不新鮮,二來誰下地下城的兩難選擇在《流浪地球》中已經有說過,所以前傳中再說這些,觀衆心裏就已經有“免疫力”了。劉德華飾演的科學家圖恆宇,試圖恢復和上傳在車禍中喪生的女兒的“數字生命”,雖然劉德華的演技非常不錯,可是因爲缺少太多的鋪墊和細節,只是女兒在電腦屏幕內反覆地問“爸爸,這道題怎麼解”,不僅是簡單的情感重複,也讓人略感詭異,想感動,也不敢動了。

所以,《流浪地球2》中的情感處理,都是比較單薄的,有些公式化的,淺嘗輒止,流於俗套,比起《流浪地球》,雖然技術和特效更加炫目,更彰顯了描摹宇宙和科學宏大的雄心,卻少了刻畫人性和情感細膩的筆觸。

我想不通的是,“移山計劃”和“數字生命計劃”爲什麼不能並行不悖,而非要拼得你死我活?你選擇流浪地球的同時,也不妨礙別人搞他的“數字生命”啊?尤其是“流浪地球計劃”,只有一半人能進入“地下城”,那至少,是不是也給那些不被命運選擇的人,留一條“數字生命”的生路啊。從圖恆宇最終上傳女兒的意識數據成功的結果看,“數字生命”技術似乎已相對成熟,成本似乎也應更低。而且,比起“流浪地球”需要裹挾人類全體命運,“數字生命”至少還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權。

最讓我看不懂的,還是北京被海水淹沒,圖恆宇潛入水下重啓根服務器的這場戲。就算是冰川融化,爲什麼只有北京被淹,而全球其他沿海城市,尤其是同在北半球的東京卻沒事兒?而且,整個北京都淹在水下,重啓根服務器又哪來的電源呢?

不是對李雪健老師有所不敬,但他在這部影片中的表現,卻真的有些讓我失望。因爲在他飾演的周喆直身上,我只看到刻意的悲壯,卻沒有讓人信服的力量。尤其是,他僅憑一句“我相信我們的人”,就敢強行讓行星發動機點火,這可是在拿全人類的命運在做賭注啊。這個相信的背後,應該是有足夠的信息做支撐的,可水下的圖恆宇與前方基本失聯,最後一刻能夠重啓根服務器,其實全靠“主角光環”,不要說現實中,就是影片中表現出來的,成功的概率也是極低,僅憑一句“我相信我們的人”,就敢孤注一擲,這不科學啊。當然,後續我也看到了一些對此的解讀,比如說周喆直已經意識到moss的存在,還有說當時的情境下,不點火,必死無疑,點火,還有一些生機,但一部電影,如果要靠二刷或事後解讀,才能讓人“恍然大悟”,未免有些故弄玄虛了,至少會形成很多像我這樣的觀衆的“觀影障礙”。

50歲以上宇航員主動出列,請求執行有死無生的爆破任務,這確實很悲壯,不過這樣的橋段其實也並不新鮮。而周喆直這時候卻突然沒頭沒腦地問郝曉晞一句:“你覺得這公平嗎?”實在是讓人有些出戏。因爲這個時候,並沒有人問也不會有人這樣覺得,一是這抉擇是出於這些宇航員的自主行爲,二來這也是當下權衡利弊的最優選項。雖然這確是一個哲學和社會學需要思考的話題,但此時要解燃眉之急,這畢竟不是課堂自由討論時間,在一個已經鐵板釘釘不得不如此做的事情面前,問這樣的話,還有意義嗎?而細想一下週喆直影片中說過的臺詞,除了“相信”,就是“責任”和“希望”,這些都是絕對正確的大詞,也確實是我們需要藉助的力量,但如果沒有具體的、實在的東西做支撐,是不是也顯得有些“空對空”了呢?

當然,說的這些,僅是我看不懂和想不通的地方,並不代表着對《流浪地球2》的完全否定。不管怎樣,幾乎同步上演、夢幻聯動的《流浪地球2》和劇版《三體》,還是讓我看到了中國科幻影視的進步和希望。其實,不要說學眼下正火的《狂飆》,哪怕《流浪地球2》能像劇版《三體》那樣塑造人物和情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清科學和故事背後的東西,也能比現在看到的好得多。

可惜了,將近三個小時的時長,卻沒有講好一個故事。畢竟,再盛大的太空焰火,看久了,也會累和膩的,能把人深深吸引的,只有情感和故事,只有永恆的人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