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方日報

電影《滿江紅》宣傳海報。

●張耀月 孫佳山

這個春節檔,已經年過七旬的張藝謀,以自己的新作《滿江紅》再度亮相,取得了可觀的票房戰績。影片以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爲核心,搭配“懸疑”“喜劇”等類型片元素,輔之以強大的喜劇演員陣容,如此搭配很有點劍走偏鋒的感覺,而無論是片中連環反轉的敘事,還是頗具民族風格的配樂,在張藝謀的電影實踐中又無不顯得意味深長。

《滿江紅》首先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極其有限的時空中鋪設的高密度敘事方式。近年來,《揚名立萬》《利刃出鞘》等國內外採取類似“劇本殺”式結構的影片都有着不錯的收視效果。《滿江紅》的劇本在敘事結構上經過反覆打磨,編劇陳宇同樣也是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狙擊手》的編劇。這兩部影片都是從個人視角進入,每個人物也都有自己的故事支線,這就使整部影片的分支情節圍繞主線劇情充分展開,具有很強的矛盾衝突張力和敘事密度。《滿江紅》中的一個時辰剛好對應影片的實際時長,以此讓熒幕內外時間達到“同步”,而張藝謀原本曾想採用“一鏡到底”的方式完成全片拍攝,但最終受限於拍攝地點山西古宅內部空間,以及演員表演節奏、觀衆觀影感受等因素只得放棄。不過,即便如此,劇中連環反轉的劇情,通過人物行走不斷解鎖新信息的講述方式,還是不知不覺讓觀衆代入到小人物的角色和情節中,從而引發觀衆的共情。

《滿江紅》中另一個看點,便是多個電影類型的融合實驗。此前,張藝謀也嘗試過同樣含有喜劇、懸疑元素的《三槍拍案驚奇》,演員陣容也是以喜劇演員爲主,但效果卻並不理想。原因之一,是演員在銀幕上依然採取小品式的表演模式,並未達到藝術電影要求的間離、荒誕等效果。到了《滿江紅》,張藝謀調整了喜劇演員的表演策略和範疇,在保留沈騰、岳雲鵬等演員“本色”特性的基礎上又讓其遵循角色框架,使整部影片更加平順、圓融。

值得一提的是,在《滿江紅》的演員陣容中,新人演員王佳怡扮演的瑤琴讓觀衆眼前一亮,瑤琴在整部影片中是女性角色鏡頭最多的一位。影片中,瑤琴前期的紫衫紅花與後期的綠衫紅櫻桃,都在影片整體偏銀灰色調的畫面中被凸顯。前後期頭飾從鮮豔轉變爲枯萎,也象徵着瑤琴最終犧牲的人物命運。而飾演秦檜的雷佳音則展現了中生代成熟演員的實力,尤其是片尾處真假秦檜的部分,將真奸臣的陰險毒辣、假替身的慷慨悲壯展現得淋漓盡致。可見,張藝謀不僅將喜劇、懸疑融入古裝、歷史題材,還將喜劇演員和正劇演員、新人演員和成熟演員實現了有機組合,使得相關角色都與整部影片有着很高的契合度,這也證明了張藝謀作爲大導演的調度功力。

在影像表達上,《滿江紅》則與同樣出自張藝謀之手的《影》不乏相似之處,例如對鏡頭的使用和色調一如既往,俯拍的鏡頭、對稱的構圖、灰色的盔甲與灰色的磚瓦營造緊張壓抑的氛圍等。不同的是,在《影》中我們還能看到張藝謀以往擅長的“人海戰術”的影子,如“千人沛傘舞”畫面;而在《滿江紅》中,除開最後的“全軍複誦”場面,整部影片基本上只圍繞幾個有限人物的行動路線推進,當主人公在院落長廊中匆忙穿梭時,配樂響起的是“電子豫劇”,這種看似荒誕的畫面既具有商業類型片典型的吸引力,又蘊含着個人風格濃郁的藝術電影觀念。

相當多的觀衆和評論者都注意到,張藝謀近年來的相關影片中已經很少出現早期影片中色彩衝突的極致場面,不再執拗於藝術電影的影像本體等學院派概念,轉而更加註重講述故事本身。近幾年的《懸崖之上》《狙擊手》上映後口碑表現穩定,顯示出張藝謀在藝術電影、商業類型電影和主流價值輸出之間,遊走得愈發遊刃有餘。

總之,在筆者看來,無論是敘事結構、角色表演,還是藝術語言、藝術風格,《滿江紅》在張藝謀的影像實踐序列中,都具有階段性的“節點”意義。從故事本身入手,合理使用多樣化的類型演員、視聽表達趨於精簡節制等,這些嘗試效果或許見仁見智,但無論如何,這種不斷創新、拓展藝術邊界的努力和嘗試,其意義並不侷限於張藝謀電影實踐本身,如何實現不同題材、類型的融會貫通,其中的經驗得失無疑具有普遍性和現實性的行業價值。

(作者張耀月系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生,孫佳山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