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商報

全國首個國家級綠色交易所(以下簡稱“國家級綠交所”)日前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式開建。國家級綠交所將在2008年成立的北京綠色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京綠交所”)基礎上“升級”進行打造。自成立以來,北京綠交所各類產品成交量超過1億噸,已經發展爲國內領先的綜合性環境權益交易和綠色低碳服務平臺。升級爲國家級綠交所後,將能更好地利用國際和國內資本,服務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帶動綠色經濟發展,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和“雙碳”目標實現。

交易什麼

綠交所交易什麼?據瞭解,北京綠交所成立以來相繼建立了碳交易、排污權交易和節能量交易三大業務中心,在國家和北京市相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積極推動碳排放權、排污權與節能量等環境權益交易體系的建設。“爲環境權益定價”是北京綠交所的核心使命之一。

在環境權益交易方面,北京綠交所作爲指定交易平臺,持續支撐北京市重點排放單位完成市生態環境局的年度履約工作,涵蓋重點排放單位900多家。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碳配額(BEA)及CCER等累計成交近9400萬噸,成交額超過30億元。

在承建全國CCER交易中心方面,北京綠交易所全力保障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年履約抵銷工作,在提供技術保障的同時,幫助超過450家全國碳市場重點排放單位開戶和交易;另一方面,開發完成全國統一的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爲建設自願減排市場提供重要的基礎設施保障。

在服務全球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建設方面,北京綠交所參與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打造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創新與CCER等碳減排掛鉤的綠色資產支持工具等綠色金融產品。

如何讓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努力“變現”,從而反哺企業、鼓勵企業?據瞭解,CCER可以抵消部分排放配額,又可以直接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以山東企業山高環能爲例,“600萬噸CCER,相當於節約了328萬噸的標煤排放。我們以山高環能擬開發的600萬噸CCER對應的收益權爲信託標的,給企業提前變現2億元”。魯信集團旗下山東省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特殊資產信託部副總經理劉洋介紹。

機制難點仍存

北京打造國家級綠交所意義重大。在啓動儀式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致辭中提到,一方面,綠色交易所逐步把排碳造成的負外部性內部化,實現誰排碳誰承擔成本。另一方面,綠色交易所通過綠色金融、綠色技術等逐步把綠色溢價降下來,使企業、家庭願意使用綠色能源。

不過,目前綠色交易還存在不少難點。一方面,目前大衆對綠色交易意義認識不足,另一方面,在市場化交易尚在探索中,相關機制還不完善。

“綠交所制度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沒有太多可供參考的經驗,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補充完善,建立起定價、清算服務、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機制。同時,如何在綠色交易當中兼顧綠色資產和環境,兼顧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也是工作中的難點。”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說。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綠色碳指標在碳市場的交易行爲是瞬間完成的事情,但是,在碳交易之前,如何全國統籌分配碳指標,如何精準覈查動態發展的“碳排放量”,是一項艱鉅和龐大的工作。只有確定了不同行業、不同企業規模、不同類型的排放“碳因子”,才能給“不同源”的碳排量定價,而初始參考價格的高與低,直接決定了碳撮合交易的熱情及交易量,避免對碳市場的監管造成衝擊或管理障礙。

“全國性的碳交易發揮着對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優化器的作用。碳交易不能急於求成、只看交易數量和成交額,需要有預期判斷和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祁海珅說。

定價、量化、金融

下一步,如何發揮好國家級綠交所的作用?北京綠交所董事長王乃祥表示,將持續強化碳定價、碳量化和碳金融三大核心能力,打造雙碳管理公共平臺和國家級綠色金融基礎設施,緊緊抓住承建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中心的契機,率先建立反映企業和項目排放量的碳賬戶體系,創新綠色債券等金融產品和服務,促進“一帶一路”綠色產業綠色項目合作,服務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和雙碳目標實現。

北京市通州區委常委、副區長蘇國斌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副中心支持北京綠交所升級爲面向全球的國家級綠交所。“我們將支持綠交所開展各類綠色資產和環境權益交易,提供定價、評估、清算等服務;建立反映企業排放量的碳賬戶體系,打造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平臺,在政策範圍內探索創新開發多種綠色金融產品,服務綠色低碳發展。”

此外,生態環境部、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均表示支持北京高標準建設國家級綠交所:生態環境部將積極支持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構落地北京,將在政策制定和技術指導方面提供服務保障;人民銀行將一如既往支持北京市實施綠色北京戰略,支持綠交所發展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交易,在引領帶動綠色轉型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銀保監會將大力支持北京高標準建設國家級綠交所,加強政策銜接,完善監管制度,強化風險管理,充分發揮市場功能,推動環境權益交易和綠色金融協同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袁澤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