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湖畔,塔吊林立,臨港新片區正在蓄力引領“中國智造”奔騰向未來 記者 仇子興 攝

◎記者 宋薇萍

趕工期,擴生產,忙招工……兔年伊始,上海臨港新片區的製造企業就已開足馬力。

東海之濱,滴水湖畔,塔吊林立,機器轟鳴。上海證券報記者近日深入臨港新片區一線調研發現,一大批前沿科技項目正加速向臨港新片區集聚,一張張招商作戰圖,正加快轉化成產業實景圖。臨港新片區這座未來之城,正在蓄力引領“中國智造”奔騰向未來。

企業紛紛擴產趕訂單

在臨港新片區重裝備產業園區上海電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上海電巴”),公司電池包製造運營廠總監許軍傑告訴記者,自正月初八開工,公司員工到崗率已超過90%。“一季度訂單已經排滿了,發貨量每一天都是遞增狀態。”許軍傑說。

去年開始,上海電巴在臨港新片區的“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設備研發生產基地”正式投產,擬打造全球領先的電動汽車充換電裝備產業基地。許軍傑說,公司現在還有近一半的產線沒開,接下來將啓動招人計劃,至少招募上百人,以開足馬力生產。

作爲集成電路產業鏈企業,彌費科技的工人們春節假期都在加班加點,趕着出貨。“今年的訂單都排滿了,還接到了不少明年的訂單。”彌費科技質量體系工程師徐海潮說。

據介紹,2022年下半年,彌費科技完成了原定全年的生產與交付目標,目前公司已進入到完成2023年訂單的製作當中。2023年,彌費科技將投入8000平方米的新工廠,產能也將擴產4倍。

東方芯港、生命藍灣、大飛機園、信息飛魚……一個個新的產業地標在臨港新片區崛起,世界級產業集羣的效應正在逐漸釋放。

2022年,臨港新片區全年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3482億元,同比增長30%;完成製造業投資360億元,同比增長25.7%,占上海全市制造業投資比重進一步提升。

智能化引領生產力

在上飛裝備的數控車間,記者看到16臺數控機牀同步運轉,自動抓取載板上的圓柱體毛坯。據介紹,智能產線可以實現自動選擇程序、自動加工、自動拆卸、自動清洗、自動運輸,這個小小的數控自動化車間,卻是大飛機國產化的大功臣。

王禹是上飛裝備零件製造部數控車間主任,今年春節他沒有回瀋陽老家,而是主動請纓,和兩個同事在假期對數控機牀進行維護。

“國產大飛機有100多項零件都產自於我們車間,還有沈飛某機型的上千種零件也產自於我們車間。”王禹說。

能爲國產大飛機效力,王禹激動不已,但讓他感慨的還有智能化帶來的生產力革命:人力節約了,一個車間由七八個人減少到兩個人;物件加工公差非常小,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推動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白帆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自2020年正式投產以來,已服務近20家研發企業。白帆生物質量部副總經理袁秀珍對記者表示,目前,公司在臨港新片區打造了國際領先的高端單克隆抗體藥物產業化基地,總投資6.9億元,生產規模可達12000升,是目前上海區域最大的單抗生產基地及國內首個無交叉抗體工廠。

作爲在生物醫藥領域有着30年以上質量管理經驗的老專家,袁秀珍對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臨港集團營造的科創環境讚不絕口。她說:“臨港產業羣對整個臨港新片區有一個集羣效應,首先是人才,因爲人才來了,技術也來了,各種先進的製造設備也來了。”

在白帆生物所在的上海臨港生命科技產業園“生命藍灣”,全球生物醫藥頭部企業紛紛“搶灘”入駐,新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大飛機、未來車、創新藥……前沿產業正加速在臨港集聚。

科創孵化平臺助追夢人圓夢

今天的臨港,已經成爲一個“夢想之地”。在臨港新片區創新魔坊,依託各類科創孵化平臺,一羣追夢人正在奮鬥不息。

作爲上海市首批立項建設的功能型平臺之一,上海市智能製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在臨港新片區已擁有2萬平方米的研發場所和8.2萬平方米的產業化廠房,研發團隊及轉化項目公司人員規模達1000餘人。

“我們的項目團隊主要從事特種機器人研發,現在手裏握着幾個項目。”來自山東的馮家波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在讀博士生。

“很多優秀的技術人才都集中在這邊。像我們做的爬塔機器人,不光國內沒有,全世界範圍內也都沒有。這就需要很多新想法,需要大家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幫助,共同進步。”馮家波爲臨港的創新土壤着迷。

截至目前,上海市智能製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推進的成果轉化項目已有24個,分爲4個板塊,包括核能、航空發動機等重大裝備方面的研發測試服務。

“我們的重點是圍繞智能感知、智能作業、智能管控等三大技術領域進行孵化,給他們提供接近工業場景的研發和測試驗證條件,爲他們提供場地、配套設施、設備、人員等方面的支撐,讓他們面向企業需求對產品進行進一步的工程化開發,並在相應的行業企業裏進行實際的落地和應用驗證,幫助產品真正進入到企業。”上海市智能製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副總經理趙勇對記者說。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打通政產學研用資壁壘,剛來臨港不久的電子科技大學鄧建華博士也信心滿滿。他所在的臨港新片區智能系統關鍵技術科技創新平臺正致力於智慧城市、數字底座、汽車電子工業軟件等關鍵技術的攻關。

“我們預估今年的營收能夠在去年基礎上達到10倍的增長,同時我們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也會實現大的突破。”鄧建華說。

加載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