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是傳統節氣立春。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着溫暖、生長。

目前,中國經濟正強勁復甦奏響“春之曲”,但在亞歐大陸的另一端,歐洲多國卻正在經歷一場“倒春寒”,能源危機、通脹高企、製造業萎縮,還有此起彼伏的罷工潮。

法國《大西洋》雜誌直言,一年前的此時,歐洲民衆期盼經濟能夠復甦,然而時至今日,歐洲仍未能從多重陰霾中走出來,恐將再次迎來一個艱難的春天。

世界週刊丨經濟復甦難 歐洲“倒春寒”

當地時間1月31日,法國爆發了新年以來第二輪全國性大罷工。在8家主要工會號召下,上百萬人走上街頭,全法300多個不同地點出現抗議示威。據法國內政部統計,僅首都巴黎,當天就有87000人蔘與遊行,但法國總工會聲稱,當天有50萬人在巴黎參與遊行,比1月19日的首輪大罷工聲勢更大。

法國民衆:這是我工作以來第一次參加罷工活動,我已經50歲了。

在這個“黑色星期二”,法國的公共交通、電力供應、煉油等多個行業都出現大規模中斷。法國國家鐵路公司的罷工率達到36.5%,據該公司估計,當天全法各地只有約三分之一的高鐵保持運營。

法國民衆:據說四趟列車只有一趟正常運行。

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的倉庫和煉油廠,罷工率達到55%,石油產品暫停交付。工會方面表示,在2月7日和11日,還將組織第三和第四輪全國性大罷工。一浪又一浪的罷工潮,是2023剛開年法國政府遭遇的棘手危機,導火索是法國政府在1月10日公佈的養老金改革計劃。其中最受爭議的一項,是將法定退休年齡由目前的62歲逐漸推遲到64歲。

法國總理 博爾內:從9月1日起,法定退休年齡將逐步延後,每年延後3個月,直至2030年達到64歲。

本月底或下月初,法國參議院及國民議會將通過改革計劃文本,法國政府希望在今年夏天落實該計劃。而法國《解放報》在頭版標題寫道:“64歲退休:博爾內的戰爭時代”。

在法國,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由在職人員每月繳納的共同基金支付,這種“現收現付”養老金制度的前提,是在職人員和退休人員的比例相對穩定,但近幾十年來, 在職人員和退休人員的比例不斷下降。

50年前,法國的在職人員和退休人員的比例約爲4:1,20年前下降到2:1,到了2019年已降至1.7:1,預計未來幾年還將持續下降。法國政府曾表示,整個養老金體系正在“走向災難”。

另據《政客》雜誌歐洲版介紹,當前養老金支出已經佔法國GDP的15.9%,而歐盟的平均水平爲13.6%,德國僅爲12.6%。

法國總理博爾內稱,如果不做任何改變,即使在最樂觀的情況下,到2030年,法國的養老金系統每年也會出現50億歐元的赤字。

法國總統 馬克龍: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當我們與歐洲其他國家進行比較時,當我們審視亟待維護拯救的現收現付養老金制度時,我們知道這項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早在2019年年底,馬克龍就試圖推進養老金改革,那一年的12月,法國人喊着“戰鬥到聖誕節”的口號爆發了25年來最大的罷工遊行,法國《世界報》稱這是對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決定性考驗。但隨着新冠疫情來襲,改革議題被擱置,那場對峙不了了之。如今,馬克龍已經進入第二任期,他在新年致辭中將2023年稱爲“法國養老金改革之年”。法國政府表示,改革已“不再有商量的餘地”。

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部長 勒梅爾:當你做出強有力的決定時,你可以預料到強烈的反應。

法國民衆 萊莫爾特:我不同意養老金改革,我從18歲開始工作,我很累,我想留點時間陪孩子,過日子。

酒吧工作人員 夏普蘭:在新冠大流行期間,法國最有錢的富翁們財富增加了1890億歐元,我認爲這些錢對於養老金應該有一些幫助。

阿沃里亞茲滑雪場的雪道纜車工人馬爾尚已經58歲,也有着自己的擔憂。

雪道纜車工人 馬爾尚:如果退休年齡被推遲到64歲,我不認爲自己還能在雪道纜車工作。當我們變老時,我們會失去警覺性,難以勝任這份工作。

反對者認爲,目前法國養老金體系並未出現赤字,沒有采取行動的緊迫性,政府也可以通過對富人徵稅,或削減富裕人羣的養老金等方式緩解危機。

在巴黎,示威民衆和警察起了衝突,街頭瀰漫着催淚瓦斯。法國內政部表示,全法部署了超過1萬名憲兵和警力,以保障罷工遊行和平進行。法國國際廣播電臺評論稱,馬克龍已將他的第二個任期,以及作爲經濟改革者的聲譽都押在了養老金改革上。

老齡化,正在成爲歐洲的“不能承受之重”。歐洲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歐盟27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超過總人口數的五分之一,歐洲國家迫切需要新的勞動力,但又對移民融入可能引發社會矛盾存在顧慮,因此,提高退休年齡成了應對老齡化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法國的不少鄰國已經在實施類似的改革。

西班牙和德國的法定退休年齡將分別將在2027年和2030年逐步推遲到67歲;意大利的法定退休年齡在2019年已經延至67歲。據《政客》雜誌歐洲版稱,過去十年裏,大多數歐盟國家的選民已經接受了延遲退休年齡。

然而在法國,退休制度改革仍是老大難問題。人人60歲退休,是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在1981年競選上臺時做出的著名的社會承諾,40多年後的今天,不少法國左翼仍然堅持這一觀點,儘管法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已從1981年的74歲上升到今天的83歲。

自20世紀90年代起,幾乎每一屆法國政府都致力於退休制度改革,每一次改革也都伴隨着來自民衆的強烈抵制。

1995年,經過持續數週的大罷工,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剋被迫放棄擬議的養老金改革計劃。他的繼任者薩科齊在2010年強勢推動改革,終於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0歲推遲至62歲,之後薩科齊在2012年連任失敗,成爲31年來首個沒能成功連任的法國總統。

如今,法蘭西式的改革拉鋸戰再次上演,加之經濟增長乏力,社會矛盾愈加嚴峻。根據法蘭西銀行的預測,2023年,法國的經濟增長將從上一年度的2.6%放緩至0.3%。與此同時,居民失業情況或進一步惡化,根據該預測,到今年底,失業率將升至7.7%,並在2024年突破8%。

法國內政部長達爾馬寧警告稱,在罷工遊行的隊伍中混入了激進分子,要警惕“黃馬甲”街頭運動捲土重來。

當地時間1月11日,法國2023冬季打折季正式開始。打折季由法國經濟和財政部批准,每年都會在冬季和夏季進行兩次,每次爲期四周。但今年冬季的打折季沒有往年那麼熱鬧,儘管不少商家打出給力折扣,但很多顧客也僅僅是“只逛不買”。

巴黎市民:今天是打折季第一天,我過來看一下,瞭解一下行情。我今年可能不會在打折季的第一階段購物,現在所有東西都在漲價,尤其是能源,我得注意預算,不然會很麻煩。

受到能源價格上漲、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法國民衆的購買力普遍不如以前。有網友戲稱,今冬能夠大賣的或許只有高領毛衣。“高領毛衣”,法國《十字架報》等多個媒體評選出的2022年年度熱詞。去年9月,面對能源危機,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部長勒梅爾表示,自己把西裝襯衫換成了高領毛衣。隨即法國政治圈吹起一股“高領風”。“高領毛衣”,折射出2022年能源危機帶給法國人的煩惱,而英國人則依然受困於2020年的“脫歐”後遺症。

1月31日,英國正式脫離歐盟三週年。儘管前首相約翰遜還在推特發文祝“脫歐日快樂”,但英國《衛報》注意到,現在英國民衆對另一個新造詞Bregret“後悔脫歐”的談論越來越多。

英國民衆:我覺得遭到背叛。

脫歐三年,英國沒有出現脫歐派政客們宣稱的“繁榮興盛、心滿意足”,相反,除了通脹數字在上升,多項經濟指標直線下降,去年9月,第五大經濟體地位被印度超越。1月3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最新預測,英國將是今年唯一陷入衰退的主要經濟體,經濟萎縮0.6%。

當地時間2月1日,英國爆發近12年來聲勢最大的罷工,教師、鐵路工人、火車司機、巴士司機等多個領域的從業者匯成50萬罷工大軍走上街頭。漲工資、改善工作條件,是最強烈的訴求。

英國民衆:(英國首相)裏希·蘇納克聽我說,我們需要漲工資!我們要什麼,漲薪10%!什麼時候要,現在!

罷工隊伍中,教師羣體人數最多,約達30萬人。英國《每日郵報》稱,約有23000所公立學校被迫關閉或部分關閉,超過700萬名學生無法上課。

英國學生 克伊:教師的待遇就好比我們的學習條件,當教師工作過度,工資過低,壓力過大,沒有休息時間,就會破壞我們的教學質量。

英國學生 庫普:我會(對政府)說,給老師更多的錢,這樣我就不必繼續遊行,然後我就可以上學了。

據英國《衛報》報道,英國公立學校教師收入微薄,隨着物價上漲,全英有十分之一的教師爲了維持生計,在從事第二或第三職業,例如兼職家教、出租車司機、酒吧服務員等。44%的英國教師有計劃在五年內辭職,22%計劃在兩年內辭職。英國廣播公司稱,2022年,英格蘭和威爾士大多數公立學校教師漲薪5%。但工會表示,這樣的漲薪無濟於事,因爲通脹率超過了10%。

英國全國教育聯盟聯合祕書長 布斯特:今天教師們在英格蘭和威爾士舉行罷工,因爲在過去的12年裏,他們的工資確實出現了災難性的長期下降,在那段時間裏,教師人數流失了13%,這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2月1日當天,還有來自124個政府部門約10萬名公務員參加罷工。在分析人士看來,導致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英國財政已經捉襟見肘,難以負擔更多的僱員工資以及公共服務開支。英國媒體inews稱,週三的大規模罷工幾乎讓英國陷入“迷你封城”狀態。去年以來,英國罷工狂潮此起彼伏,從郵政職工到律師,從護理工到零售業員工,涉及各行各業。

路透社認爲,這場“自撒切爾夫人時期以來最嚴重的輪番罷工”,其深層原因在於英國近年來的經濟增長乏力。1月28日,英國主要支線航空運營商弗萊比航空公司宣佈進入破產管理程序。

受歐債危機、脫歐、新冠疫情、能源危機等衝擊,英國經濟萎靡不振,近期通脹率超過10%,創下40年來新高,今年1月,食品價格暴漲近17%,以至於英國《新政治家》雜誌用“夢遊”來形容英國經濟。

炸魚薯條,英國最具代表性的大衆餐食。

倫敦市民:很多年前,當我還小的時候,炸魚薯條是窮人食品,現在兩份炸魚薯條就要23英鎊(約合人民幣190元)。

倫敦炸魚薯條店經營者 辛格:現在本來應該是繁忙的時候,但是人們不消費,不逛街,不只是炸魚薯條店,其他的店也是一樣,大家都在掙扎。

如今,罷工潮又令英國經濟雪上加霜。據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的估算數據,2023年1月前8個月內,罷工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爲17億英鎊,約佔英國預估GDP的0.1%。這也給蘇納克政府帶來難以預測的政治影響。

2月1日大罷工當天,正是蘇納克出任英國首相的第99天,民調顯示他的支持率已經開始下降,根據民調機構YouGov發佈的數據,只有26%的投票者認爲他作爲首相表現不錯,56%認爲表現不佳。一些民衆指出,蘇納克未能解決社會性難題,並且“脫離現實”。

多個民調顯示,如今蘇納克所在的保守黨的支持率已經落後工黨20個百分點以上,民調機構益普索分析認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超過一半的選民認爲蘇納克政府應對罷工潮的表現很糟糕,只有17%的人認爲他做得不錯。

新年伊始,財政大臣出身的首相蘇納克曾雄心勃勃做出重振經濟的承諾。

英國首相 蘇納克:我們會把通脹率減半,發展經濟,減少債務。

但本週的大罷工給了他一個糟糕的開局,法新社評論稱,在經歷了前任首相特拉斯“災難性”的任期後,除了穩定住英國恐慌的金融市場,蘇納克似乎沒什麼值得慶祝的成績。

當地時間1月31日,歐盟統計局公佈的初步數據顯示,經季節調整後,歐元區去年第四季度經濟環比增長0.1%,然而,作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卻動能漸弱,去年第四季度GDP環比萎縮了0.2%。

德國《商報》稱,一旦連續兩個季度出現GDP萎縮,就標誌着一個國家出現“技術性衰退”。由此來看,德國陷入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而在此背景下,1月25日,德國政府決定向烏克蘭提供“豹-2”主戰坦克。德國《每日鏡報》直言,這意味着軍工廠必須新造坦克來補足空額。經濟低迷還要增加軍備開支,這招致民衆反對。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大致可以分爲英美模式、德國模式、北歐模式和日韓模式等。其中,德國模式的核心支柱就是重視利用技術創新發展強大的製造業。

說到“德國製造”,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德系”汽車。德國是現代汽車的發源地,自1886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爲第一輛由汽油發動機帶動的三輪汽車申請專利後,德國的汽車工業已經走過了130多年的發展歷程,成爲德國的支柱產業,爲德國經濟直接創造了近百萬個就業崗位、貢獻約12%的稅收。

然而,作爲一個傳統汽車工業強國,德國在新能源轉型浪潮之初並沒有及時行動。隨着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德國的傳統車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2021年7月,梅賽德斯-奔馳宣佈,到2030年,上市的新車將全部是純電動汽車。

梅賽德斯-奔馳董事會成員 馬庫斯·謝弗:我們掌握制定新標準的主導權,我們創造未來,改變未來。

然而,由於起步較晚,德產電動汽車在市場上的表現比起燃油車遜色不少。另一方面,由於電動汽車沒有發動機,與燃油車相比零部件數量大幅減少,一些德國汽車製造商進行了裁員,導致部分民衆上街遊行反對傳統車企過快的新能源轉型。

德國民衆:我非常憤怒,大家也是如此。對不對,對!

德國民衆:公司爲了生產電動汽車的零部件,需要招募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我感到非常憤慨,公司沒有給我提供重新接受培訓的機會。

與此同時,德國《經濟週刊》注意到,目前有超過15箇中國汽車品牌的40多款車型正在“搶灘”歐洲市場。德國之聲的記者專門試駕了一款中國品牌的新能源汽車。

德國記者 伊曼紐爾:這款車很酷的地方在於,你一進入車內就會發現這個小傢伙在看着你,它的名字叫諾米,是一個語音識別系統,還會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去年12月,被德國媒體譽爲“汽車教父”的德國汽車經濟專家費迪南德·杜登霍夫發文表示,隨着(中國車企)競爭顯著增加,德國人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光澤。

德國馬牌輪胎中國區總經理 高睿珂:對我而言,中國速度是我要學習的地方,一切都很迅速。(中國新能源車企)重塑了汽車屬性,汽車更多地被視爲一種服務,重視客戶體驗,這是與傳統汽車製造商完全不同的嘗試。

今年1月,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德國寶馬集團董事長奧利弗·齊普策表示,其新一代新能源汽車的設計靈感部分來自中國。

隨着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軟件定義汽車”的概念成爲行業熱議的焦點,軟件開發成爲車企競爭的“新高地”。

2021年到2022年,德國大衆、奔馳、寶馬等車企都在中國成立研發中心,聚焦自動駕駛、軟件及硬件開發和大數據等。德國知名汽車經濟專家費迪南德·杜登霍夫認爲,這些車企來華設立數字化研發中心的背後,是中國企業在數字化、智能化領域積累的大量經驗。

德國汽車經濟專家 費迪南德·杜登霍夫:電動汽車及智能軟件的轉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德國需要與經驗豐富的企業合作。

杜登霍夫表示,德國汽車工業轉型的另一個難題是電池組,目前最需要的就是電池生產工廠。今年1月底,中國企業在德國圖林根州安施塔特投資的首座大規模電池工廠正式投產。工廠的初步設計產能爲每年3000萬塊汽車電池,預計將在2024年初達到最大產能,屆時最多可滿足35萬輛電動汽車的生產需求。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對這家工廠正式量產表示歡迎,並呼籲歐洲政界改善產業環境,吸引更多這樣的工廠落戶德國以及歐洲。

德國汽車經濟專家 費迪南德·杜登霍夫:我們十分高興看到一家中國企業正式在安施塔特啓動了電池生產,這是西歐地區首座大規模電池量產工廠,將會使德國的電動汽車轉型獲益良多。

以中國企業爲基礎的“德國製造”也將助推中歐合作的新模式。

德國圖林根州州長 博多·拉梅洛:所有在這裏生產出來並進入市場的產品都是德國製造,中方企業負責這裏的投資和技術。

德國汽車經濟專家 費迪南德·杜登霍夫:因此我們需要與中國交流,以前是德國向中國傳授汽車製造技術,如今恰恰相反。

1月底,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接受西班牙《國家報》採訪時表示,歐洲正面臨着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歐洲的經濟模式已被動搖。正因如此,擺脫舊有模式,實現轉型發展,顯得尤爲重要。而在充滿挑戰的冬天過後,持續承壓的歐洲經濟是否真的能衝破寒冰、迎來暖春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