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首周,雖然A股權重指數走勢平淡,但市場交投情緒明顯活躍,成交量較節前出現不小放量。本週市場行情將如何演繹呢?

澎湃新聞蒐集了10家券商的觀點,大部分券商認爲,經濟活動的修復仍在持續,將對市場形成支持,隨着內資開始接力外資,市場當下仍處於全面修復途中,對後續市場演繹不用過於謹慎,本輪春季行情尚未走完。

中信證券指出,2月份以來,內資開始接力外資,市場風格也從1月的價值轉向成長。同時,外部擾動影響外資流入節奏,但不改全年流入趨勢,當下市場仍處於全面修復途中。

中金公司表示,考慮經濟活動的修復仍在持續,高頻數據的改善仍有望對市場形成一定支持,市場估值雖有所修復但仍有空間,對後續市場演繹不用過於謹慎,今年市場機會仍大於風險。

“春節後市場交投情緒活躍,同時人民幣單邊升值告一段落,覆盤相似背景下A股歷史熊轉牛行情階段的第一輪上行週期,本輪春季行情尚未走完,仍有演繹的空間與時間。”中信建投證券進一步指出。

配置方面,成長股成爲多家機構看好的方向。海通證券便指出,本輪牛市第一波上漲未完,行情後半段可重視成長。

“整體來看,春節至兩會處於政策、業績、數據空窗期,是一個較爲有利的股票交易窗口。賺錢效應擴散,交易阻力相對較好的方向在中小市值。”國泰君安證券表示。

中信證券:A股依然處於全面修復途中

2月份以來,內資開始接力外資,市場風格已從1月的價值轉向成長。展望後市,國內機構調倉和加倉將進一步強化成長風格,可以看到,雖然權重指數近期表現平淡,但成長指數表現亮眼。

同時,外部擾動影響外資流入節奏,但不改全年流入趨勢,當下市場仍處於全面修復途中,成長窪地依然是近期主線。

首先,今年以來外資持續流入大盤價值,近期受外部擾動影響流入節奏,預計快速流入的慣性減弱後,將逐步迴歸常態,但全年繼續增配A股的趨勢不變。

其次,2月以來,內資已經開始接力外資,調倉和加倉方向集中在小盤成長,預計這個趨勢仍將繼續,成長風格將持續佔優。

最後,1月信貸有望開門紅,基本面夯實全面修復基礎;全面註冊制落地後市場流動性保持平穩。

配置上,建議投資者持續關注成長窪地,提高新興產業中半導體和信創的配置優先級。

中金公司:對後續市場演繹不用過於謹慎

展望後市,考慮經濟活動的修復仍在持續,主要城市的擁堵指數和地鐵出行人次在春節後快速反彈,工業煤耗量等高頻數據回升力度也強於往年,高頻數據的改善仍有望對市場形成一定支持。

接下來,市場估值雖有所修復但仍有空間,對後續市場演繹不用過於謹慎,2023年市場機會仍大於風險。

不過,考慮到A股自2022年11月以來底部反彈已經持續3個月時間,滬深300等寬基指數的最大反彈幅度已超過20%,因此提醒投資者注意兩方面現象:一是市場關注點正在從注重政策變化,邊際轉爲注重基本面的實質修復。二是估值仍有空間,但修復速率邊際變化,交易層面短線也有一定的獲利了結影響。

配置方面,建議投資者短期緊跟政策邊際變化的節奏,中期可偏成長,關注三條投資主線:一是食品飲料、家電、輕工家居等,二是科技軟硬件、高端製造等,三是醫藥、互聯網等。

中信建投證券:春季行情尚未走完

春節後,市場交投情緒活躍,成交額明顯放量。同時,人民幣單邊升值告一段落,外資流入逐步放緩,市場以補漲小票爲主。覆盤相似背景下A股歷史熊轉牛行情階段的第一輪上行週期,本輪春季行情尚未走完,仍有演繹的空間與時間。

從核心經濟指標演繹來看,當前的經濟數據仍支持交易復甦邏輯,本輪春季行情的結束,需重點關注數據兌現、政策支持兌現和海外風險。

配置方面,內資做多意願在逐漸增強,預示着後續行情有充足的增量資金。因此,建議投資者守住“超預期+強預期”方向,把握“科技+主題”,但需注意潛在風險。行業方面,可關注信創、芯片設計、遊戲、黃金、新能源車、綠電等。

國泰君安證券:春節至兩會是一個較爲有利的股票交易窗口

展望後市,前期市場全局性的上漲,對中國經濟恢復與宏觀風險下降的定價已經接近充分。接下來,邊際上市場對總量政策力度的擔憂、業績的等待期以及地緣政治的波折,將令市場預期重新出現分歧,指數行情降速,進入震盪上升階段,股票將從全局行情轉向結構行情,從大盤行情轉向中小市值。

不過,整體來看,春節至兩會處於政策、業績、數據空窗期,是一個較爲有利的股票交易窗口,賺錢效應擴散,交易阻力相對較好的方向在中小市值。

配置方面,建議投資者在開工旺季,關注傳統開工鏈的鋼鐵、建材、建築;保交樓、保交付推進的家居、家電;商務與復工彈性的次高端白酒等。

海通證券:內資有望跟上,公募或成重要增量

外資是推動本輪A股行情上漲的重要增量資金,而同期內資的情緒則相對偏謹慎,因此內外資金的走勢形成了分化。

2022年11月以來,外資情緒明顯修復,流入板塊結構從價值向成長偏移。但對比歷史,外資流入仍有空間。綜合來看,預計類似2019年,2023年陸股通淨流入A股規模有望達3000億元以上。

借鑑上一輪牛市起點的資金節奏,外資於2018年11月先進場,而內資後續會接力,公募、槓桿資金從2019年2-3月起加速入市。2022年10月以來是新一輪牛市初期,類似2019年,近期外資已發力,後續內資望跟上,公募或成爲重要增量。

對比歷史,本輪牛市第一波上漲未完,行情後半段重視成長。成長中,建議重視數字經濟。此外,建議關注新能源和券商,全年維度關注消費復甦。展望2023年,借鑑2021年疫後復甦經驗,器械、醫療服務、中藥有望增長較快。

廣發證券:當前仍處於強預期疊加估值顯著分化階段

當下,經濟復甦統一預期尚未形成,決斷期在4月。春節消費回暖符合市場預期,但春節消費對中長期經濟復甦指向性有限。近期交易因子的紊亂顯示市場在強預期之後,對經濟復甦前景分歧明顯。當前,仍處於強預期疊加估值顯著分化階段。

展望後市,建議關注疫後修復鏈中估值合意的醫療器械、創新藥、中藥、疫苗、廣告營銷、一般零售,地產鏈處於估值低位的裝修建材、地產、傢俱,以及仍在估值底部的保險、證券。此外,可關注部分成長景氣預期在2023年改善的通用自動化、計算機、半導體設計。

2023年新一輪國企改革即將開啓,建議把握中國特色估值體系下的國央企估值重塑機遇三條主線:一是央企上市平臺盤活,關注上市平臺“一利五率”經營評價指標;二是國央企技術突破,如關注央企主營與“卡脖子”技術交叉;三是國央企產業轉型,如數字化、低碳等。

興業證券:做多窗口仍在

從國內、海外、資金面三個維度看,做多窗口仍在,春季行情並未臨近尾聲。首先,中國經濟復甦的主邏輯並未遭到動搖,中國經濟活力已在釋放。其次,美聯儲繼續釋放鴿派信號,海外市場的風險偏好仍在修復。最後,國內機構資金已在、並將繼續逐步回來。

近期,市場出現了三個重要邊際變化,將進一步驅動市場從貝塔向阿爾法的主線切換:一是外資主導力量從交易盤轉向配置盤;二是業績預告陸續發佈,市場預期逐步進入到落地階段;三是隨着市場底部修復,指數股權風險溢價已從歷史高位回落。

展望後市,建議沿高彈性與高增速兩條線索佈局成長。一方面,重點關注當前景氣仍處於低位、但今年有望困境反轉,且估值、持倉均處於中低位的高彈性方向:信創、創新藥、半導體、消費電子、傳媒、5G;另一方面,對於當前景氣已處於高位、且已體現在高倉位中的成長板塊,重點掘金增速能夠持續向上、估值合理的細分行業,把握高增長細分方向、以及個股α機會,如風電、光伏等。

光大證券:春季行情或仍將持續

整體來看,2022年年報業績預告的披露率和預喜率均處於2010年以來相對較低的水平。從歷史來看,全部A股年度業績預告的預喜率與全部A股當年的盈利增速走勢在大多數年份保持一致。因此,2022年年報業績增速或將承壓。此外,業績預告披露之後,市場盈利預期出現下調。

當前,景氣回升預期或仍是市場短期的重要支撐,並且在我國經濟復甦預期下,外資持續淨流入對當前市場也形成了一定的支撐。景氣回升預期或仍將持續,經濟數據同比的修復將是下一階段支撐市場的核心動力,春季行情或仍將持續。

展望後市,建議關注景氣預期或將回升的行業,包括食品飲料、地產鏈以及數字經濟領域相關的計算機、半導體板塊。中長期來看,建議配置消費醫藥。當前消費與科技製造景氣差距已經有所收斂,消費板塊開始具有小幅的業績優勢。隨着疫情影響逐步減弱,國內消費或將持續復甦,消費板塊業績有望顯著提升。

財通證券:軟、硬成長有望佔優

相關政策調整、地產全面刺激、美聯儲政策轉向,是此前看多市場的三大原因。當前,消費復甦已經兌現,地產銷售真空期,美聯儲結束加息的預期波折,上證50進入行情第二階段,趨於徘徊震盪,再進攻需等待利率上破3.1%的信號。

隨着業績預告和整體市場情緒回升,類似2019年2月,成長板塊將接棒上證50,上演“二月紅”行情。

展望後市,結構上,建議投資者兼顧軟、硬成長:軟成長看計算機,包括受益於資本市場改革的金融IT、自主可控的信創、數據平臺運營商等;硬成長看高端製造,包括寬信用和順週期復甦下的檢測、機牀、工業機器人和核心零部件(刀具、減速機等),高景氣和技術變革的光伏設備(HJT、鈣鈦礦設備)等。

具體到上證50中,建議關注受益全面註冊制的券商、受益基建投資和地產竣工回暖的水泥和玻璃。

華西證券:躁動行情將在波折中徐徐展開

展望後市,考慮到新年以來A股漲速較快,市場存在震盪整固的需求,躁動行情將在波折中徐徐展開,中期仍看好A股市場指數緩慢上移。

美國超預期的非農數據,使得市場對後續加息預期出現反覆,因此短期美股的波動加大,或使外資風險偏好產生一定擾動。

資金面來看,短期外資快速回補前期倉位後,配置節奏可能會有所放緩,但外資中長期流入的趨勢沒有改變,2023全年外資淨流入A股規模有望超3000億元。內資方面,公募資金有望隨着投資者情緒的進一步修復而逐漸入市,成爲接力外資的重要增量資金。

配置上,建議投資者關注兩方面:一是產業政策支持的數字經濟、信創、新能源部分領域等,二是疫後復甦相關的醫藥、食品飲料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