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宁晚报

本报《一起寻找家乡的“乡愁树”》报道引发热议,如何守护好“活文物”备受关注

城市建设为古树“让道” 生态优先涂亮“绿底色”

南宁有“绿城”之称,古树名木众多 本报记者 黄维业摄

本报讯(记者凌剑伊)古树是绿色“活文物”,是一个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1月31日,本报推出的《一起寻找家乡的“乡愁树”》报道引起了不少市民热议。其中,如何守护好“活文物”成为大家最关注的焦点。

南宁园博园坚持生态造园,200年古树原地保护重现生机;修路遇古树,原址保护留住乡愁……“南宁市的古树名木极为珍贵,要保护好,留住乡愁,要让古树‘活’起来。”南宁市林业局副局长黄棉介绍,近年来,南宁市市级重大项目长堽路(快环—新外高环)项目、南宁市新江经吴圩至崇左扶绥一级公路(南宁段)项目涉及古树名木,均采取避让或原地保护措施,真正做到城市建设为古树“让道”。

以南宁市良庆区为例,资料显示,良庆区就地保护或避让的古树名木主要有:在建项目弘良路1株、夏林路2株、大塘新希望臻园16株、阳光城大唐檀境22株。已经建成的有庆林路延庆路口1株、良玉大道2株、盛邦滨江府5株。

据介绍,近年来,南宁市坚定不移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不断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开展全市古树名木普查,坚持保护与养护有机结合,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厚植生态文明底色,为绿满八桂增加绿量。

2016年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及查缺补漏结果显示,南宁市现有登记建档古树名木1.3万多株。古树树龄在1000年以上实施特级保护的23株;树龄在500年以上不满1000年实施一级保护的217株(含名木36株);树龄在300年以上不满500年实施二级保护的634株;树龄在100年以上不满300年实施三级保护的9800多株;准古树(参照三级实行保护)2400多株,古树群42个。现有古树名木分属于54科125属185种,数量较多的树种为龙眼、榕树、樟树、荔枝,约占全市古树名木的73.8%。

记者了解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给古树的健康生长带来了一定影响。南宁市严格古树名木移植审批,加强古树名木执法力度,通过加大执法和惩处力度,严厉打击盗砍盗伐、非法采挖、运输、移植、损害等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从重从严查处。

对城市建设项目范围涉及古树名木的,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相关规定严格进行审批;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无法避让的,就移植的必要性和移植方案的可行性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或听证会,并到现场调查核实,公示移植原因,接受公众监督;对没有达到移植条件的,采取最大限度地避让和原地保护措施,并确定保护范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