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基金行業一直有着“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的說法,這一發行魔咒在近兩年再度上演。

猶記得2021年一季度,市場延續了2020年的上漲態勢繼續高歌猛進,其中上證指數一度站上3700點,投資者紛紛“借基入市”,“日光基”、爆款基金頻現市場。這也成爲基金“好發不好做”的代表時間點。截至目前,成立在2021年一季度高點的基金中有六成收益爲負,部分產品的基金淨值接近腰斬,19只百億級爆款基金中有15只的基金淨值低於1元。

如今,兩年時間飛逝而過,基金髮行市場從“好發不好做”來到了“好做不好發”的一端。據數據統計,2023年1月新成立基金59只,募集規模407.3億元,爲近三年第二低的月份,即使2023年以來股市反彈迅猛,基金髮行市場似乎仍處於“倒春寒”之中。

好發不好做,15只百億爆款基金收益告負

2021年2月18日,牛年首個交易日,A股主流指數集體高開,其中上證指數站上3731.69的階段高點,把市場熱度推上高潮。

市場的持續走高帶動了新基金髮行,據Wind數據統計,2021年一季度共成立了419只基金,合計發行規模1.07萬億元,佔到了全年的36%,成爲近兩年基金髮行規模最高的季度。

隨着資金持續湧入基金髮行市場,基金公司也開始順勢營銷,爆款基金頻現市場。2021年一季度,全市場共誕生了19只百億級基金,其中5只更是達到了150億元上下,分別爲史博管理的南方興潤價值、王明旭管理的廣發均衡優選、馮波管理的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吳渭管理的博時匯興回報。其中,馮波掌舵的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混合更是一日“吸金”近2400億元,創下公募基金歷史上的天量認購紀錄。

彼時的基金髮行市場如日中天,但也恰恰是“好發不好做”的代表時間點。隨後,股市陷入長達兩年的震盪,這些成立在市場高點的基金也命運多舛。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23年2月3日,上述419只成立在高點的基金中有265只收益爲負,佔比約六成,爆款基金的管理規模更是增加了管理難度;19只百億級爆款基金中有15只的基金淨值低於1元,佔比近八成,基金規模也隨之大幅縮水。

例如,僅2021年1月8日,市場上就成立了三隻百億級爆款基金。其中,首募規模最大的一隻在一季度迅速將倉位提升至90%以上,隨後遭遇市場回調,兩年多來虧損了約17%;另外一隻由於重倉白酒、新能源等回調幅度較大的賽道股,兩年多來虧損了約37%,基金規模從100億掉落至50億元左右。

再比如,另外一隻首募規模80億左右的基金,自2021年1月成立以來收益率約-48%,基金淨值接近腰斬,在同期成立的基金中排名末位,基金規模也掉落至20億元左右,迫於業績和規模壓力,該基金已經在去年三季度更換了基金經理。

某第三方基金評價人士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震盪市或者下跌市,對基金經理投資能力的考驗更大。“在市場連續上漲的環境中,很難區分淨值增長究竟是來源於市場的貝塔,還是基金經理的阿爾法,只有潮水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但他也表示“應該客觀看待爆款基金業績”,高點成立的基金賺錢難度更大,也要看到相對滬深300指數、相對業績比較基準,不少爆款基金仍有超額收益,甚至逆市取得正收益,這都體現了公募主動管理和獲取阿爾法的能力。據Wind數據統計,上述19只發行在2021年市場高點的百億級基金中,截至目前4只取得了正收益,7只跑贏了業績比較基準。

多隻小規模基金逆市突圍

在爆款基金紛紛折戟的同時,卻有同樣發行在市場高點的小規模基金逆市突圍,在這兩年做出了相當優異的業績。

例如,成立於2021年1月20日的創金合信數字經濟是一隻發起式基金,首募規模僅有0.26億元,基金管理人自掏腰包1000萬元才得以成立。但近兩年來,該基金卻上演了一出經典的逆襲,截至2023年2月3日,該基金成立以來收益率高達62.79%,跑贏業績比較基準85.99%,基金規模在2022年末已經增至47.66億元。

具體來看,該基金主要收益來源於2021年,基金經理在週期和成長上不斷調整尋找機會,挖掘到了斯萊克四川美豐、建民集團等多隻小盤牛股,僅2021年就獲得了68.10%的收益率,基金規模也水漲船高,自從2022年起持續增加。

再比如,丘棟榮管理的中庚價值品質成立於2021年1月19日,首募規模27.95億元,這在百億爆款基金俯拾皆是的2021年並不出衆。但在兩年多後的今天,截至2023年2月3日,該基金成立以來累計收益率高達60.40%,基金規模在2022年末已經增至67.05億元。

與此同時,近兩年來,丘棟榮也已經成爲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基金經理,截至2022年末的管理規模爲314.34億元。

此外,韓創管理的大成產業趨勢、池陳森管理的安信醫藥健康、王斌管理的華安聚嘉精選、周海棟管理的華商甄選回報等等,都是發行在2021年一季度高點,但是仍然逆市取得不錯收益的基金產品,成立以來的累計收益率均超過了30%。

好做不好發,爆款基金後遺症持續反噬

如今,基金髮行市場已經從“好發不好做”回到了“好做不好發”的一端。

在2022年市場調整的背景下,公募基金全年新成立產品1446只,募集規模1.49萬億元,創下近三年新低;即使2023年以來股市反彈迅猛,基金髮行市場也仍處於“倒春寒”之中,其中2023年1月新成立基金59只,募集規模407.3億元,爲近三年第二低的月份。

對於爲何市場回暖,基金髮行卻仍較爲冷清,上述基金評價人士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直言,“這或許也是2021年高位發行了大量爆款基金的後遺症。”

“前兩年的結構性牛市造就了‘炒股不如買基金’的神話,在基金公司、渠道、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下,大量投資者抱着高收益預期‘借基入市’,瘋搶爆款基金,卻連續兩年都未能回本,這對公募基金行業信譽的傷害是很大的,投資者‘借基入市’的信心大幅受挫。”上述人士表示。

上海某大型基金公司策略分析師則解釋認爲,按照行爲金融學的規律,在經過一段長時間市場下跌後,即使市場反彈,投資者往往會在回本後選擇止盈,落袋爲安,然後持觀望態度,等待市場第二波上漲再擇機入場。目前市場正處於第一個反彈階段,投資者觀望態度仍然較爲濃厚,這也是今年未能出現基金髮行開門紅的原因。

但他也指出,如果市場能持續反彈,基金髮行市場應該能重新回暖。在此之前,基金行業或許應該提前思考,當新一輪行情到來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爆款基金,如何破解基金“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的惡性循環?“我們看到基金行業正在從過去倚重新發逐步轉向持營,特別是在市場不確定性較強、觀望情緒濃厚的時候,更需要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和投資者陪伴服務,幫助大家克服追漲殺跌的人性弱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