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海南日報

露天電影

光影流轉憶變遷

2022年12月19日晚,第四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精心挑選風格各異的高質量影片在海口雲洞圖書館館外休閒草坪放映。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實習生 楊哲 攝

一位放映員在調試電影放映機。 資料圖

上世紀80年代初的國產南京長江16-4A電影放映機。 鍾起的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楠

編者按

近年來,春節看電影成爲又一個新“年俗”。在城市,各大影院人潮湧動;在農村,公益電影也讓老百姓的春節變得“有聲有色”。一羣人聚在一起看電影,總會勾起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對流金歲月的美好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露天電影迎來最受歡迎的時期。夜幕降臨時,小夥伴們相約到村口看電影,成爲很多人珍藏的童年記憶……

童年含着豆麥蘊藻之香的社戲,讓魯迅魂牽夢繞幾十年。而在海島,炎炎夏日,璀璨夜空,一張白幕布,一臺放映機,一束光和自發彙集的一羣人,坐着板凳,搖蒲扇看露天電影的場景,也成爲許多人兒時最美好的記憶。

回顧過去,一場電影,爲何能對當時的人們有着如此的吸引力?而現在,逐漸淡出人們視線的露天電影,對於大衆來說又意味着什麼?

念念不忘的觀影者

當年的露天電影,到底有多受歡迎?

“幕布一掛,機器一架,村裏的男女老少蜂擁而至,沒多久就將空地圍個水泄不通。”海南省影視家協會副主席兼祕書長林青還記得幼時在瓊海看露天電影的場景。

而在每天放學後,跑去供銷社或“鋪仔”(小賣部)門口,看看牆壁上有沒有貼出電影廣告,或掛上有預告新片內容與放映日期的紅布條,成爲不少小朋友的樂趣之一。

林青說,上世紀70年代,看露天電影,也講究儀式感。看電影前,不少孩子都會跑去萬泉河洗個澡,換上自己喜歡的衣服,到家後扒上幾口飯就衝出門,提上草蓆、小凳子,呼朋引伴,早早就去電影場上爲自己和父母家人佔好位置。

凳子、席子、附近撿來的磚頭、樹枝等,或擺放上、或畫線,高矮長短不齊,團團環繞在放映機前後左右,很快,場地在孩子們的迅速行動中就楚河漢界涇渭分明瞭。

有的時候,來得晚了,正面看的人太多了,就跑到背面去看。人物和字幕是反的,看起來會有點費勁,但因爲新鮮,就顧不上那麼多。

利用電影開場前的空隙,孩子們喜滋滋地攥着幾毛零花錢,流連在小商販的攤位上,挑選誘人的零食,你分我一塊糖,我給你幾顆豆,恨不得把攤上的零食喫個遍,直到錢包空空,電影開場的聲音響起,才戀戀不捨地坐回座位。

在農村,人們能看到的影片有限,但無論看過幾遍,興致都只高不減。到了激動人心的時刻,歡呼聲一定準時響起。

“電影放映後,大家會津津樂道上好幾天。除了對影片內容的討論,還會對影片中的動作進行模仿。”林青笑着說,記得看了《少林寺》等武打片,村裏的男孩子紛紛開始效仿角色動作,聚在一起三五成羣“纏鬥”一番,自詡練少林功夫;《甜蜜的事業》《街上流行紅裙子》播放時,銀幕上的“紅紗巾”“紅裙子”成爲不少女孩子心目中的最高嚮往;看了《冰山上的來客》等反特片,大家對村裏的“生面孔”格外警惕,看誰都像特務……

走村串戶的放映者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想放一場電影不容易。農村地區放電影,放映設備全靠放映員人挑肩扛,翻山越嶺,露天放映。”樂東黎族自治縣影劇院經理吳碧浪曾任該地電影隊放映員,走村入戶爲村民放映電影。

吳碧浪回憶,到達放映地後,工作人員要在合適的位置支起銀幕,放置放映機。放映時機器上的輸片盤及收片盤在卷軸組件的帶動下,膠片由輸片盤勻速地向收片盤輸卷,銀幕上便出現連續的畫面。

一個片放完,輸片盤空了,收片盤收滿了順序倒置的膠片,再放映前必須把收片盤上收卷的膠片順序調整過來,稱爲倒片。

更換膠片時,就是放映員“武林絕學”展現的高光時刻。換片工作燈打開的瞬間,收片盤從放映機的後臂摘下後,變戲法似的,輸片盤已穩穩固定在放映機的前臂上,放映員用膠片把兩個膠片盤連在一起,兩手穿針引線地把一些膠片插入放映的齒輪之間,放映機的馬達打開,清脆的馬達聲響起,換片工作燈熄滅,一道光束再次射向銀幕,畫面與聲音恢復,電影放映又繼續。

和農村地區的進村入戶不同,在城市裏,工人文化宮和文化廣場等成了露天電影的首選放映地。

當年海口市最新、最美的羣衆活動場所的海口工人文化宮,作爲電影放映地,最受羣衆歡迎。1957年,在設施簡陋的情況下,文化宮放映電影280場,觀衆約16.5萬人次。

“爲了滿足人們看戲的文娛需求,海口市工人文化宮還專門設了個露天劇場。”瓊劇作曲家吳梅說,當更多外來人口湧入海口,工人文化宮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頗具規模的海口工人影劇院建成,以放電影和外來劇種的演出爲主。

“露天廣場上坐滿了人,影片裏說的是我們熟悉的海南話。很多聽不懂普通話的老年人,也能通過配音看得津津有味。”“50後”海口市民劉亞成還記得40多年前在海口工人文化宮露天電影院看“海南話版”電影時的情景,雖已記不清當時銀幕上播放的是哪部影片,但是當年觀影時的熱鬧場景、喜悅之情仍深深刻在他的腦海裏。

點亮孩子們的夢想

在數字音像製品、影院、網絡視頻等興起的今天,露天電影雖勢見衰微,卻並未消失。相反,露天放映與沙灘海邊、汽車電影院等形式相結合,成爲時尚而懷舊的休閒方式。

“爸爸媽媽帶我來的,第一次這樣看電影,很有意思。”去年國慶節期間,海口市龍華區在騎樓老街開展主題公益電影放映活動, 8歲的何思鍇在現場很興奮,十分積極地參與各項環節,高聲參與合唱,學着大人的模樣表達心中的愛國之情。

在鹿城三亞,第四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開設免費戶外沙灘展映活動,將海島特色與電影文化深度融合,把影廳搬到了戶外沙灘上,市民遊客得以在陣陣海浪聲中享受光影世界。

“如今,我們下鄉放露天電影也跟過去大不相同了。”白沙黎族自治縣電影公司經理吳祥林深有感觸,數字化技術替代了膠片,一臺放映機加上一塊幕布,就能把另一個世界展現在村民面前。

吳祥林說,如今他們仍有專門的電影工作人員下鄉爲村民播放電影,隨着縣裏的文化廣場建成,在縣城放映露天電影也有了固定場所,每年的電影放映量達上千場。

“我能感受到,村裏人還是很喜歡看電影的。”吳祥林介紹,每次他們下村放電影時,村民都早早等候着,熱情地幫他們接電源,做放映的前期準備,臨走時總要問問他們何時再來。

在吳祥林看來,露天電影至今仍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它爲人們的心靈帶來一種樸素的慰藉,也點燃了大山裏孩子的夢想。

“可以說,我們當中許多影視行業從業者夢想萌生的地方,都是從看露天電影開始的。”林青說,時至今日,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看到電影,放映和觀看露天電影時的儀式感也正逐步消解,但它所承載着的記憶,卻從未衰退,永遠地存活於一代人的內心之中。“如今,仍有不少文藝工作者懷揣與兒時相同的熾熱,投身海南影視行業,講述海南故事、傳播海南文化,做星星之火,點亮孩子們的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