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31省份曬稅費減負賬單:東6省超2萬億,15省超千億

去年各地稅費減負力度空前,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各地減負規模與經濟規模、總部經濟、產業結構,以及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活躍度等有關。

爲了給企業等市場主體減負,2022年各地稅費支持力度空前,規模均創當地近年新高。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各地財政、稅務部門數據統計發現,目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份都已經公開了去年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數據(下稱“退減緩稅費”)。由於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不一,以及稅費政策針對對象不同,因此各地退減緩稅費規模存在較大差異。

各地去年退減緩稅費總規模大概在4.2萬億元,創歷史新高。而具體從各省份去年退減緩稅費規模來看,可以劃分四大梯隊。

第一梯隊爲廣東(4656億元)、江蘇(超4500億元)和浙江(超4000億元),減負規模均超4000億元。

第二梯隊爲山東、上海和北京,減負規模超2000億元。

第三梯隊爲四川、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福建、湖南、陝西、雲南九地減負規模超千億。

剩餘的省份則爲第四梯隊,減負規模低於千億,其中財政收入體量最小的西藏,減負規模不足百億。

從中不難發現,各省份稅費減負規模差距很大,而這也跟各地經濟發展程度不一,財政收入規模差異較大相同。總的來看,財政收入規模越大的省份,一般來說退減緩稅費規模也相對越大。

其中,減負規模前兩梯隊的東部六省份,去年全年退減緩稅費規模超過2萬億元,佔全國減負規模比重近半。而且各大省份退減緩稅費金額中,增值稅留抵退稅規模佔比過半。比如廣東、江蘇、浙江增值稅留抵退稅規模均超過2000億元。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教授李旭紅告訴第一財經,東部發達地區去年減負規模較大,其中增值稅留抵退稅佔比大。而增值稅留抵退稅與產業結構密切相關,比如資本密集型,設備佔比大的產業產生的退稅金額也相對較大,大型製造業佔比大的省份退稅款會更多。

“總體而言,減負規模必然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省份,經濟活躍度會越高,經濟行爲產生了留抵退稅,或者是稅收優惠涉及事項,減負規模相應會越大。”李旭紅說。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田志偉告訴第一財經,中國經濟高度集中在東部省份,比如上述東部6省市生產總值(GDP)佔全國GDP比重超4成,因此減負佔比過半具有合理性。當然也應該注意到GDP覈算在不同省市之間的劃分,與稅收收入在不同省市之間的劃分規則是不一樣的,如總部經濟、異地經營等都會使得稅收收入與GDP在區域間的劃分中存在差異。

當然,如果詳細對比財政收入規模與減負規模你會發現,也會出現一些省份間,財政收入規模略低但減負規模略高,而這又與減負政策設計有關。

田志偉表示,雖然各地區減稅降費緩繳以及退稅的金額雖然主要取決於各地的財政收入規模額,但同時也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中就跟去年針對性的退減緩稅費政策設計有關。

“從行業上來看,去年退減緩稅費更加集中在製造業,製造業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近1.5萬億元,佔比35%左右,是受益最明顯的行業,因此製造業佔比大的省市,其受益會更加明顯。再比如,分企業規模看,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受益主體,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1.7萬億元,佔總規模的比重約四成,因此,小微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發達的省市也同樣受益更大。”田志偉說。

雖然減負規模不一,但對於各省份來說,減負規模均創當地近年來新高。

比如,青海省2022年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和2023年預算草案報告(下稱“預算報告”)提出,全省新增退稅減稅降費及緩繳稅費211億元左右,其中留抵退稅166億元,支持力度爲歷年之最,最大限度爲企業提供真金白銀的支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力度空前稅費支持政策,短期內對各地財政收入帶來明顯衝擊,不少省份稅收收入出現下滑,而這跟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造成第一大稅種增值稅減收直接相關。與此同時減輕了企業負擔,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長期來看有利於財政可持續。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地方退減緩稅費總金額數據,是地區總體減負數據,由地方財政和中央財政共同承擔。由於減負力度很大,中央財政爲了支持地方落實退減緩稅費政策和保民生,通過安排1.2萬億元特殊轉移支付來支持地方財政,緩解地方財政收支矛盾。

比如,浙江省預算報告稱,去年爭取中央留抵退稅和其他減稅降費等轉移支付資金750.61億元,支持市縣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政策。

各省份絕對減負規模大小,只是衡量各地減負強度的一個指標。由於目前各省財政總收入或稅收總收入(含中央財政部分)尚未完全公開,通過將各地退減緩稅費佔各地區GDP比重,也可以視爲地方減負強度一個指標。

田志偉通過計算發現,31省份退減緩稅費佔各地GDP比值中,青海、上海、浙江位居前三,均超5%。北京、寧夏、天津、西藏、新疆、海南超過超過4%。江蘇、廣東等地則超過3%。

“一個省市受減稅降費的影響程度,取決該省市的經濟規模、總部經濟情況、產業結構,以及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活躍度等因素。總部經濟貢獻大、製造業佔比高、餐飲住宿等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佔比高、小微企業與個體工商戶活躍的省市,其減負額與GDP之比相對會更大一些。”田志偉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