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林姿辰    每經編輯 程鵬 董興生    

近日,國家醫保局公佈了一份對“建議將不孕不育治療納入免費醫療”的提案答覆函(以下簡稱“提案答覆函”),稱將逐步把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並鼓勵中醫醫院開設優生優育門診,提供不孕不育診療服務。

儘管這不是醫保局首次表態,但該回復公佈的時間,是在“2022年人口負增長”“部分地區生育登記取消結婚限制”等消息之後,敏銳的投資者似乎已經嗅到了行業機會——2月3日,上述提案答覆函公佈當天,基因測序龍頭貝瑞基因(SZ000710,股價13.18元,市值46.7億元)上漲近5%,國內民營輔助生殖龍頭錦欣生殖(HK01951,股價7.33港元,市值197.3億港元)上漲0.92%。不過,僅僅隔了一個週末,2月6日,貝瑞基因股價下跌1.13%,而錦欣生殖股價則大跌4.93%。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Wind輔助生殖板塊指數跌幅爲29.31%,10家已經發布年度業績預告的板塊公司中有一半業績預虧。不僅如此,這些板塊公司的股價,似乎總是在坐過山車。

輔助生殖技術項目將逐步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圖爲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胚胎培養室研究人員正在工作 cnsphoto/IC photo

輔助生殖利好頻出

2022年,是輔助生殖利好政策頻出的一年。其中,國家衛健委、民政部等17個部門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指導地方綜合考慮醫保(含生育保險)基金可承受能力、相關技術規範性等因素,逐步將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按程序納入基金支付範圍。

2023年2月3日,國家醫保局公佈的提案答覆函再次提到該內容,相關消息又在全網刷屏。

事實上,在2023年春節假期後開工第一週,“2022年國內人口自然增長率爲-0.60‰”“四川生育登記取消結婚限制、取消數量限制”等熱搜消息都指向了國內人口問題。

在二級市場,2023年元旦至2月3日,Wind輔助生殖指數上漲10.03%,但輔助生殖賽道的投資並非“一路長虹”,反而時常有希望落空。如2022年2月,北京市醫保局出臺政策將16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甲類報銷範圍,4月時又稱“根據醫療保障待遇清單相關規定,按照國家醫保局要求,北京市輔助生殖技術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工作暫緩執行”,隨後Wind輔助生殖指數經歷了長達數月的下跌。直至2022年11月,杭州市和荊門市出臺輔助生殖有關項目的專項補貼或項目報銷政策,該指數纔有所回升,但全年跌幅仍達29.31%。

另外,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國內輔助生殖賽道公司的業績表現並不理想。

Wind數據顯示,目前已有10家輔助生殖板塊上市公司發佈2022年度業績預告,其中一半的公司全年業績虧損。具體來看,NIPT(無創產前檢測)領域頭部企業貝瑞基因預計歸母淨利潤虧損2億元~2.8億元,虧損同比擴大80.48% ~152.67%;康芝藥業(SZ300086,股價6.66元,市值30億元)預計歸母淨利潤虧損1.72億元~2.45億元,同比由盈轉虧;悅心健康(SZ002162,股價5.29元,市值49億元)預計歸母淨利潤虧損2億元至2.8億元,同比由盈轉虧。

值得一提的是,康芝藥業和悅心健康都是半道轉入輔助生殖賽道,前者的的主營業務是兒童藥,後者的主營業務是瓷磚銷售,儘管輔助生殖政策發佈時,兩家公司的股價曾扶搖直上,但輔助生殖業務貢獻的業績不大。康芝藥業還在2022年出售了兩家IVF(試管嬰兒技術)持牌醫院。

龍頭公司股價低迷

國信證券1月研報顯示,根據沙利文數據,2018年,中國327家IVF持牌醫療機構進行了68.4萬個取卵週期,平均每家2000個取卵週期。但實際上,只有32家機構的IVF取卵週期超過5000個。每年取卵週期超過1000個的機構佔比不足20%。

這體現了輔助生殖行業競爭格局的高集中度——由於國內IVF牌照比較稀缺且價格高昂,持證醫院的技術、聲譽、業務正向循環需要多年積累,目前國內知名的輔助生殖醫院較少,除了中信湘雅、北大三院等頂尖公立輔助生殖醫療機構,市場品牌效應最明顯的是於2019年上市的“輔助生殖第一股”錦欣生殖。

而錦欣生殖也是康芝藥業出售的兩家IVF持牌醫院的新主人。目前,公司境內業務已經拓展至深圳、武漢、香港等地,主要提供以IVF爲代表的生殖科服務。境外業務,則已拓展至美國。

2022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收入約11.38億元,同比增加32.5%;純利約爲1.88億元,同比增加15.4%。其中,ARS(輔助生殖)的收入貢獻爲44.2%;美國業務的收入貢獻爲20.9%。

儘管太平洋證券研報顯示,隨着患者年齡結構變化、患者支付能力提升,預計到2030年國內IVF滲透率有望提升至27%(2016年該指標爲10.2%,遠低於日本同期56.1%的水平),但身處黃金賽道的錦欣生殖股價一直不盡如人意。

1月29日,《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輔助生殖,求子羣體“最後一道希望”業內人士:首次納入醫保堪稱“破冰”,把蛋糕做大更重要》曾提到,高價一直是我國輔助生殖滲透率在低位徘徊的重要因素。

這也是市場屢次對“輔助生殖服務納入醫保”給出積極回應的原因,即通過醫保支付提高患者對價格的承受能力,進而打開滲透率“天花板”。不過,定位於“保基本”的醫保,目前對於輔助生殖支付的支持力度有限。當真正的支付大頭仍要落到患者頭上時,輔助生殖賽道只能是“看起來很美”。

而提案答覆函中提到的生育支持藥物,是一條更容易兌現的賽道。目前,用於試管嬰兒的藥費在總費用中佔了大頭,雖然溴隱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藥品已被納入醫保支付範圍,但都是進口藥。未來,國產生育支持藥物的市場空間值得期待。

封面圖片來源:IC photo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