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黑龍江大興安嶺,受超強極地冷空氣影響,“神州北極”漠河市最低氣溫達到-53℃,刷新中國有氣象記錄以來最低氣溫。

昨天,中國氣象局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介紹了2023年全國氣候預測情況。預計,2023年全國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呈現多發強發態勢,建議我國不同區域做好相應防範措施。

氣候變暖正加速演進

氣候系統更加不穩定

據賈小龍介紹,當前氣候變暖正在加速演進,氣候系統更加不穩定,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高、影響範圍廣、致災性強。基於此,建議今年我國南方地區重點防範夏季持續性高溫天氣,確保迎峯度夏能源供應;沿海地區加強颱風防禦工作;北方地區重點防範暴雨洪澇及其造成的城市內澇等次生災害;西部地區發生地質災害風險高。

最新的氣候模式模擬結果表明,未來中國不同地區年平均氣溫都表現爲增加趨勢,增幅總體上從東南向西北逐漸變大,北方地區增溫幅度大於南方地區,青藏高原地區、新疆北部及東北部分地區增溫較爲明顯。中國區域未來降水的變化在大部分地區表現爲增加,區域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

未來我國極端高溫事件

將會更加頻繁更加嚴重

未來,預計中國極端高溫事件將會更加頻繁、更加嚴重。在不同排放情景下,未來我國極端高溫事件均呈增多趨勢,且排放情景越高,增速越快,強度越強,風險越大。如我國中東部地區,到2035年前後,類似於2013年夏季的極端高溫事件可能會變爲兩年一遇的事件;到21世紀末,發生極端高溫事件的風險則將是目前的幾十倍。

未來,中國極端降水增加的幅度大於平均降水,且變率增強,降水更趨於極端化。未來連續5天最大降水量在全國範圍內呈一致增加的趨勢,顯著增加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我國的西北東部及黃淮流域,增加幅度均超過10%;另一方面,最大連續幹日在30°N以南增加,30°N以北則減少,最大減少在西北東部,達到15%。未來中國平均極端降水重現期將從目前50年一遇變爲20年一遇,極端乾旱的重現期則將從目前的50年一遇變爲32年一遇。

國家氣候中心預計,未來複合型極端事件發生的概率和風險也將持續增加。中國西北部地區的高溫乾旱複合型極端事件將增加,“小概率高影響”事件將會更易出現,從而增加防範極端氣候風險的挑戰。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發生環境條件改變

總體來看,在全球氣候正在發生變化的背景下,所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環境條件也都在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同時所有的天氣系統也在發生變化。縱使看起來它們仍像過去一樣演變,但實際上它們的特徵和行爲已經不同於過去。過去歷史的記錄爲舊常態,現代記錄爲新常態,未來氣候的新常態意味着現在發生的破紀錄的極端事件隨着氣候的變暖會變成經常發生的事件,這是所有人必須面臨的新問題。

相關

去年全國降水量爲2012年以來最少

在新聞發佈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發佈了《中國氣候公報(2022)》。公報顯示,2022年,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暖幹氣候特徵明顯,旱澇災害突出。全國平均氣溫爲歷史次高,降水量爲2012年以來最少。

《公報》顯示,去年我國區域性和階段性乾旱明顯,南方夏秋連旱影響重;暴雨過程頻繁,華南、東北雨澇災害重,珠江流域和松遼流域出現汛情;登陸颱風異常偏少,首個登陸颱風“暹芭”強度強,颱風“梅花”四次登陸,強度大、影響範圍廣;夏季我國中東部出現1961年以來最強高溫過程,南方“秋老虎”天氣明顯;寒潮過程明顯偏多,2月南方出現持續低溫陰雨雪和寡照天氣,11月末至12月初強寒潮導致多地劇烈降溫;強對流天氣過程偏少,但局地致災重;北方沙塵天氣少,出現晚。與近五年平均值相比,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死亡失蹤人口和直接經濟損失均偏少。

2022年,全國平均氣溫10.51℃,較常年偏高0.62℃,除冬季氣溫略偏低外,春夏秋三季氣溫均爲歷史同期最高;全國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較常年偏少5%,冬春季降水偏多、夏秋季偏少,夏季平均降水量爲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少。六大區域中,東北、華南、華北降水量偏多,長江中下游、西南、西北降水量偏少;七大江河流域中,除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降水量偏少外,其他流域降水量均偏多,遼河流域降水量爲1961年以來第二多。

2022年汛期,雨季進程總體較常年偏早,但雨量強弱差異大。華南前汛期開始早、結束早,雨量偏多;華北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量偏多;東北雨季開始早、結束早,雨量偏多;華西秋雨開始早、結束早,雨量偏少;長江中下游入梅早、出梅早,梅雨量偏少;西南雨季開始早、結束早,雨量偏少。

本組文/本報記者  趙婷婷

供圖/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