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江西日報

本報全媒體記者齊美煜(左)在江西省農科院南繁基地採訪。通訊員 李 莉攝

本報全媒體記者 齊美煜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育良種,是每一位農業科技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追求。

今年的“新春走基層”,我將目光投向了那羣奮鬥在三亞的省農科院育種人員。這是我第二次去江西省農科院南繁基地採訪,有了更深的體會。

臨近春節,年味漸濃。但對這羣南繁“候鳥”來說,農時更重要。海南獨特的氣候條件,可實現農作物的加代繁殖,縮短品種的育種週期。因此,他們倍加珍惜這裏的光熱資源,與時間賽跑。

“作物纔不管你過不過年呢,你對它實誠,它對你也不會賴。”玉米育種人員顏廷獻是個“老南繁”,幽默風趣。自參加工作以來,顏廷獻與家人共度的春節屈指可數。春節前後,是玉米授粉的黃金期。顏廷獻一大早就鑽進玉米地,中午隨便扒幾口飯,接着一直忙到日落。臉被火熱的陽光曬得黑紅,手被鋒利的玉米葉割傷,顏廷獻累並快樂着。他所在的科研團隊的鮮食玉米育種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成果轉化收入也在逐年增長。

站在田埂上,目之所及的新綠漾着勃勃生機。這新綠,是禾苗的顏色。水稻育種人員帶着各自的研究課題,真誠地向這片土地尋找答案。“2萬多株,一株一株來,急不得也慢不得……”水稻育種人員湯國平的話戳中了我的心。育種工作是枯燥且漫長的,是在期望和失望中不斷前行的工作。每年他們都會默契地堅持,奔赴南繁之約,只爲實現心中的“良種夢”。

腳踩實了大地,筆下的文字纔會真實自然。三亞歸來,我細細咀嚼縈繞在腦海裏的採訪細節,撰寫的通訊報道《南繁“候鳥”》於1月22日在江西日報二版頭條刊發。身邊不少朋友告訴我,這篇報道讓更多的人走近這羣面對孤獨、迷茫和挫折,都不曾輕言放棄的南繁“候鳥”。可愛的他們值得被銘記。

到基層去,用鏡頭、筆頭記錄這個時代的芳華綻放和夢想生長,這是新聞記者的職責,也是榮幸。唯有沉下去、走進去,才能寫出直抵人心的新聞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