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2022年的中國經濟頂住國內外壓力持續發展,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消費總量保持基本平穩,基礎設施投資發揮了穩增長的重要作用,製造業投資較快增長有效穩定經濟增長,高質量發展轉型明顯。進出口在高基數基礎上仍保持強勁韌性,總值再創歷史新高。金融市場運行平穩,就業形勢邊際向好,通脹水平回落可控。2023年,全球經濟面臨衰退風險,通脹水平回落但仍有反彈風險,中國經濟則有望明顯回升。當前主要工作是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要求,提高政策質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中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

中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2022年,我國經濟迎難而上、爬坡過坎,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21萬億元。面對三重壓力和外部動盪環境,我國經濟韌性強勁,全年經濟平穩運行。隨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化,各項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線上線下經濟活動相繼恢復,對外開放和經貿往來進一步增多,我國經濟基本面勢必進一步轉暖。

消費總量保持基本平穩。消費是成熟經濟體發展的第一大支撐,近年來最終消費支出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率均在60%以上。2022年,受疫情影響,最終消費支出對GDP貢獻率低於真實消費潛力對我國經濟的貢獻率,隨着經濟逐漸走向正軌,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將逐步迴歸至合理水平,消費增速有望進一步抬升,繼續發揮經濟“壓艙石”作用。

製造業投資支撐經濟增長。全年製造業投資有力支持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新動能發展較快。2022年製造業投資增速保持高位,對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形成拉動效應,對GDP整體增速形成支撐。從經濟新動能來看,高端製造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謀劃佈局持續加強,高質量發展得以貫徹落實。

基礎設施投資提速助力經濟大盤穩定。2022年下半年以來,專項債、政策性金融工具等財政金融政策的協同發力,一攬子穩經濟政策和接續措施相繼落實,重大項目建設、設備更新改造等明顯提速,下半年基建投資完成額增速高於上半年。受政策支持,基建資金來源充足。2022年地方債發行規模達7.4萬億元,已發展成爲中國債券市場第一大券種,爲交通基礎設施、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農林水利、生態環保、能源、民生服務、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領域提供支持。

進出口總額再創歷史新高。全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在高基數基礎上仍保持強勁韌性,總值再創歷史新高。據海關統計,2022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2.07萬億元人民幣,首次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關口,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

就業形勢在下半年邊際向好。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超額完成1100萬人的全年預期目標任務。隨着疫情防控政策逐步調整優化,多項惠企利民的微觀政策和總量刺激的宏觀政策明顯發力,宏觀經濟大盤逐漸企穩,就業形勢邊際向好。隨着經濟逐步復甦,就業將隨之好轉,不過仍需各項政策持續呵護。

通脹水平回落可控。通脹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頂住了國外通脹高企帶來的輸入型通脹壓力。2022年,世界多個主要經濟體爆發了數十年來的最高通脹,但得益於糧食豐收、煤炭和電力供應穩定,我國通脹仍在合理區間運行,全年CPI爲2%,低於3%的預期目標。

同時也要看到,國際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國內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經濟恢復基礎仍不牢固。

財政政策加力提效

助力穩經濟大盤

減稅降費力度顯著,公共預算收入平穩增長。2022年,我國推進一系列組合式減稅降費政策,兼顧制度性減稅與階段性措施,“減、退、緩”多重措施並用,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和退稅緩稅緩費達4.2萬億元,其中增值稅留抵退稅約2.4萬億元。受國內外錯綜複雜因素影響,全國稅收收入166614億元,同比下降3.5%,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增長6.6%。2022年下半年以來,經濟有所好轉,稅基有所恢復,減稅降費帶來的“放水養魚”“水多魚多”良性循環逐步構建,多種稅種整體實現同比增長,部分對沖了其他稅收下滑影響。四季度以來,財政收入連續三個月大幅抬升,顯示財政狀況逐漸向好。

2022年全國非稅收入爲37089億元,同比增長24.4%,其中央行等機構結存利潤上繳貢獻較多,有效發揮補位作用,鞏固財政收入平穩運行。整體來看,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3703億元,同比增長0.6%,實現平穩回升,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增長9.1%,站穩20萬億元大關。

保持適當財政支出力度,發揮財政政策逆週期調節作用。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0609億元,比上年增長6.1%,爲教育、科技、社會保障、衛生健康、交通運輸等國民經濟重要行業提供重要的資金來源,保障了國家各項政策戰略的落地實施,充分發揮逆週期調節作用。地方財政支出力度進一步凸顯,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25039億元,比上年增長6.4%。在總量力度增大的同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助力科技創新、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綠色發展等。同時,保持適度財政赤字,用足用好政府債券。2022年,政府債券共發行17.0萬億元,其中國債發行9.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發行7.4萬億元。與此同時,要嚴防地方財政風險,增強財政可持續能力。

加強政策協調配合

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

當前,世界經濟處於不平衡不穩定狀態,通脹高企和地緣衝突等因素相互交織,加息潮打擊投資需求並加劇債務高企下的金融市場脆弱性,同時還面臨全球不平等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風險。國際機構預測,美歐等經濟衰退和新興市場國家增速下滑將拖累世界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復甦大概率將成爲支撐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雖然2023年助推中國經濟回升的積極性因素較多,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但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仍然很多,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做好各項工作,提高政策質效,加強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第一,優化政策措施,統籌多重政策目標,適應新發展階段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宏觀經濟政策目標應不侷限於宏觀經濟波動調節,也兼顧微觀調整和結構調整機能,涉及改革發展、政治安全、社會穩定等多個領域。財政加力提效,不是單一對沖經濟下行壓力,而是強調穩增長與防風險並重,統籌逆週期和跨週期調節,確保國家各項政策戰略落地實施,回應人民羣衆真實關切。而且,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粗放式財政管理將會造成無效和浪費。在收入端,合理確定財政赤字水平,完善稅制結構和財政收入結構,合理劃分央地事權財權。在支出端,聚焦關鍵節點“精打細算”,在重視總量的同時更加註重結構,切實做好助企紓困,激發經濟活力,保持對地方教育轉移支付規模,支持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推動經濟發展模式變革和經濟發展動能轉換。

第二,加大政策力度,保持適當的財政支出強度,助力推動經濟平穩回升。一是適當加大財政支出力度,加大財政四本賬統籌協調,綜合運用國債、地方債、貼息等政策工具,保持合理財政赤字。二是發揮財政資金尤其是地方債資金的“四兩撥千斤”牽引作用,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構建多元投融資格局。三是完善稅費優惠政策,對現行減稅降費、退稅緩稅政策進行延續或優化,實現應急式機制與制度性建設相銜接,增強稅費政策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提升稅費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四是推動財力下沉,增強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把公共財政資金向低收入者和生活困難人羣、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發揮財政資金傳導機制靈活,直達微觀實體的優越性。

第三,提高政策效能,強調財政支出精準度,提升政策科學性。一是要加強對財政存量資金的統籌力度,避免財政資金“撒胡椒麪”,嚴格落實“資金跟着項目走”,將資金更多投入到重點項目。二是要聚焦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加大教育、醫療、環保等民生支出,對中小微企業紓困、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等予以重點支持,繼續壓減一般性支出,實施好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確保資金直達基層,“花錢花在刀刃上”。三是完善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後評價,提升項目的可行性、合理性、經濟性和合規性,藉助預算績效加強投入和產出的關係,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四是準確評估現有政策,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並研究出臺新政策,及時發現和調整政策執行偏差。

第四,發揮貨幣政策總量和結構的作用。總量方面,貨幣政策要爲配合財政政策發力營造良好金融環境,並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堵點和難點,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結構方面,用好各項支持工具,提高再貸款政策效力,引導金融資源精準直達實體經濟。珍惜正常貨幣政策空間,規避非常規貨幣政策。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稅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