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麪包財經

編者按:

監管部門明確反對“規模情節”、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爲。基金業協會相關文件要求“合理調配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公募基金和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數量,原則上不超過 10 只”。

本系列將對標監管文件及財報數據,逐一透視基金經理一拖多的問題。本文的案例爲銀華基金。

研究顯示,部分基金公司存在基金經理“一拖多”、持倉雷同、克隆型產品“一損俱損”的現象。

一個典型案例爲銀華基金。該公司基金經理李曉星在管產品數量達到10只,2022年業績普遍表現較差,諸多持有人淨值損失慘重。

研究發現,李曉星在管的多隻產品持倉雷同,“克隆型”特徵明顯。相關產品合規問題值得關注。

基金經理一拖多的背後可能存在“規模情結”、爲了獲取管理費盲目發行“克隆型”產品、發展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等問題,其合理性、合規性值得商榷。

銀華基金李曉星“一拖十”

公開信息顯示,基金經理李曉星於2011年3月加盟銀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行業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職務,按照基金初始口徑,單獨管理及共同管理基金共10只,主要爲主動權益類產品(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

在管產品去年普遍跌超20%,全年虧損超百億

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李曉星參與管理的10只產品“一損俱損”,除了當年新成立的兩隻產品,其他產品年內單位淨值大多下跌超過20%。其中,銀華豐享一年和銀華中小盤精選更是跌超25%。

伴隨着淨值回撤,上述產品2022年出現了大額浮虧,全年虧損合計超百億。其中,銀華心佳兩年持有期全年浮虧額度最大,高達27億元,其次是銀華心怡A,全年累計浮虧達25億元。

持倉雷同:在管產品“克隆化”現象明顯

上述10只主動權益類產品(初始基金口徑,包括共同管理)近期均發佈了2022年4季度報告,披露了各自的十大重倉股。

研究發現,相關產品持倉同質化比較明顯,在管10只基金集中關注熱門領域白酒和新能源,十大重倉股前五名出現較高的重複率,主要集中於貴州茅臺瀘州老窖寧德時代比亞迪紫光國微等標的。

上半年已收取管理費超3億

儘管業績不理想,銀華基金作爲基金管理人仍然能夠憑藉管理費收入實現旱澇保收。上述10只產品,總規模高達430億元,除了銀華豐享一年管理費率爲0.8%,其餘9只產品均爲1.5%。

2022中報數據顯示,銀華基金僅在上半年就從這些產品收取高達3.63億元的管理費用。按照基金規模及收費標準測算,下半年仍將收取可觀管理費,全年管理費總額或將超過5億元。

基金經理“一拖多”現象並不少見

截至2023年1月31日,市場上共有超過10000只公募基金,管理規模超過26萬億,共有約3300名基金經理,平均每人管理基金約4只,但有近180名基金經理在管基金達到10只及以上,排名前20的基金經理在管產品都在17只及以上。

研究發現,排名前20的基金經理旗下產品大多是掛鉤特定資產的被動型基金和QDII型基金,其中也有債基和其他被動型基金。

如果只考慮偏主動權益類的基金經理(旗下產品大多爲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仍有部分機構的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數量達到10只的上限。

2022年4月,證監會發布的《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切實摒棄短期導向、規模情結、排名喜好,堅決糾正基金經理明星化、產品營銷娛樂化、基民投資粉絲化等不良風氣。”

2020年4月,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基金經理兼任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投資經理工作指引(試行)》,要求“合理調配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公募基金和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數量,原則上不超過10只(完全按照有關指數的構成比例進行投資的產品除外)”。

近期,我們將進一步研究相關案例,包括博時基金肖瑞瑾、鵬華基金王宗合、國泰基金程洲等“一拖多”比較顯著的基金經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