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瀋陽晚報

照片攝於1988年,站立右二爲作者

孫凱

上世紀80年代,我在赤峯守備區某團三連任指導員。每年1月,我們都要到防禦區內進行練兵。

我們防禦區地處比較貧困的地區,到駐地後,前期練兵我們要住在老百姓家。我們要燒炕,先要解決燃料,唯一的辦法是到地裏挖玉米茬子,也就是秋天割完玉米後所剩下的部分及埋在土裏的根部。地凍得硬硬的,挖一個茬子得費很大勁,但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挖!

戰士們盼望着能早一天住進山洞裏,山洞冬暖夏涼,不用再挖茬子了。我們住的山洞按照連的建制,每班一個屋,在水泥地上鋪上稻草、氈子、皮褥子,上面是褥子、被子,再蓋上羊皮大衣。這比在老百姓家睡覺不知舒服多少倍,起碼敢把腿伸直了。

山洞裏沒有電,每個連隊配備一臺手搖發電機,只要有人搖,每個屋的燈就能亮起來,所以要把戰士組織起來輪流地搖,確保燈光不間斷,年輕戰士精力旺盛,他們不停地搖啊搖,有了電,晚上就可以搞一些活動,看看書,打打撲克,寫寫家書。

我們也利用這個時間組織歌詠比賽。每班一首歌,比哪個班歌聲最嘹亮。年輕人都好勝,都拿出百分百的力氣唱,唱的都是部隊歌曲,如《戰友戰友親如兄弟》《打靶歸來》等,這樣的活動既活躍了連隊的生活氣氛,也增加了凝聚力和戰鬥力。集體唱完後,有的戰士覺得不盡興,還會獨唱,這樣一來,氣氛就更活躍了。歌聲和掌聲響徹整個山洞,從山洞裏飛出的嘹亮歌聲在崇山峻嶺中迴盪。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