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京日報

向“空中”要“空間”、向“地下”要“地方”

創意“微更新” 帶來民生“小確幸”

近日, 鼓樓區建寧路街道安樂村小區一塊廢舊平臺改造完成,老人小孩有了休閒娛樂新去處。 通訊員 錢程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徐琦 攝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婷婷 朱旖旎

通訊員 錢程 李曉

冬日的午後,鼓樓區安樂村小區裏,61歲的何娟在新建的“空中樂園”裏曬太陽。她捧起手中的茶,小抿一口,品味着生活的愜意與茶香。不遠處,好友高雪琴正仔細閱讀宣傳欄,一旁的小孫子開心地拍着皮球……“我住在這20多年,小區裏一直缺少公共空間,現在有了這個‘樂園’,幸福感更濃了。”何娟說。

她所說的“樂園”,是建寧路街道利用小區房頂改造而成的“空中”廣場。在我市一些小區,“微更新”正在助力居民幸福指數的攀升。在此過程中,向“空中”要“空間”、向“地下”要“地方”,正日益成爲老舊小區從“存量”中尋找“增量”的有益嘗試。

想活動沒空間,煩心

空間擁擠,居民缺少活動場所是不少老舊小區的通病。以棲霞區馬羣街道文康苑社區煦康苑小區爲例,4000多位居民中,65歲以上老年人佔比約四成。樓道間,總會有居民自行搭建場地用於下棋、喝茶,一些小桌板甚至堵在樓道口。居民張瓊音感慨:“過去,各個樓道口人扎堆,不僅影響小區美觀,更惹居民煩心。”

這樣的“痛點”在空間侷促的主城更爲明顯。鼓樓區建寧路街道的安樂村小區是始建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小區,共有68幢房,常住人口達6430人。小區體量大、樓棟密集,隨着時間推移,小區內更顯擁擠不堪。

“過去我們一直想,要是有個戶外場地,可以供老人開開‘茶話會’就好了。”何娟說,奈何小區空間太過擁擠,雖然街道和社區一直在努力,但老百姓的願望始終沒能實現。

居民自主議事,放心

爲了解決居民的困擾,去年建寧路街道組織召開了一場政協委員座談會,街道工作人員、政協委員、居民代表齊齊到場各抒己見,碰撞出“金點子”。安樂村社區書記肖昺忻回憶:“我們小區裏有一個廢棄的倉庫,佔地300多平方米,層高有1.6米,房頂平臺常年荒廢,有人提出——可否把房頂改成‘空中樂園’?”該街道辦事處主任任明璋說:“這個‘超常規’的想法讓人眼前一亮,如果成爲現實,那擁擠的小區裏就可以‘長’出一塊全新的300平方米空地供居民活動了。”

在市委“共學共建”的號召下,市公安局機關黨支部也來到了安樂村社區,和街道、社區一起開啓這個“房頂”變“樂園”的計劃。經過嚴格招投標,街道在徵求居民意見後,認真審閱設計稿並協調設計單位反覆修改,最大限度滿足居民需求。

在棲霞,“變廢爲寶”的神奇故事同樣源自一場由居民自己參與的“頭腦風暴”。“我們前期走訪考察了很多地方,”文康苑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敏介紹,“居民們聚在一起,想辦法、學經驗,最終碰撞出‘改造地下室爲文化空間’的想法’。”

共建樂享天地,舒心

如今,約400平方米的“文愛樂享空間”居民綜合文體活動中心已正式開放。沿着煦康苑小區10棟右側的階梯往下走,便能瞧見這一片“樂享天地”:乒乓球桌、象棋盤、跑步機……成年人的活動空間裏,設施一應俱全;明亮的燈光、多彩的牆壁……走進兒童遊樂區,便宛如走進童話世界。

王敏說,活動中心內設置了宣傳展示區、棋牌區、圖書閱讀區等七大功能空間,不僅讓居民休閒有了好去處,也爲社區舉辦“微黨課”等活動提供了好陣地。

在如今的安樂村,原本的倉庫房頂也已煥然一新。加裝防護欄、加設樓梯、增設排水渠、柔化燈光亮度……一系列細緻入微的工程逐一落地,在實現“大目標”的同時,又兼顧了個性化的“小需求”,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評。倉庫的外立面牆面還被改造成一輛“高鐵車身”,斜坡登臺的位置猶如高鐵車頭。車身外牆,有安樂村社區的“好人榜”、動人的“鼓樓故事”。

“在這場‘共學共建’活動中,我們在支部共建、問題共商、難題共解下增強了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爲我們今後的基層工作帶來新啓發和新思路。”建寧路街道工委書記徐金龍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