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网

近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普外科刘京山教授团队论文《胆囊结石的新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3511例回顾性研究》在美国《Surgery》(《外科学》)杂志上刊登。这早已不是普外科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刊登的第一篇SCI论文了,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篇。因为从上世纪80年代内镜保胆手术最初问世,至今已四十余年。

医者承生命之重,必须匠心于行。成立于1958年的医院普外科,历经65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支由知名专家领衔,技术实力雄厚、人才梯队合理,学科基础扎实,优势突出的医院重点学科。尤其在胆囊疾病的治疗上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微创胆道外科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在全国独树一帜。

胆结石患者切除胆囊,一直是医学界百年来的“金标准”。然而,在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胆囊的重要性。胆囊是人体消化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储存胆汁的重要器官,切除胆囊后可能带来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切除胆囊也存在大量的近、远期并发症。

“患者得了肾结石,为何只取结石?患者得了膀胱结石,为何只取结石?患者得了胆结石,为何就要切除胆囊?”入行初期的刘京山发出“惊天一问”。那个时候,胆道外科专家、中国胆道镜之父,也是刘京山的导师——张宝善教授已发明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技术。

内镜微创保胆是随着内镜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先进的保胆取石技术,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取出胆囊内结石,既保留胆囊及其功能,又取净结石,消除了临床症状,维护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结石取净率高、创伤小、恢复快,相比旧式保胆取石术,内镜保胆取石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胆结石复发率。

然而,此后多年,却鲜有医生敢于实践。

直到1992年,刘京山遇到一位特殊的病人。

这是一名服役于国家队的专业跳伞运动员,罹患胆结石以后去了很多医院,医生都给出切胆建议。但是,一旦失去胆囊,跳伞事业的职业生涯也就彻底结束了,必须得面临转行。所以,病人一直不肯切。听说可以内镜保胆取石,辗转找到了刘京山,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尝试。

而这台手术,对于当时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是一个颇为重大的决定。经过努力,年轻的刘京山跟着张宝善教授走上手术台。

1992年1月16日11时10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住院部4楼第1手术室,中国第一台内镜保胆取石手术圆满成功!到2002年,保胆手术从每年几例、十几例,到每年近百例……

此时的刘京山,已成长为医院普外科主任,正在着力培训全科医生微创保胆技能。通过手把手教每个医生胆道镜技术,刘京山让每一位医生轮流当他的手术助手,最终能主刀保胆手术;同时,普外科团队也在不断总结归纳更新保胆手术规范、原则和标准。

随着医院普外科团队的大力推动,微创保胆手术在全国医疗机构不断开展,手术量逐年递增。

然而,部分临床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越发凸显:无法正确把握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胆道镜技术掌握不熟练、操作不规范,手术质量(术后结石复发)参差不齐。很快,《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指南》也应运而生。该《指南》有微创保胆取石手术“金标准”之称,由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微创保胆专业委员会负责发布,刘京山教授担任该委员会主任委员。2008年10月,内镜微创保胆被正式写入全国医学高校教材《外科学总论》。如今已升级到《内镜保胆手术指南(2021版)》,均由北大首钢医院制定。

在内镜保胆手术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的同时,国际上却基本是一片空白。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普外科保胆团队在刘京山主任的带领下,逐步将内镜保胆手术推向国际。

于是,保胆团队对既往的部分内镜保胆取石病例的随访资料进行了整理研究,总结出一系列优秀论文。最近发表的《胆囊结石的新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3511例回顾性研究》,通过对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率的研究,证明该手术方式对胆囊结石有着明确的治疗效果,术后结石复发率不高,可以给胆囊结石患者提供一种更好的选择。这种手术也逐渐获得国外医学界的认可和关注,对手术的推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刘京山主任团队合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