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三年,同樣的位置、同樣的桌子、同樣的電腦、同樣的微信,「ToB行業頭條」同樣是看着行業羣裏的討論,延續的同樣是那個“誰是下一朵雲”的話題。

稍有不同的是,之前大家談論“誰是第三朵雲”,如今討論“第四朵雲是誰”?

這些年,受市場環境的變化,企業及機構上雲意識的勃發,那個看似不會動搖的中國雲廠商市場份額分佈,逐漸面目全非。華爲雲急流勇進的表現,不僅結束了“誰是第三朵雲”的討論,甚至更進一步,將騰訊雲拉下馬,鋒芒直指阿里雲。

曾被大衆認定爲“保二爭一”的騰訊雲,則是在風雲突變中,滑落至第三的位置。並與此同時,火山引擎的出現,亞馬遜雲科技的發力,老牌對手百度智能雲、京東雲的不斷堅持,讓其連“保三爭二”的想法,也不是手拿把攥。

包括受到政策鼓舞,信創市場鼓舞的國資雲,在這個時代,同樣具備不容小覷的長久戰鬥力。讓2023,徹底成爲一個風雲有變,千帆競發的大爭之年。

可無論如何,就技術儲備市場影響力國際認同度等多方面維度來看,阿里雲、騰訊雲、華爲雲的底蘊依舊最足,他們在國內市場前三的地位,短期依舊不會動搖。

所以,其他雲廠商在日後兩三年間,最切實、穩健的進取方式,就是先站穩“第四朵雲的位置”,並迅速建造出穩定的護城河,成爲與前三相提並論的第四人。

那麼話說回來,面對“下一朵雲”的頭銜,誰最有機會呢?

01 回看華爲雲,它摸出的成功路

刨除前三,單純比拼廠商之間各個維度中的能力,沒有一家廠商有絕對理由穩居第四。

因此,想要讓預測趨近準確,就不得不去借鑑之前的成功案例,此時華爲雲突圍成功的要素,就顯得極爲重要。

2010年立項,2017年才面向大衆,這消失的六年,曾讓無數從業者給華爲雲突圍打了“叉號”,然而華爲雲還是憑藉着一手“壓強原則”,完成突圍

所謂的“壓強原則”,也是華爲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即在成功關鍵因素和選定的戰略生長點上,以超過主要競爭對手的強度配置資源,要麼不做,要做,就極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重點突破。

這種戰略,用大衆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則是“放棄當下競爭,提前佈局下一階段,在第二戰場投入全部,進行背水一戰。

的確,這種打法並不高級。不詳細瞭解過程,一定無數人會認爲華爲雲的突圍,只是運氣好,其他廠商只是“輸天半子”。不過這種決定未來的比拼,也許就不需要什麼彎彎繞繞,功成與否,往往看的就是統帥者抓戰機的能力,以及下決心的膽魄。

2017年,雲計算市場正處於1.0時代的末端,算力的大小、彈性能力的強弱是當時主要競爭點,而這些與數據中心的基建數量有直接關聯。華爲雲此時參與進來,即便不計成本投入,面對前行者的多年沉澱,以及同樣高昂的投入,基本勝算渺茫。

好在當時“互聯網+”的理念出現苗頭,讓華爲雲察覺到雲計算的發展,未來會偏向實業,這對其場景化能力、安全要求以及硬件適配有了要求。

當斷則斷,華爲雲隨即便牢牢把握住了這個不確定的未來,在穩步推進基礎的數據中心建設的同時,也將集團之前的ICT能力調用,探究雲計算硬件上的升級。

不僅如此,在2017年間,任正非帶着當時的華爲雲高管團隊,走訪了四川、陝西、山西、廣東、浙江和湖北等地,並以技術爲底,“互聯網+”理念爲軸,夾雜着諸多服務保障,拿下了一單又一單有關雲計算、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大合同,成爲了雲計算向行業化的先行者。

這一舉動,讓華爲雲受益匪淺。因爲在2019年前後,雲計算2.0徹底到來,產業雲計算成爲市場主旋律,而華爲雲此時不僅在技術儲備上有着大量積累,之前行業化服務案例,也成爲當時早人一步的極佳招標案例。

之後,產業雲計算的發展愈演愈烈,傳統企業、政企上雲意願無比高漲的同時,對風控安全的要求極速提升。

華爲雲則通過客戶服務也察覺到了這點,於是在2020年3月份,任正非在一次內部講話中就明確指出:“企業對安全性的要求要重過私人對安全性要求,企業要求高可靠。這個是我們的強項,是BAT的弱項。我們要堅持面向大中企業和政府組織,這就是和BAT不同的地方,我們要殺出一條不同的路來。”

是的,華爲雲站在時代的關鍵點處,又下出了一步好棋。2020年間對於政企市場的堅持,對於雲計算安全要求的正確預估,保證了其在近兩年的高速發展,不僅結束了當年“誰是第三朵雲”的討論,甚至走在了騰訊雲前面。

回顧華爲雲的突圍,看似酣暢淋漓,實則步步驚心。因爲以上的任何一環走錯,華爲雲大量地投入便成了無用功。而在此之外,每年對雲計算事業部的組織調整,都是大換血,讓那個時期的華爲雲的風險成倍增加。

而戰機的準確抓取、富有冒險意識的果斷執行,以及成本的高額投入,這些要素匯聚到了一起,才讓華爲雲的突圍理所應當。

02 接下來,誰的機會大?

華爲雲的突圍,本質就三個要素:正確的發展預測、果斷地執行以及不計後果的全額投入。

因此,回到“第四朵雲是誰”的討論之中,在參考雲計算市場各個維度之外,這三要素也將成爲各個廠商誰會突圍的重要討論點。

百度智能雲,京東雲作爲中國雲計算市場的老牌勁旅,它在技術儲備、資源儲備方面,是目前競爭第四朵雲的廠商中,獨樹一幟的存在。

技術方面。百度智能雲與京東雲目前在IaaS、PaaS、硬件、算法模型上,皆存在領先的自研技術、產品和⽣態。

例如,百度智能雲“雲智一體3.0”架構,通過AI IaaS層的崑崙芯片以及AI PaaS層的深度學習框架飛槳和⽂⼼⼤模型,讓百度智能雲形成了 “芯片-框架-⼤模型-⾏業應用”自成閉環的智能化飛輪,做到端到端優化。

京東雲則大打“產業牌”。依託京東在雲計算領域的技術、資源、平臺和電商運營等方面的經驗和優勢,通過整合全社會資源,推動地區電子政務的轉型,從而提升政府服務效率,實現地區政府“互聯網+政府產業”服務落地。

資源儲備方面,百度智能雲、京東雲的大型數據中心、雲計算基礎架構模型等方面有一定的儲備,雖然整體不如AHT,但得益於它起步較早的優勢,以及長期堅持的結果,在這方面依舊領先其他雲廠商。

目前,百度智能雲與京東雲都在金融、製造、能源、城市、醫療、媒體等衆多領域,爲其領軍企業提供服務,二者紙面實力都很強勁。

但是,要想成爲“第四朵雲”,百度智能雲與京東雲的問題在於決心與投入力度。

例如百度智能雲,作爲第一批雲廠商,百度智能雲的投入一直猶豫不決,雖幾次被認定成集團發展的第二增長曲線,卻也幾度被取消其地位。

尤其是在當下,目前百度的重心已經明顯偏重於AI能力的變現,以及百度汽車的籌建,從側面揭示出短期之內,在財力與精力有限下,百度智能雲能獲得投入重心不會太多。這點從百度智能雲的宣傳,一直偏重於“AI雲”上,就可看出端詳。

因此,即便百度智能雲兵多將廣,但在主帥一心求穩、行事猶豫之下,突圍概率也會有着明顯下滑。

再看京東雲,它與百度智能雲的現狀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樣是存在一定的技術、資源與客戶積累,同樣是非絕對核心業務,電商、倉儲供應鏈,纔是重點,這也讓其突圍機會大大減弱。

因此,百度智能雲與京東雲穩佔“第四朵雲”的可能性,難以排在榜首。

亞馬遜雲科技,也就是AWS在近些年國內雲計算市場發展迅速,成爲近些年市場上的亮點。

而亞馬遜雲科技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迅速的進步,與當下出海風潮興起以及雲計算走向產業化有着直接關係。

產業化方面,隨着數字化創新和轉型的大潮從互聯網領域向傳統行業滲透,應用雲計算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企業逐漸由第一批互聯網企業向傳統行業如製造、汽車、零售、醫療和生命科學等拓展。

爲此,亞馬遜科技抓準時機,成立了一支專門的團隊支持企業級客戶的業務,深入汽車、製造、金融等傳統行業來了解客戶的需求,幫助他們更好地上雲、用數、賦智,推進數實融合,進一步拓展了市場。

此外,隨着技術進步,中國企業能力與信心的雙重增長,配合着企業爲求發展進行的市場拓展需求,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這兩年開始出海到海外。

作爲海外第一的雲計算廠商,亞馬遜雲科技無疑成爲這些出海企業的重點選擇對象,這進一步拉動了其發展空間。

至於投入方面,亞馬遜雲科技在海外的表現,已經證明了這是一條可持續的通天大道,因此爲了更快走向遠方,其投入力度也是隻高不低。

然而,亞馬遜雲科技雖然在投入、機會抓取、下定決心方面都很優異,但限制其成爲“第四朵雲”的最大挑戰,則是作爲外來雲,在目前國內最火熱的政企市場、以及精密高新制造市場上有所侷限。

因此,這對亞馬遜雲科技的突圍造成了一定限制,削弱了一些的成功概率。

國資運營商雲方面,天翼雲、移動雲、聯通雲、浪潮雲在目前也是不容小覷的黑馬。

尤其是在當下政企市場火熱,而安全是政企必須考量的因素,三大運營商雲、浪潮雲等國資運營商雲擁有正牌“國家隊”的背景,在國家支持信創、自主可控、自主創新的趨勢下,自然會優先獲得政府、金融等用戶信任,同時也爲其雲生態建設奠定基礎。

同時,配合着“東數西算”工程的持續推進,廠商算力差異被極大程度上的削弱,國資運營商雲的劣勢也逐漸被歸納至“非重量評估”中。這對其突圍帶來極大的利好加成。

然而問題在於,政企市場的火熱雖然不是曇花一現,但是隨着大環境復甦,民營經濟極大可能迎來新的勃發期下,國資運營商雲由於在軟硬件等方面,平臺層以及應用層,都與一些民營雲廠商確實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後續乏力也是極有可能的情況。

並且,至於投入方面和拓新方面,國資運營商雲情況複雜,但大概率會以“穩”爲準,所以總體而言,其突圍機會應不會高於前幾位。

至於,火山引擎這個新入局者,從紙面實力上看,應該是機會最小的一個。畢竟作爲一位“大後生”,它起步晚,技術、資源以及客戶儲備有限,並在當下大熱的“政企市場”少見作爲。以上這些情況,都層層削弱了其突圍的可能。

可如果吸取華爲雲突圍的經驗,火山引擎的突圍潛力反而不低。

具體來看,火山引擎雖然在資源儲備上處於弱勢,然而,它一方面剛好趕上“東數西算”工程的實施建設,同時不排除日後火山引擎有自建數據中心的極大可能性,在算力競爭上,火山引擎雖弱,卻不至於成爲致命點。

技術上,火山引擎起步晚,但得益於集團內抖音、今日頭條、TikTok這樣的超級C端App,能利用海量數據打磨技術模型,形成先進技術架構。

最典型的案例便是,火山引擎明明在2020年6月才正式對外,但面對2021年、2022年的春晚,以及剛剛過去的世界盃,其都保障了良好的轉播互動效果,且穩中有進,這足見其技術發展進度之快。

行業化上,集團內飛書、巨量引擎等B端產品,也能在服務客戶,提升自身的同時,廣泛汲取千行百業的實戰經驗,凝練越來越多先進化的行業雲解決方案。

在2022年7月,火山引擎發佈全新Slogan“雲上增長新動力”,並推出以云爲底座的一系列產品解決方案,包括企業上雲和智能營銷通用方案,以及覆蓋金融、汽車、消費、文娛、醫療、通信傳媒六大行業的雲上增長方案,可見其行業化能力發展之迅速。

市場發展方面,正如上述所提,政企市場固然現在火熱,但伴隨市場經濟復甦,民營市場二度迅速發展的可能性,火山引擎以“增長”爲發力點的戰略,很可能踩在了接下來雲市場的發展節奏之上。

而最重要的是,目前字節跳動對於火山引擎的發展定位極其看重,將其列爲6個BU之一,與抖音、大力教育、飛書、朝夕光年和TikTok並列,這也象徵着,火山引擎潛在投入力度極高,投入決心極強。

火山引擎確實是起步晚,站位低,這也是其突圍的最大問題。不過華爲雲的拋磚引玉,也讓人們不能忽視火山引擎的突圍可能。

綜合以上討論,在「ToB行業頭條」的視野中,以上幾位“潛在下一朵雲”,亞馬遜雲科技和火山引擎的同比可能性會稍多一些。

前者雖有限制,但是“第四”位置的不上不下,配合出海市場的強勁勢頭,或許剛好夠用。後者則是“年輕、潛力足、下手狠”的作風,配合預估的民營經濟復甦,不由讓人想到過去的華爲雲。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2023年是轉變之年,環境在轉變,商業也可能在轉變,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存機會,中國的雲計算市場也是如此。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ToB行業頭條”(ID:wwwqifu),作者:海陽,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