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記者沙雪良)2月8日,全球首個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報告——《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2022》在清華大學發佈。北京是唯一進入前10的中國內地城市。

該報告由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德勤中國聯合編制。作爲全球首個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報告,《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2022》更加關注一個城市在全球要素集聚、政治經濟交往和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參與程度與潛力,更加看重其對世界格局、國際關係和全球文明的影響力,更加強調擁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以及承載這種能力的機構、平臺和規則。報告認爲,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是具備聯通和服務世界功能、能夠集聚國際高端要素、在全球事務中發揮重要影響的城市,是國際交往網絡中的關鍵性節點和樞紐性平臺。

該報告基於吸引力、影響力、聯通力三個維度,構建了由11個二級指標和25個三級指標構成的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評估框架,並針對全球37個典型城市進行了評估,刻畫和比較了不同城市的發展特點。結果顯示,倫敦、紐約、巴黎、新加坡、首爾、香港、北京、東京、舊金山、哥本哈根在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排名中位列前10名。

報告顯示,北京在影響力方面最具優勢,排名第3。在二級指標層面,科技創新排名第2,主要得益於轄區內優質的科技創新資源。近5年來,北京高被引科技論文數量僅次於波士頓,PCT國際專利申請數在參評城市中位居第5。文化教育排名第3,得益於轄區內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北京是獨一無二的“雙奧之城”和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都,也是全球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經濟發展排名第5,表現出了強勁的經濟競爭力。北京匯聚了中國頂端的經濟政策資源和財政金融資源,在全球經濟發展和資源配置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參評城市中北京擁有數量最多的世界500強企業總部。

解讀1

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得到長足發展

“國際交往中心”是首都北京“四個中心”戰略定位之一。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提出“四個中心”,即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爲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近年來,北京堅持首善標準,聚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得到長足發展,明確了“一核、兩軸、多板塊”國際交往空間格局,規劃建設雁棲湖國際會都、國家會議中心二期、第四使館區等一批重大標誌性工程,接待百餘位來訪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數百個黨賓國賓訪京團組,爲服務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北京貢獻。

北京市委外辦市政府外辦主任熊九玲表示,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緊緊扭住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和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兩條主線,從機制、規劃、平臺、要素、環境等方面綜合施策,全面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服務國家國際交往機制不斷健全,全方位多層次對外交往格局日趨完善,國際化環境和服務逐步優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核心承載地作用持續強化。下一步,北京市將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定不移優化提升首都國際交往功能,以更高水平城市國際化助力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表示,建設國際交往中心是首都“四個中心”戰略定位之一,發佈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是清華深度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的生動實踐。下一步將深化與國家部委、北京市和國際機構的合作,持續開展指數編制並定期發佈成果,努力爲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深化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鑑作出清華貢獻。

解讀2

開放、包容、進步是國際交往中心共性

德勤中國副主席施能自表示,雖然近年因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跨國政商交流和人員往來受到一定限制,但國際間和城市間的交往正從短期衝擊中逐步恢復,國家和城市的發展韌性也普遍得到了增強,倫敦、紐約、巴黎、北京、東京等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正在紛紛謀劃新的戰略定位。各國都應在實踐中探索具有本國模式、符合本國國情的國際交往中心城市建設之道。

施能自表示,“國際交往中心”在國際上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從理論上看,學界對國際交往中心城市的研究雖有一定歷史,但尚未形成體系。英國、美國等國學者曾先後提出“世界城市”“全球城市”概念。

施能自說,在全球範圍內,人才、資金、技術、數據等的流通整合,推動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高效進行,作爲各類國際交往活動的承載力,國際交往中心城市也具備日益增強的吸引能力和輻射能力,負擔着連接各國、促進溝通的重要功能。

從概念上講,最新發布的報告提出的國際交往中心城市與全球城市或世界城市不同,其更加關注一個城市在全球要素集聚、政治經濟交往和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參與程度與潛力,更加看重其對世界格局、國際關係和全球文明的影響力,更加強調擁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以及承載這種能力的機構、平臺和規則。

施能自說,在研究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國際交往中心的一個共性的特徵是開放、包容、進步,“我們希望,這個報告能夠繼續編制下去,見證和陪伴全球國際交往中心的發展、成長,爲推動國際合作貢獻智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