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美國商務部2月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美中雙邊貿易額在2022年創下新紀錄。此外,美國去年的總體貿易逆差上升12.2%。專家認爲,中美貿易結構的互補性決定中國依然是美國不可替代的貿易伙伴,而美元走強和消費者需求強勁增長是驅動美國去年貿易逆差上升的重要原因。

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美中之間的商品貿易總額增至6906億美元,超過2018年的紀錄,同時,美國對華商品貿易逆差擴大8%,達到3829億美元,僅次於2018年4194億美元的最高紀錄。彭博社8日報道稱,這一數據發佈之際,中美關係正處於低點。報道稱,美國政府正限制中國獲得半導體技術,並試圖拉攏盟友共同推進此事;華盛頓還在努力減少對中國商品的依賴,鼓勵西方公司投資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所說的“可信賴的貿易伙伴”。

“這表明消費者有自己的想法。” 彭博社援引貿易專家威廉·賴因施的話稱,“儘管兩國政府做出努力擺脫對方”,但宏觀關係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在市場層面上,我們仍有大量的業務交流”。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的貿易分析師尼克·馬羅表示:“美國政府正在努力減少其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但歸根結底,大多數企業更關心的是將產品按時送到消費者手中,而且是以對自身運營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張茉楠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美貿易結構的互補性短期內很難改變,相互依存度較高,在一些產品線上,中國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突出,在當前美國消費者爲了對沖高通脹,選擇高性價比產品的情況下,美國依然要尋求擴大對華進口的規模。張茉楠表示,貿易戰以來,美國試圖以“小院高牆”策略遏制中國發展,但這也造成了對自身貿易的反噬,加劇了中美的貿易逆差,對美國整體貿易結構的改善起到了反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對華設置更多壁壘的大前提下,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體現出全球供應鏈的變化。《紐約時報》分析稱,拜登政府認爲,美國在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汽車電池等材料上對中國的依賴是一種安全風險,並推出相應激勵和懲罰措施。企業尋求實現原材料和商品來源的多樣化,數據顯示,除對中國外,2022年美國對加拿大等國的商品貿易逆差都有所擴大。《紐約時報》認爲,這是製造商尋求新的外國產品來源的體現。

受供應來源多樣化的影響,美國從歐盟的進口額超越中國。法國廣播電臺稱,2022年,美國從中國進口5370億美元的產品,低於從歐盟進口的5530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向歐盟的出口額較2021年也大幅增加。《紐約時報》分析稱,在因俄烏衝突與俄羅斯切斷許多經濟聯繫之後,歐盟轉向從美國購買更多能源產品,而向歐洲出口原油燃料油天然氣也是美國去年出口總額增長快於進口的原因。

不過,美國的進口總額仍然遠遠大於出口。德國《商報》注意到,美國僅對華貿易逆差就達3829億美元;對歐盟貿易逆差爲2039億美元,其中對德逆差737億美元。“貿易逆差表明美國在經濟上‘入不敷出’,不過,外資的引進填補了這一差距。”《商報》稱。《紐約時報》分析認爲,美元的強勢使得外國商品比美國商品便宜,從而推高了貿易逆差。

張茉楠認爲,近年來,美國製造業迴流政策有一定的效果,2022年,美國的出口貿易額增長,但其增長的幅度和動能遠遠比不上美元走強對成本上升帶來的影響,這是年度逆差擴大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美國貿易逆差創紀錄的主要原因是進口額增加的幅度快、程度高。2022年前兩個季度,美國不僅消費者需求增長強勁,企業也在大量補庫存,爲外國產品和服務的進口帶來了較強的增長動能,使得美國逆差增速要遠遠高於前兩年。

《商報》稱,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曾因爲貿易赤字與其他國家發生貿易衝突。中國現在已經收緊了與美國貿易爭端的基調,在世貿組織就爭議問題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中國代表稱美國爲“破壞規則者”,“這似乎是對拜登政府最新行動的回應”;跨大西洋貿易關係也並不和諧,所謂的《通脹削減法案》在歐盟引起了不滿。德國經濟部長和法國財長訪美期間,希望就該法案與美國談判,但路透社8日的消息稱,德法部長與耶倫會談過後,並未發表具體的聲明,而美國官員公佈的結果也沒有太多內容,“表明美方沒有重大讓步”。

相關文章